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白泉”杯第三届全国清廉诗歌散文大赛(散文组)
“赶考”西柏坡
汽车自石家庄出发,在盘盘山道上转了无数个湾儿之后,我们这批“赶考”人,终于到达了西柏坡。
放眼来路,中国革命五大圣地之一的西柏坡的几十个自然村庄,棋子一样散落在太行山东麓、滹沱河北岸群山中,山下的水库烟波浩渺,岸边的松柏苍郁葱茏。
踏上这片“赶考”的起源地,无数次在影视中看见过的场景浮现眼前。
1949年3月23日,初春的西柏坡乍暖还寒。即将离开西柏坡的毛泽东,意味深长地说道:“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周恩来答道:“我们都应当考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坚定地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浩浩荡荡的队伍离开这里,奔向北京,中国革命进入了又一个新境界。“赶考”说也就此诞生。
纵观中国历史发展轨迹,有一个发人深思的怪圈,那就是家富不过三代、国兴不过百年。“贞观之治”佐证了这条兴亡规律,“康乾盛世”陷入了可怕的轮回;“红顶商人”胡雪岩没有走出这个定论,蒋宋孔陈“四大家族”重蹈覆辙。
对此,郭沫若在《甲申三百年祭》中有过精辟阐述和深刻论证,一言以蔽之,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但是,中国共产党走出了这个怪圈。在人民大众的拥立下,这些“赶考”人,一路负重前行,一路风雨兼程,步履铿锵地走出了一条让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闪光轨迹。
进入红色金银浓郁的西柏坡纪念馆,心中的一个个问号被拉直成为了感叹号。
据中央党史研究室统计,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不同时期地区和领域形成的革命精神,共有91种。“赶考”精神,便是其一。
在这个藏在深山中的西柏坡,党中央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领导了全国土改运动,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奠定了新中国的根基,召开了名垂史册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大量的文物、照片和历史资料,让后人对中国共产党取胜的原因有了深刻思考;绘画、雕塑、景观、幻影成像、半景画等高科技手段,更是让已经逝去岁月鲜活起来。
七届二中全会原址,一座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砖瓦结构建筑,原为机关大伙房。改造成的会议厅,成为了一处名标青史的建筑。看着“两个务必”墙,耳边似乎响起了浓重的湘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声音渐次增强,回荡在山水之间。
早在七大上,毛泽东就提出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唯物史观,并有效地指导了中国革命实践。而在开国大典上喊出的“人民万岁”,更是将群众史观进一步发扬光大了。
在西柏坡,还流传着毛泽东向老房东传授水稻种植技艺的掌故。毛泽东是湖南人,对水稻种植有一种天生的热爱。在中央驻西柏坡不到一年的时间理,水稻插秧时,他亲手教;水稻收割时,他就带领战士们帮助抢收,有担的,有背的,一幅鲜活的军民鱼水情的画卷。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强调:“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共产党是鱼,老百姓是水;水里可以没有鱼,鱼永远也离不开水。”他不仅在说,更注重做,为后世树立了楷模。
这不由的又令人想起,2019年9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向“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颁授勋章时的情景。接受记者采访时,袁隆平表示:“总书记问我,有什么进展?我说,我们正在向1200公斤亩产冲刺!”两代领导人都关爱着百姓,关注着水稻,实际上是在关心着中华民族的发展与未来。
当时的中央五大书记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的故居,错落在向阳的山坡上,那些简陋的板床、简单的桌椅、简朴的门窗,与当年当地的普通农家毫无二致。刘少奇起草《中国土地法大纲》用过的陈旧的文件箱、董必武故居农家土炕上延安大生产时自己纺织的毛毯等,已经成为西柏坡纪念馆中的革命文物。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伟人们就是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用周恩来的话说,“这个指挥所,一不发枪,二不发粮,三不发人,只发电报,就打赢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第一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与民同甘共苦、为民造福谋利的高风亮节,甚至感染了中国革命胜利几十年后被特赦释放的国民党第十二兵团原司令官黄维。他在参观西柏坡后,无限感慨地说:“国民党当败,蒋介石当败啊!”
