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贫困,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数以亿计的农村人口摆脱了贫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既挂帅又出征,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亲自督战。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在这场脱贫攻坚战役中,一批又一批的中国作家,深入扶贫一线,以文学的热情和力量加入到脱贫攻坚伟大事业中去,向世界讲述了一个个真实、立体、深情、饱满的中国故事。
第一章:聆听大地的心跳
一切有抱负、有追求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追随人民脚步,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让自己的心永远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
——习近平
【解说】走出书斋,深入扶贫攻坚的一线,到人民中去,是近些年来中国作家们的共识。
铁 凝:我们一批又一批的中国作家,他们真的是深入到贫困的地区,去倾听中国大地最有力量的心跳,去捕捉一个民族最有活力的呼吸,去书写乡土中国在今天的巨变,书写芬芳的中国故事。
莫 言:他们深入到基层,有的地方比较偏僻,比较艰苦,但越是在这样的地方,脱贫致富的实践就更加具有意义。
邵 丽:脱贫攻坚战这么一场大的战役,文学是不能不在场的。
徐贵祥:作家只有把他的根深深地扎在生活当中,扎在人民群众当中,他才能汲取最丰富的营养,去长成参天大树,枝叶繁茂。
【解说】为记录脱贫攻坚这场人类伟大壮举,一批又一批的作家深入脱贫攻坚主战场。从湘西十八洞村精准扶贫首倡地到福建宁德扶贫第一村,从黔西南到华北平原,从大凉山到青藏高原以及西部边陲,作家们日夜兼程,走村串户,实地走访,只为获取真实的第一手材料。
任林举:采访延边地区的时候正是冬季,天寒地冻,很艰难。珲春和延边地区都是边境,弯路多,路窄路滑,漫天冰雪。
徐 剑:从藏东、昌都就开始了,19个县,环着一条大北线走317国道,进村入户,入黑帐篷入白帐篷,然后一直用自己的眼睛在观察。
【解说】故事正在发生的地方就是作家们的战场,他们有的深入山区,与当地人民吃住在一起;有的涉水登岛,翻山越岭,感受脱贫攻坚带来的巨变。作家们以深入的体察和笔力,奉献着自己澎湃的创作激情,甚至还有人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2019年深秋,湘西十八洞村迎来了一位热情而又普通的老人。他冒着毛毛细雨,像一个亲切的老朋友那样陪着当地老乡种地聊天,逮着谁就饶有兴致地听他们讲村里脱贫的故事,他是作家李迪。“生活是口井,找到井就有水喝,创作的源泉就在生活里边。”这是李迪践行一生的创作理念。
高洪波:李迪对生活素材的掌握近乎苛求,他对自己所从事的文字工作有一种非常执著认真甚至敬畏的心理。
李培禹:李迪老师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过程中燃烧着的一团火,他通过他的笔把基层人民群众的真善美展现出来。
颜 慧:我们看《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就能发现,每个人脱贫致富的方式都有他的一个生活轨迹,你会觉得整个脱贫攻坚的历程触手可及。
【解说】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这竟是李迪人生中最后一次深入生活。由于过度劳累诱发旧疾,回到北京后李迪就病倒了。但是为了顺利完成书稿,他在身体已经严重衰弱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写作。2020年5月,李迪的病情进一步恶化,不得已住进了医院。此时的李迪已经虚弱得无法提笔写作了,在病榻上,他以顽强的毅力,以口述的方式完成了最后的书写。18个动人的故事, 13万多字,是李迪用文学丈量时代的铿锵足音,也是这位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作家对这个时代最炽热的表白。广袤的中国大地上,还有更多的作家正在用双脚丈量脚下的土地,用滚烫的心谱写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行的作品。
第二章:书写时代的巨变
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
——习近平
【解说】作为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的国家,中国所开展的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而这场伟大实践,为作家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能量场。与此同时,每一位深入扶贫一线的作家,都被这片土地上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所深深震撼。
范 稳:我生活的云南,民族众多。很多民族的乡村在脱贫攻坚战之前,没有公路,交通不便,人们的住宿条件也很差。现在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城镇通公路实施以后,去任何一个乡村都有柏油路,而且老乡们的房子都焕然一新。
