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永传承 —— 重访中共中央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旧址

作者: 2021年05月10日13:29 浏览:207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题记:
红色基因永传承 —— 重访中共中央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旧址
依稀记得是十多年前来过位于阜宁县羊寨镇单家港小学的中共中央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旧址,当时只是一幢上世纪四十年代左右的三间农村砖瓦结构房屋,百十平米,展陈也是颇为简单。当时就隐隐觉得旧址同这次会议出席人员层次之高,时间之长,重要文献之多,影响力在新四军华中抗战史上之深甚是不相匹配。
近几年来,阜宁县委、县政府秉承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指示精神,高度重红色遗存整体保护、开发、利用工作,着力实施“一枚标识、一座丰碑、一组标牌、一份地图”“四个一”工程,对县域现有79处红色遗存、15处以烈士英名命名的村、桥、路、学校逐一立碑保护,修缮出新中共中央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旧址(简称“旧址”)等13处重要红色文化场所,使得盐阜老区——阜宁红色文化在省内外大放异彩。
对修缮一新的旧址神往已久,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成行。今年国庆中秋长假,我暗暗发誓一定要去重访,补上心中的缺憾。这天中午,从县城驾车,一路向西挺进,大约半个时辰,就来到了旧址处,被焕然一新的景象所震撼。只见修缮后的旧址占地二十八亩,是一色青砖青瓦房屋,四周也是青砖青瓦砌成的围墙,充满历史厚重感。主入口朝东,面前是一片铺着地砖、草木葱茏的广场;南侧一条乡村水泥大道向东西方延伸;西北两侧是农家小楼房,周边环境整洁安谧。主入口北侧围墙上“中共中央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旧址”16个铜色大字历久弥新,熠熠生辉。跨进大门,正前方卧碑上书写着“做一个好的党员,建设一个好的党”两排红色大字夺目鲜艳,这是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9周年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主题。举目望去,中共中央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旧址、中共中央华中局纪念馆、华中党校、刘少奇住处、人物碑廊、文化记忆墙、真理桥等设施镶嵌在清澈的河塘畔,一座真理桥将南北连成一体,杨柳、芦苇等花草树木点缀其中,让人们在接受新四军炮火连天岁月心灵洗礼的同时,更憧憬着安静与美好。
    移步向北,路旁芭蕉、棕榈丛中,刘少奇、陈毅、曾山、黄克诚四人青铜像群雕引人瞩目,形神俱备,栩栩如生。 
再向西几十步,便是旧址新增的重要场馆之一——中共中央华中局纪念馆。跨入门槛,头顶上方的党徽灼灼生辉,一条红色飘带呈螺旋式上升姿势,寓意着在党的领导下,新中国革命、建设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馆内分历史担当、从严治党、强军铸魂、执政为民、浴血奋战五个展区,全方位展示华中局自1941年5月成立,成为领导华中敌后抗战党的最高领导机关以来,直到1945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华中与山东两大战略区合并为华东解放区,组成华东局统一领导华东解放区全盘工作期间(其中1941年7月-1942年12月,华中局随新四军军部移驻阜宁),领导华中人民开展抗日斗争、党的建设、为民服务的光辉历程,特别是开展三反运动、大生产运动、大练兵大参军活动,一边战斗一边生产,粉碎敌人的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打胜了单家港战斗、阜宁战役等,从局部反攻到全面反攻,最终赢得抗战伟大胜利的丰功伟绩。
在“执政为民”展区,面对历经风霜的“宋公纪功碑”,让人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华中局和新四军来到阜宁后,面对沿海一带经常发生大潮和海啸,造成海堤溃决,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现状,决定修建捍海大堤。时任阜宁第一任民主县长宋乃德带领民众,克服日寇飞机低空盘旋侦察、伪军滋拢破坏、土匪杀害工程处监工员等一切困难,历经77天,筑起了全长45公里、底宽21米、高7.8米的防海长堤。大堤竣工第二天,就抵御了一场超历史的特大海啸。人们把这条海堤与宋代范公堤相提并论,称为宋公堤,并立碑颂扬。每当听到“从南到北一条龙,不让咸潮到阜东,从此不闻冲家祸,每闻潮声思宋公”歌谣时,不仅扪心自问,我们党员干部为群众做了什么,还有什么要做,与“以人民为中心”的要求还有哪些差距?
