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从1979年到2021年42年间,从煤油灯走向真正亮堂的电灯,这一切,全靠党的富民政策,而日子的变化电扮演的是主角。
赣南寻乌县三标乡堆禾村是我的老家,我记事起,就没有电。三标乡在寻乌县来说是山区,就像1930年毛泽东寻乌调查所说的“项山的糯,三标的货,周田的屋,长畲的谷。”这里所说的三标的货是山货多,什么香菇、木耳。堆禾村真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那时,我们村和周边的许多乡村都不通电,一到晚上就黑灯瞎火,煤油灯看东西,外出就打手电。不过那时儿童的视力特好,到了晚上只要有点月亮和星光,走在窄窄的田埂上都没有问题。我一直到上小学前,村民们一直是用煤油灯照明。一次,家里叫我去村代买点买煤油,平时我听老人说“洋油”一词,大人平时也不对我纠正,搞的我代卖点说买点“洋油”,这时傍边的大人很认真跟我说,“小朋友,是煤油,解放前才叫洋油”。
电力的缺乏,不仅给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还很大程度地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那时,谁家要是有台带电的家伙,那可是件了不起的事情。刚开始生产队有台大的收音机放在我家里,这个带电的东西对我来说太稀奇了,收音机还带个扩音器,然后电线连在每个社员的家中,每天都可听到熟悉的“出工了”,后来,我通过它通知同学上课,老师说我这个方法不错,值得表扬。那时也听不懂普通话,听不懂收音机在说啥,就听懂个“小喇叭,开始广播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寻乌农村陆续进行了家庭联产承包。1978年后,当时老家象形村(2003年后象形村、堆禾村、长排村合并为现在的堆禾村)村支书为村里通电通路奔走着,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电搞通这个决定,得到了全村村民的一致拥护,也得到县里和公社支持。村里有个水冲的碾米机,以前一直都是为村民碾米用。是一个高山上蓄水冲下来大概有200米长。村支书决定就在基础上改装一下,加台发电机晚上可用来发电,至少在碾米机2公里内农户都可以连上电,那时我放学以后都在看县里来的技术员,在那里改装发电机。带副眼睛,叫什么技术员,我小时候对这些技术员都敬佩的,看他们熟练操作。技术员测量电杆的位置,群众投工投劳埋架电杆,挖坑挖好就抬木头电杆架设线路。
1979年村里部分陆续通了电。盼星星盼月亮,通电的那天晚上,村里比过年还高兴,村民喜气洋洋、笑逐颜开,很多村民在电灯下一个通宵未眠 ,老人们都说,活了大半辈子头一回见过的新鲜玩意,这一盏盏电灯就像小葫芦,用线一拉盒子的开关,小太阳亮亮堂堂。电灯穿透黑夜,美化山村,终于可以在电灯下阅读报纸和干家务活了,年轻人可以在一起阅读小说打牌。当我置身在明亮的灯光下写作业,也阅读小人书,在光明中体验安详和舒适,过春节到别的村庄串门,看没电的村庄,都要自豪一下我村有电了。
安装供电技术员,多次在村里讲电的有关知识,重点讲安全用电和节约用电,启蒙村民电方面的知识。特别告诉老人小孩要特别注意安全,不能用手去接触电,不能用湿的木头去敲电。当时每户没有安装电表,按照电灯数量来收取电费。
这个碾米水力发电没有经历多长的时间,前后不到3年时间吧。这个村里的供电就算停止了。这时候的老家山区又陷入了黑暗,重回煤油灯年代。80年代中后期,我在南昌读书时候,和同学们说起寒暑假回家,家里还是没有电灯,他们眼里闪出惊奇目光,你们老家还没有电啊。
时间到了90年代,这个时候收录机、黑白电视机已经在农村慢慢普及。如果用电池,那消费不起。这个时候有一个叫农村小发电机的,也就是大概300元都能买到,这个很简单,就是在高点田用水堵起来,然后竹筒打通做水管,连接成30多米长,水从高冲下来就可以发电,然后用电线连到家里。这个功率一般都不大,说明书上说有1千瓦以内,实际上发个几百瓦就不错了,这个暂时可以解决农村的一些照明,小山村响起了收录机、黑白电视的声音。上海生产的金星、飞跃黑白电视机在我村普及,把电视天线邦在杉树顶上,在室外移来移去,寻找最佳的接收效果。任你怎么移,也收不到几个台。这个发电史大概维持了10年。
改革开放进入到2000年后,国家加大了对农村的农电投入,农电网的改造和建设,在寻乌农村如火如荼进行,加强村村通电,寻乌的山村基本上拉上了真正的电网的供电,国家出台了家电下乡政策,村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电,且不说电视,电脑,电磁炉,电饭锅,电风扇都离不开电,电已经渗透了山村生活的方方面面。
2014 年底精准扶贫理念的春风吹进堆禾村,脱贫奔小康的步伐加快,自上而下拧成了一股绳,希望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近几年县委书记挂点堆禾村,县委、县政府 高度重视堆禾扶贫工作,政府在堆禾村先后投入了一千多万元,危房改造和新建的楼房成风景线,水、电、路、教育等得到切实解决。有了电,一起崭新开始,相继建立了文化活动室、图书室、文化广场的卡拉OK舞台,乡村之夜到处欢歌笑语。电视频道由原来的几个增加到几十个乃至上百个。手机、电脑和互联网普及,使山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如今,老家山村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从1979年到2021年42年间,从煤油灯走向真正亮堂的电灯,这一切,全靠党的富民政策,而日子的变化电扮演的是主角。