李春雷:农村的变化是彻底的。表面上是物质的,房子盖起来了,路修起来了,农民的腰包有钱了,他们的生活和餐桌上丰富了,而这些情况背后体现了一种精神上的站立。
滕贞甫:我两次去湘西的十八洞村,看到了很多扶贫干部在基层确实很辛苦,有的积劳成疾,健康出了问题,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许春樵:扶贫现场的故事太多了,这些东西肯定会震撼和刺激到你,激发你的创作激情。
【解说】从2019年年底开始,罗伟章多次前往大凉山腹地昭觉县,进行深入采访。在这里罗伟章终于理解了大凉山为什么会被称为全国脱贫攻坚“硬仗中的硬仗”。在走访的过程中,罗伟章常常被扶贫干部与当地民众为斩断穷根所做的努力而感动。
罗伟章:昭觉那边有一个日哈乡,日哈乡的帮扶队长叫张军,他就跟我说了一句话,说老百姓心痛我们,心痛就是情感的高级形式。对一个人有情感,那么什么事都会让我感到心痛,这是高级形式,是一种最深的情感。所以老百姓对帮扶干部的付出是看在眼里的。
【解说】如果说大凉山被称为全国脱贫攻坚战中的硬仗,那么在全国的扶贫地图中,福建宁德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地处福建省东部的宁德,一边挨着鱼米之乡福州,一边挨着富庶之地浙江温州,在东南沿海经济带中,宁德竟是惟一的贫困区,被称为“黄金断裂带”。然而经过30多年的发展,这里已经成为福建省新的经济增长极。这里的巨变,引起了作家许晨的关注。走访调研中,许晨了解到这场扶贫接力的开端。1988年,习近平被任命为宁德地委书记。他从富庶之地厦门调任至此。已经穷怕了的宁德人以为这位新任地委书记能带来一些快速致富的大项目,但是在走访了宁德9个贫困县后,习近平围绕摆脱贫困提出了树立“弱鸟先飞”的追赶意识,推动全市上下发扬“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
许 晨:宁德经历的扶贫过程是这样的,从输血式扶贫到换血式扶贫,最后找到了一条路,要让他们有造血机制:帮助办企业,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茶叶种植和加工,发展农家乐,等等。
【解说】3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闽东已经从封闭落后、积贫积弱的边缘老区昂首阔步成为生机勃勃、宜业宜居的海滨新城。作家许晨以《山海闽东》《滴水穿石》两部报告文学,真实地追踪再现了宁德各县艰难探索的历程,生动形象地展示了闽东人民所创造的山海巨变。
毫无疑问,脱贫攻坚所带来的深刻改变已经无处不在,其中最为深刻的变革来自于中国农村。
陈毅达:实际上我们现在农村的变化也无比巨大,农村有很多新的业态,比方说农庄经济、观光农业、返乡创业等等。
【解说】因此有越来越多的作家,把书写的目光投向了这里,关仁山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关仁山:我生长在冀东平原,从小就跟着母亲在野地里跑,对农民土地确实有一种很深的感情,书写农民的命运,书写他们的苦难,书写他们的祈愿,书写他们的生活,是我的夙愿和理想。
【解说】这一次关仁山把采写的重点放在了河北阜平。在他的印象中,自国家启动扶贫计划以来,河北阜平就一直没有离开过国家级贫困县的名单。那是一个藏在大山的褶皱里,世代贫瘠的地方,那时年轻人纷纷选择外出谋生,但是如今这里全然变了模样。黑崖沟村是关仁山采访的众多的自然村之一。因为易地搬迁,这个村落荒废无人,但如今这里却变成了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旅游打卡地。改变是从年轻人回乡创业开始的。
周合伟(回乡创业青年):现在乡村剧变,我实际上是个代表,我背后还有很多扶贫的年轻人……他们支持我,实际上就代表了这些年轻人对家乡的一种贡献。
【解说】从背井离乡投身城市到返乡创业,这种变化让关仁山开始重新思考新时代的中国农村和农民。他通过报告文学《太行沃土》《太行山上挂金伞》以及长篇小说《金谷银山》,聚焦阜平贫困群众的命运变迁,真实生动地讲述了阜平县在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也重新塑造了新时代的农村农民形象。
【解说】随着扶贫工作的推进,许多作家也以挂职干部的身份深入到扶贫攻坚第一线。
【解说】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小县城临潭,曾经是个贫困无望的地方。自1998年临潭成为中国作家协会对口帮扶对象后,中国作协领导先后多次前往调研,并选派多名干部来这里挂职,充分发挥作协优势,创造性提出“文化润心,文学助力”的工作理念。
朱 钢:“文化润心”实际上是通过文化的方式帮扶、提高临潭人的自信心和脱贫攻坚的志气,“文学助力”是通过文学对文化的挖掘宣传这样的功能。
毛广程:中国作协对临潭县的帮扶已经20多年了,经过这么多年坚持不懈的文化扶贫和帮扶,对当地文化事业的促进是很明显的。临潭县已经被中华文学基金会确定为中国文学之乡。
【解说】与此同时,中国作协还动员社会各方力量为临潭县的教育发展助力,组织学校的老师进京学习培训,还给孩子们带来了各种图书和文体设施。文学像春天的细雨,在这里催生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刘庆海(池沟村校长):中国作协为我们创建了图书室、文化长廊、书法室等,给我们学校带来了很多帮助。尤其图书室藏书从过去的几百册达到现在的几千册。学生通过阅读知识增多了,眼界也宽了。
【解说】无论是深入一线采访,还是以挂职干部的身份长期扎根人民,作家们深刻地意识到,深入生活才是创作的有效途径。
第三章:用作品完成使命
