擎柱

作者: 2021年05月10日14:03 浏览:83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擎  柱
葛会渠
 
抵达淮安府署时,正值午后。多日阴沉的天忽然放晴,阳光如金缎般,铺展在片片青砖黛瓦间,真是一个难得的好天气。往南一百米,便是喧嚣的闹市,倒更加衬托出此处的静谧与古朴。
说起衙门,总是令人望而生畏。“看阶前草绿苔青无非生意,听墙外鹃啼鹊噪恐有民冤”,无论百姓疾苦,还是民间冤情,到头来多由为官者决断。是以,郑板桥有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我国现今留存的古代官衙已寥若晨星。淮安府署作为其中的代表,不仅保存较好,且规模宏大,其大堂体量更是全国之最,面积超过了500平方米。它始建于明洪武三年,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今已历经640多年的风雨沧桑。此次,我是怀着一颗近乎虔诚的心来到这座院落的,不仅因为它的年代久远与曾经的庄严尊贵,更重要的是,作为明清时地市一级的官衙,它有着大量的古代封建朝廷在惩治腐败、倡导廉政方面的文化遗存。清风浩气,任谁,都会心生敬意。
入门,触目所及,乃一座高大的牌坊,全名“圣谕戒石坊”。左右两根石柱,撑起上方一块巨大的横匾,正面上书三字:公生明。“公生明”是春秋时期思想家荀子所撰,意即只有公正才能明察事情之本末。到了明朝,这三个字又被拓展延伸出了新内涵,著名清官年富有句名言:“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匾额背面,题写的是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皇帝孟昶所撰的“尔奉尔禄,民脂民膏;下民可虐,上天难欺”,意思是说,作为一名官员,收入都来自老百姓的血汗,虽然百姓可以欺瞒,但你的所作所为却逃不过上天的双眼。
迈过戒石坊,正前方便是大堂,也称正堂,为整座府署的中心。堂内陈设倒是和我们平时在影视剧中的所见并无二异,官椅、屏风、刑具、执事牌等等,一应俱全。六百多年的时光如沧海一粟,仿佛只是转瞬,当年这些鲜活的物事便已淹没在历史的浪潮中,仅剩泛黄的文字供人研读,让人平添几丝愁绪。悲悯之余,堂内一幅楹联引起了我的注意。它镌刻于两根木柱之上,蓝底金镶,笔法苍劲,异常醒目: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莫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楹联无语,但字字,却都如同会说话的眼睛一样,穿越时空,拷问我们的心灵。立于这两根平行的木柱之前,我久久不愿挪步,一遍遍,反复在心中揣摩,想:官与民,到底该是怎样的关系。也许,正如柱子是平行的,一根为官,一根为民,既没有高低差别,亦没有贵贱之分,只有同等的高度、同样的重量,才能保持直立,共同擎起头顶蓝天。正这样想着,一个好玩的游客拿起棒槌,敲响了堂内大鼓,鼓声厚重而亢越,让人想到了旧时升堂,一瞬间,竟恍若隔世。
大堂外面,东西两侧分立着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六科皆为府署的职能机构,按照古时“左文右武”的习惯设置,东侧为吏、户、礼,西侧为兵、刑、工。衙门的日常公务均由六科典吏经办。偌大的一个地级市,事务肯定繁忙,但却集中在一个院子里办公,看来,古人的办事效率还真不低。
六科中为首的,也最值得一看的是吏科。吏科的职责主要为“考功问政贤能举,惩黩褒明廉洁彰”,大抵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和纪委。吏科的厅堂里,陈列着两组蜡像,再现了淮安府历史上正反两个典型官员的故事。
正面典型,说的是知府傅希挚,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在被提拔离任时,下属清点财物,竟发现他仅有一块黑布。他将黑布赠与部下,部下敬仰他的为人,在黑布上画上他的头像供奉于家中,教育子孙后代以其为楷模。反面典型,讲的则是清代四大冤案之一的“李毓昌奇案”。嘉庆十三年,淮安水灾,朝廷下发了巨额赈灾款银,没想到却被山阳知县王伸汉贪污了两万三千两。朝廷为了保证专款专用,特派李毓昌等人来淮督查,其他人均被王收买,唯独李毓昌坚持要上报朝廷。王伸汉遂买通李毓昌的仆人李祥下毒将其谋害。李毓昌的家人赴京鸣冤,嘉庆帝下令严查,最终沉冤得以昭雪。两组蜡像中,傅希挚和李毓昌高大威严,而王伸汉等人则奴颜婢膝,低头哈腰,简直让人忍不住想上去踹其一脚。
傅、李二人栩栩如生的形象,让人唏嘘不已。他们用生命和操守践行了官德民生,此二人,当可堪比两根擎天的巨柱!
走出府署,日头已经偏西。穿过车水马龙的闹市,回首再望,更觉它的清幽与庄严。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投诉举报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