电力的缺乏,不仅给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还很大程度地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那时,谁家要是有台带电的家伙,那可是件了不起的事情。刚开始生产队有台大的收音机放在我家里,这个带电的东西对我来说太稀奇了,收音机还带个扩音器,然后电线连在每个社员的家中,每天都可听到熟悉的“出工了”,后来,我通过它通知同学上课,老师说我这个方法不错,值得表扬。那时也听不懂普通话,听不懂收音机在说啥,就听懂个“小喇叭,开始广播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寻乌农村陆续进行了家庭联产承包。1978年后,当时老家象形村(2003年后象形村、堆禾村、长排村合并为现在的堆禾村)村支书为村里通电通路奔走着,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电搞通这个决定,得到了全村村民的一致拥护,也得到县里和公社支持。村里有个水冲的碾米机,以前一直都是为村民碾米用。是一个高山上蓄水冲下来大概有200米长。村支书决定就在基础上改装一下,加台发电机晚上可用来发电,至少在碾米机2公里内农户都可以连上电,那时我放学以后都在看县里来的技术员,在那里改装发电机。带副眼睛,叫什么技术员,我小时候对这些技术员都敬佩的,看他们熟练操作。技术员测量电杆的位置,群众投工投劳埋架电杆,挖坑挖好就抬木头电杆架设线路。
1979年村里部分陆续通了电。盼星星盼月亮,通电的那天晚上,村里比过年还高兴,村民喜气洋洋、笑逐颜开,很多村民在电灯下一个通宵未眠 ,老人们都说,活了大半辈子头一回见过的新鲜玩意,这一盏盏电灯就像小葫芦,用线一拉盒子的开关,小太阳亮亮堂堂。电灯穿透黑夜,美化山村,终于可以在电灯下阅读报纸和干家务活了,年轻人可以在一起阅读小说打牌。当我置身在明亮的灯光下写作业,也阅读小人书,在光明中体验安详和舒适,过春节到别的村庄串门,看没电的村庄,都要自豪一下我村有电了。
安装供电技术员,多次在村里讲电的有关知识,重点讲安全用电和节约用电,启蒙村民电方面的知识。特别告诉老人小孩要特别注意安全,不能用手去接触电,不能用湿的木头去敲电。当时每户没有安装电表,按照电灯数量来收取电费。
这个碾米水力发电没有经历多长的时间,前后不到3年时间吧。这个村里的供电就算停止了。这时候的老家山区又陷入了黑暗,重回煤油灯年代。80年代中后期,我在南昌读书时候,和同学们说起寒暑假回家,家里还是没有电灯,他们眼里闪出惊奇目光,你们老家还没有电啊。
时间到了90年代,这个时候收录机、黑白电视机已经在农村慢慢普及。如果用电池,那消费不起。这个时候有一个叫农村小发电机的,也就是大概300元都能买到,这个很简单,就是在高点田用水堵起来,然后竹筒打通做水管,连接成30多米长,水从高冲下来就可以发电,然后用电线连到家里。这个功率一般都不大,说明书上说有1千瓦以内,实际上发个几百瓦就不错了,这个暂时可以解决农村的一些照明,小山村响起了收录机、黑白电视的声音。上海生产的金星、飞跃黑白电视机在我村普及,把电视天线邦在杉树顶上,在室外移来移去,寻找最佳的接收效果。任你怎么移,也收不到几个台。这个发电史大概维持了10年。
改革开放进入到2000年后,国家加大了对农村的农电投入,农电网的改造和建设,在寻乌农村如火如荼进行,加强村村通电,寻乌的山村基本上拉上了真正的电网的供电,国家出台了家电下乡政策,村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电,且不说电视,电脑,电磁炉,电饭锅,电风扇都离不开电,电已经渗透了山村生活的方方面面。
2014 年底精准扶贫理念的春风吹进堆禾村,脱贫奔小康的步伐加快,自上而下拧成了一股绳,希望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近几年县委书记挂点堆禾村,县委、县政府 高度重视堆禾扶贫工作,政府在堆禾村先后投入了一千多万元,危房改造和新建的楼房成风景线,水、电、路、教育等得到切实解决。有了电,一起崭新开始,相继建立了文化活动室、图书室、文化广场的卡拉OK舞台,乡村之夜到处欢歌笑语。电视频道由原来的几个增加到几十个乃至上百个。手机、电脑和互联网普及,使山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如今,老家山村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从1979年到2021年42年间,从煤油灯走向真正亮堂的电灯,这一切,全靠党的富民政策,而日子的变化电扮演的是主角。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