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访日头圈(散文)

作者: 2021年05月10日10:59 浏览:130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夜访日头圈
    金学钧
腊月底,沿着松林间新修的登山步道,踏着薄薄的残雪,登上苦梨峪的南山。这里视野开阔,群山四列,气势雄伟。北侧的大山深处,苦梨峪村的红砖瓦屋农家院、高高的民宿历历在目。村子东侧的金山子,象金字塔一样见证着山村历史的变迁。
山南侧的深谷环抱着一个小村,不规则的房子随坡就势,太阳照在银色飘带似的村路上,显得十分的静美。啊,这不是日头圈吗?对,就是桑树庵的自然村日头圈。三十一年前夜访日头圈的情景象电影一样清晰在眼前展现。
    那是1989年12月中旬,我和一位同事准备采访日头圈的抗日老战士白云友,当时下营乡的宣传委员把向导的任务交给了乡武装部长、苦梨峪村的张瑞华同志。那天傍晚,张部长我们三人骑着自行车沿着沙石小路钻进了大山的腹地,听得清两侧山崖上高高耸立山树在山风中苏苏作响。经过个把小时的路程,到张瑞华的家里已是明月东升。待喝完张大嫂做的倭瓜粥,张部长就带领我们向日头圈出发了。原来,苦梨峪与日头圈只一山之隔,有崎岖的小路可以抵达。
这天,正是是农历的十六,一轮圆月挂在高高的金山子之上,清辉如水,洒在冬日的山林之上。万山寂静,我们翻过南侧的山脊,向着日头圈进发。张部长对日头圈很是熟悉,就像当年的八路军向导,也许这是做武装部长应有的素质吧。其实,日头圈是一个很小的自然村,只有二十几户人家,因坐落在群山之中,中午前后才能见到太阳,故此人称日头圈。在抗日战争中却是八路军十三团的交通站,包森司令员等八路军将士也常来常往,军民亲如鱼水。我们要访问的白云友大爷就是当年的抗日老战士、老交通。
月下的日头圈非常美,错落有致的瓦屋、石头墙在月光的辉映下,影影绰绰,宛若仙境。张部长敲开了白大爷家的排子门,大妈开门把我们迎进屋。屋里的灯光不是很亮,但很温馨,靠北墙的躺柜上面摆放着白大爷获得的各种证书。当时,这位老党员已经当时已经68岁了,身体还很硬朗,谈起当年抗战的故事,就显格外激动,一双老眼似乎格外有光。
火炕上的方桌沏上了茶水,老人滔滔不绝地聊起烽火年代,不时白大妈还进行了插话,把我们带进那段红色的故事里。原来,白云友大爷1922年出生在蓟县东赵各庄镇后牛宫村一个贫困家庭,日寇占领冀东以后,他和长辈跑反来到下营镇桑树庵村日头圈,并在这里安家落户,一颗革命的种子也开始发芽。1939年,化名田遮民的共产党干部在白云友家养伤,发展白云友加入党的组织,那年他才16岁。入党后,他成为一名地下交通员,化名陆易明。
1942年秋天,日寇在冀东搞“强化治安”,把桑树庵、日头圈、大洪峪一带山沟的房子都烧毁了,进行丧心病狂地集家并村,但是在党的领导下,白云友和战友组织群众开展对敌斗争、筹集粮草、配合主力部队攻打日寇据点。当时,附近的杨庄村驻扎了日本鬼子,并修有炮楼,白云友负责侦查察敌情,为八路军、游击队递送情报。在游击战斗中,白大爷参加了夜袭杨庄鬼子炮楼的战斗,曾手持双枪袭击日本兵,作战非常勇敢。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候,白云友和他的战友坚持在山上打游击,藏身在尖山子背后的悬崖上的一个狼洞里,巧妙地与敌人周旋。后来白云友担任了下营区副书记,负责政工宣传工作,主要范围是当时的蓟县、遵化、三河一带,以蓟县为主。一个大雾天,白云友和同志们正在日头圈北坝墙下开会,因为汉奸出卖,日本兵和伪军突然包围了会议地点,参会人员与鬼子发生了激烈的枪战,借着大雾和地形熟的优势胜利突围。抗战胜利后,白云友参加了解放战争,由于工作需要未能随部队南下,留在下营区继续进行革命工作。全国解放后,他主动回到了桑树庵村,当了十几年村支部书记,直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
“过去的都过去了,不能忘记的是今天的生活是从哪里来的。”老人感慨地对我们说。我们非常感谢白大爷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老两口子把我们送到月光之下。我觉得,月光下的日头圈很美,白大爷等老一辈共产党员不就是群众心中的日头吗?他们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奉献了光和热甚至是自己的生命,我们应该宣传他们,学习他们。白大爷那一代,信仰坚定,不忘初心,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楷模。
后来,从白云友大爷的孙子、蓟州教育局干部白凤林同志那得知,老人家已于2014年逝世,享年92岁,但老人家红色的基因得到了传承。
那次夜访日头圈已经过去了30多年,但那夜的月色、红色故事却留在我心中不能磨灭,而且熠熠生辉……
                                      2021、2、4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投诉举报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