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
——习近平
【解说】《花繁叶茂》这部讲述贵州遵义市花茂村新时代干部群众战贫困、奔小康的电视剧,在播出后不但拿下了不俗的收视成绩,同时也引发了年轻观众和网友的一致好评,很多观众表示,通过《花繁叶茂》才更加了解了乡村的变化和脱贫致富的历程。而这部反响热烈的电视剧改编自作家欧阳黔森的报告文学《花繁叶茂,倾听花开的声音》。
欧阳黔森:当年我写这部报告文学的时候,刚好是十九大召开,我们党让全世界听到了中华民族吹响了伟大复兴的号角,花茂村换了人间。
【解说】剧中所表现的花茂村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原名“荒茅田”,是一个连饮水都困难的贫困村,但如今,花茂村已经成功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同时被评为省级同步小康示范村。
欧阳黔森:5年了,这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脑海中)跳出来的第一个感受就是换了人间,这种感觉很强烈。所以说花茂村发展的历程,实际上是我们新农村建设或者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文化属于软实力范畴,但是当你的文化产品、文化塑造的人物或者艺术品能助推当地的文化旅游,助推经济增长,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解说】如今反映脱贫攻坚的优秀作品层出不穷,许多通过《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文学》等报刊发表,这些作品一经推出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邓 凯:我们发表了这些作品之后,包括当地的群众都特别激动,觉得自己被写进了作品里面,从一个行走在大地上的人,变成了一个在报纸上被文字记录的对象,所以他们跟作家们都有非常好的互动。
董宏君:我们看到的文章中所呈现出来的是不同的地域、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山村,是他们在脱贫致富奔小康路上的生动实践。
【解说】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报刊、网络,以及改编成影视剧的方式走向大众,它们全景式地记录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所发生的这场特殊的人民“战争”。
孟繁华:中国作家在扶贫道路上的文学声音,以及他们塑造的文学形象,让中国广大农民和广大的中国读者看到了整个国家脱贫致富的希望。
施战军:这些作品对于我们时代有交代,对于人民有交代,对于国家有交代,对于我们的未来发展趋向有交代。
路英勇:这些书的出版为我们脱贫攻坚、决胜小康提供了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全面展现我们脱贫攻坚的成就。
薛印胜:我觉得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一个时代的文学成就,最终还是要拿作品来说话。文学应该以文学的方式记录我们在脱贫当中人民的身影,为后世留下一份珍贵的民族记忆。
【解说】中国作家协会于2019年9月19日启动了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一年后,一批优秀作品借助成果发布和海外签约仪式出版发行,让全世界了解到中国脱贫攻坚的光辉业绩。
李敬泽:我们今天发布的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就是我们的作家和人民一道前进的丰硕成果。他们所讲述的这些故事不仅在今天看来是动人的,也必将让我们的后代在多少年后依然会为这些故事而感动。
【解说】作家们动情书写,深切思考,用一部又一部反映时代巨变的作品完成了使命。2020年12月11日,在中国作协“纪录小康工程”研讨会上,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钱小芊这样说道:“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是当下中国最重大的时代主题。以文学的方式记录小康,为民族复兴书写‘信史’,是中国文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
【解说】只有与时代同步,回应时代的风云激荡,领会时代精神的本质,文学才能具有蓬勃的生命力,产生巨大的感召力。
铁 凝:中国文学特别是近代以来的中国文学,其实一直就有“铁肩担道义”的内涵。我想在今天,人民的命运、希望、眼泪、欢乐,仍然是中国文学和中国作家永不枯竭的创作源泉和动力。
【解说】大地辽阔,精神无垠,延续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学薪火相传的优良传统,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作家一直立于时代潮头,行走在中国大地的纵横阡陌,他们用自己手中的笔,记录下这个时代波澜壮阔的奋斗图景,而这些作品,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他们将带着文学的深情与深思,带着时代的温暖与力量传之后人!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