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一封家书的千古绝唱

作者: 2021年05月10日10:55 浏览:170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散文】一封家书的千古绝唱
柯杨宗

       披着濛濛的细雨,挥去深秋的寒意。趁着这个国庆中秋双节邂逅的假期,带着家人一起,行走在皖中江淮秀美山川之间,放飞犹如丹桂飘香的心情。
      沿着一路风景的滨湖观光大道,任凭心情在巢湖南岸驰骋。那浩如烟海的巢湖,在秋风的鼓劲下,越发激情澎湃,涌动着一浪高过一浪的激情,那拍岸的涛声,透过密封的车窗,仍如万马奔腾。
      在三河古镇,悦听繁华沿街的叫卖,品尝美味的三河米饺,细阅古镇、古街、古巷、古桥、古渡、古店、古廊、古亭、古韵、古色、古香,行走在光滑锃亮的青石板上,依稀听到远古的脚步声,由远至近……
      在天柱山上,凭风借力,拾阶而上,奋力攀登,时而陡如天梯,时而穿石门而过。一路风光旖旎,奇松怪石,随处可见,如万年石龟傲视东方,似巨型象鼻一柱擎天。登顶天柱之巅,极目四顾,万里群山尽收眼底。松涛声如雷鸣,如同万民雀跃的欢呼声。
在安庆古城,看长江夜景,赏迎江寺的婀娜身姿,逛老街夜色,听悠美的黄梅戏调,在摩肩接踵的繁华中,感受着这座曾经为安徽省省会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厚重。
      而最令我此行难忘的是桐城“六尺巷”,虽然这里远不及三河古镇的繁华,更没有天柱山的秀美,也缺少安庆黄梅戏的惊艳,但“六尺巷”的传说却胜过所有。站在这条不足200米长的六尺巷中,抚摸着两侧的青砖墙体,行走在光滑的鹅卵石巷道上,仿佛看到当年“六尺巷”内其乐融融的邻里和睦相处的情景。每一个脚步声,都如同一个美妙的音符,在弹奏着这个千古传唱——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区,相传在清代这里曾是张、吴两家大户的老宅,吴家在盖房子时,欲把宅基地向张家这边扩张,两家互不相让而起了纷争。张家一气之下,写信求助于在朝廷官至宰相的家人张英。张英宰相接到家书后,立即写了一首诗回复家人:“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接到回书时,豁然开朗,主动退让了三尺。而吴家看到张家退让三尺后,深为感动,也退让了三尺,便成为了后来这个“六尺巷”。几百年过去了,“六尺巷”的佳话却仍然有口皆碑。
      一个并不起眼的“六尺巷”,却蕴含了“修身为先,大度做人”的大道理,折射了“邻里为美,和睦共处”的社会美德。
      绵绵的细雨,在细心地洗礼着这条古巷;阵阵的秋风,在强劲地吹拂着一股清风。回眸这条悠长的“六尺巷”,总会令人感慨万千:早在封建社会,身为位高权重的张英宰相,非但没有恃官压邻,得寸进尺,反而还能礼让于邻,舍利求义,这种“做官先做人,做人先修身”的儒臣风范,实在是难能可贵。而对当今社会的每一个人,仍然是一个振聋发聩的教育。
      离开桐城的那一刻,秋雨仍在密密地细织,编织着这个世界许许多多未知的未来。张英宰相的一封“家书”,如一尊丰碑,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现实生活中,与人共处中,利益纷争中,权力角逐中,我们又何尝不能以史为范,而“让他三尺又何妨”呢?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投诉举报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