这片土地上,被军民鱼水情浸透,也被军民鱼水情升华,小山村中释放了巨大的红色能量。
众所公认,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奇迹、政治奇迹和社会奇迹,所经历的困难与牺牲也是世所罕见的。
白色恐怖血雨腥风,艰难困苦的万里长征,前仆后继的残酷战争,中国共产党全都战胜了,因为他的背后,有工农大众。
而当年,面对建立新中国的伟大胜利,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没有淡忘来路、盲目自信,而是高瞻远瞩、高屋建瓴地提出了“赶考”论。
无可讳言,“赶考”路上,个别人拜在了石榴裙下、倒在了孔方兄脚前、摔在了权利的追逐中。
但是,在进京“赶考”中,他们取得了高分。
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习近平在石家庄市正定县工作。从那是开始,他就到过西柏坡参观学习。他指出,“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把铁拳反腐、精准扶贫作为重中之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走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依靠的依然是人民的力量。
走过百年征程的中国共产党人,深谙“赶考”的内蕴,在演绎一个不断“赶考”、答题、交卷的历史。“赶考”的主人依然是中国共产党人,“赶考”的地点仍然在华夏大地, “考官”仍然是家乡的父老乡亲,评判“考生”的标准仍然是人民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所不同的是,“考题”变成如何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宏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题意更深了、更广了、更实了,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人,定会向历史交上一份光彩的答卷。
敬重青松气节,崇尚幽兰品性,崇敬虚竹胸怀,推崇寒梅风骨,我们更感动的是有这种种境界的政党。“赶考”,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一种风气,一种境界、一种追求,成为中国共产党永恒的执政理念。
告别西柏坡,心中有太多的不舍。
“赶考”西柏坡
汽车自石家庄出发,在盘盘山道上转了无数个湾儿之后,我们这批“赶考”人,终于到达了西柏坡。
放眼来路,中国革命五大圣地之一的西柏坡的几十个自然村庄,棋子一样散落在太行山东麓、滹沱河北岸群山中,山下的水库烟波浩渺,岸边的松柏苍郁葱茏。
踏上这片“赶考”的起源地,无数次在影视中看见过的场景浮现眼前。
1949年3月23日,初春的西柏坡乍暖还寒。即将离开西柏坡的毛泽东,意味深长地说道:“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周恩来答道:“我们都应当考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坚定地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浩浩荡荡的队伍离开这里,奔向北京,中国革命进入了又一个新境界。“赶考”说也就此诞生。
纵观中国历史发展轨迹,有一个发人深思的怪圈,那就是家富不过三代、国兴不过百年。“贞观之治”佐证了这条兴亡规律,“康乾盛世”陷入了可怕的轮回;“红顶商人”胡雪岩没有走出这个定论,蒋宋孔陈“四大家族”重蹈覆辙。
对此,郭沫若在《甲申三百年祭》中有过精辟阐述和深刻论证,一言以蔽之,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但是,中国共产党走出了这个怪圈。在人民大众的拥立下,这些“赶考”人,一路负重前行,一路风雨兼程,步履铿锵地走出了一条让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闪光轨迹。
进入红色金银浓郁的西柏坡纪念馆,心中的一个个问号被拉直成为了感叹号。
据中央党史研究室统计,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不同时期地区和领域形成的革命精神,共有91种。“赶考”精神,便是其一。
在这个藏在深山中的西柏坡,党中央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领导了全国土改运动,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奠定了新中国的根基,召开了名垂史册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大量的文物、照片和历史资料,让后人对中国共产党取胜的原因有了深刻思考;绘画、雕塑、景观、幻影成像、半景画等高科技手段,更是让已经逝去岁月鲜活起来。
七届二中全会原址,一座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砖瓦结构建筑,原为机关大伙房。改造成的会议厅,成为了一处名标青史的建筑。看着“两个务必”墙,耳边似乎响起了浓重的湘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声音渐次增强,回荡在山水之间。
早在七大上,毛泽东就提出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唯物史观,并有效地指导了中国革命实践。而在开国大典上喊出的“人民万岁”,更是将群众史观进一步发扬光大了。
在西柏坡,还流传着毛泽东向老房东传授水稻种植技艺的掌故。毛泽东是湖南人,对水稻种植有一种天生的热爱。在中央驻西柏坡不到一年的时间理,水稻插秧时,他亲手教;水稻收割时,他就带领战士们帮助抢收,有担的,有背的,一幅鲜活的军民鱼水情的画卷。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强调:“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共产党是鱼,老百姓是水;水里可以没有鱼,鱼永远也离不开水。”他不仅在说,更注重做,为后世树立了楷模。
这不由的又令人想起,2019年9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向“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颁授勋章时的情景。接受记者采访时,袁隆平表示:“总书记问我,有什么进展?我说,我们正在向1200公斤亩产冲刺!”两代领导人都关爱着百姓,关注着水稻,实际上是在关心着中华民族的发展与未来。
当时的中央五大书记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的故居,错落在向阳的山坡上,那些简陋的板床、简单的桌椅、简朴的门窗,与当年当地的普通农家毫无二致。刘少奇起草《中国土地法大纲》用过的陈旧的文件箱、董必武故居农家土炕上延安大生产时自己纺织的毛毯等,已经成为西柏坡纪念馆中的革命文物。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伟人们就是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用周恩来的话说,“这个指挥所,一不发枪,二不发粮,三不发人,只发电报,就打赢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第一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与民同甘共苦、为民造福谋利的高风亮节,甚至感染了中国革命胜利几十年后被特赦释放的国民党第十二兵团原司令官黄维。他在参观西柏坡后,无限感慨地说:“国民党当败,蒋介石当败啊!”
这片土地上,被军民鱼水情浸透,也被军民鱼水情升华,小山村中释放了巨大的红色能量。
众所公认,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奇迹、政治奇迹和社会奇迹,所经历的困难与牺牲也是世所罕见的。
白色恐怖血雨腥风,艰难困苦的万里长征,前仆后继的残酷战争,中国共产党全都战胜了,因为他的背后,有工农大众。
而当年,面对建立新中国的伟大胜利,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没有淡忘来路、盲目自信,而是高瞻远瞩、高屋建瓴地提出了“赶考”论。
无可讳言,“赶考”路上,个别人拜在了石榴裙下、倒在了孔方兄脚前、摔在了权利的追逐中。
但是,在进京“赶考”中,他们取得了高分。
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习近平在石家庄市正定县工作。从那是开始,他就到过西柏坡参观学习。他指出,“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把铁拳反腐、精准扶贫作为重中之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走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依靠的依然是人民的力量。
走过百年征程的中国共产党人,深谙“赶考”的内蕴,在演绎一个不断“赶考”、答题、交卷的历史。“赶考”的主人依然是中国共产党人,“赶考”的地点仍然在华夏大地, “考官”仍然是家乡的父老乡亲,评判“考生”的标准仍然是人民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所不同的是,“考题”变成如何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宏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题意更深了、更广了、更实了,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人,定会向历史交上一份光彩的答卷。
敬重青松气节,崇尚幽兰品性,崇敬虚竹胸怀,推崇寒梅风骨,我们更感动的是有这种种境界的政党。“赶考”,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一种风气,一种境界、一种追求,成为中国共产党永恒的执政理念。
告别西柏坡,心中有太多的不舍。
注释:
“清白泉”杯第三届全国清廉诗歌散文大赛(散文组)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