    走出纪念馆,拐弯向西几十米,便是一道长长的红色记忆墙,记载了当年军拥民、民拥军的感人故事。“让老百姓先过河”画像,再现了1943年冬天,新四军三师师部为了跳出日伪军“大扫荡”包围圈,在废黄河上用几十条小木船临时架起一座船桥,准备渡河撤退,师长黄克诚见周边数百名老百姓扶老携幼挤在河边,便下令“部队停止过河,先让老百姓过桥”的真实场景。“一块门板扛去做担架”“一尺粗布拿出做军服”“一辆小车推着去支前”“一碗稻米献出作军粮”“最后一个孩子送去上战场”等五幅画面,生动地表现了盐阜老区人民对新四军的爱戴和无私奉献。
沿着小路向西北方向,便来到了刘少奇当时的住所茅草屋,农村两间锅屋大小,里面设施十分简陋。
再往前行走十几米,就看到了知名的中共中央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旧址。这里原来是单家港小学,是一栋座西面东、背倚黄河大堤,长16米、宽6米的青砖青瓦、木门木窗平房。南山墙外的一块大理石上铭刻着刘少奇儿子刘源将军的题字“中共中央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旧址”,西侧是参加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的人物浮雕长廊。门前是一汪清水塘,显得十分幽静。大门左侧的墙上镶着一块紫红色大理石标牌,刻着旧址名称。主席台上方悬挂着毛泽东、朱德的黑白画像,西墙上方张贴着“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大红标语,东西墙上装裱着这次大会上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华中局作的主题报告《目前形势、我党我军在华中三年工作的基本总结及今后任务》、陈毅作的报告《论军事建设》、饶漱石作的报告《党与群众工作》、曾山作的报告《关于政权建设问题》、黄克诚作的报告《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和中央书记处给少奇同志及华中局信件的部分影印件,南墙上是“华中局所辖区党委组织序列表”。主席台是盖着蓝布的长条桌,上面有四只搪瓷敞口茶缸,摆放着四张木椅;主席台西南侧也有一张盖着蓝布的小桌子,一张长板凳,是记录席位;中间是头十排三十多张长板凳;桌上和横梁上挂着八九盏马灯;地面铺的是长方形青砖。1942年1月20日至3月5日,就是在这间不起眼的平房里,召开了中共中央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会议正式代表30人,列席代表70人,历时45天里,形成了4个重要报告,制定了华中局三年发展总目标。这次会议对于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夺取华中抗日斗争的胜利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会议结束后,刘少奇奉命离开阜宁,历时9个月、通过103道封锁线,返回延安参加中共七大。阜宁因此曾是华中六省市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的指挥中心,时有“北有延安、南有盐阜”之说。   
沿着河边向东行,便是华中局党校纪念馆、新四军廉政建设主题展馆和草棚党校,留下了从严治党的光辉足迹。那时所谓的党校,没有课堂,没有礼堂,没有扩音设备,只能以草棚当学堂,以膝盖当课桌,以背包作凳子。刘少奇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集中论述党内斗争的问题。党校共创办四期,培养了上千名优秀党员、领导干部。刘少奇缝缝补补、穿了五年之久、被称为“狮子口鞋”的破布鞋,洪学智对家人的八条“铁令”,陈毅“来人吃来物”,黄克诚和妻子夜宿草垛、拒绝向群众借宿,苏中区交通员陈新私卖公家一条棉裤买水笔留为己用、被开除党籍,一个连长贪污六元钱被绳之以法……新四军一个个勤学、为民、务实、清廉的故事,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着很强的教育、借鉴意义。
晚霞时分,我们穿过为纪念华中局创办从严治党《真理》杂志而命名的真理桥,带着满满的精神食粮,快乐地踏上了返程。
这既是一次了却夙愿之旅,让我萦绕心头多年的重访愿望得以完美实现;
这又是一次重温历史之旅,使我对华中局、新四军的光辉历史有了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
这更是一次奋进开拓之旅,激励我铭记红色文化,传承铁军精神,为奋力谱写新时代江淮乐地华美篇章再立新功!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投诉举报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