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刘方平这个名字,是在小学语文课上学习他的《夜月》: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空灵悠远的意境之美,文字的清新雅丽,美妙的诵读节奏,都令人爱不释手。后来,才知他还有一首著名的《春怨》: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同样是唐诗中的极品。
然而中华古典诗词史上,刘方平的个人信息寥寥无几。生卒年不详,字、号均不详,只知是唐玄宗天宝年间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生平事迹不详。约公元七五八年前后在世,匈奴族。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又欲从军,均未如意,从此隐居颍水、汝河之滨,终生未仕。与皇甫冉、元德秀、李颀、严武为诗友,为萧颖士赏识。工诗,善画山水。其诗多咏物写景之作,尤擅绝句,多写闺情乡思,其《月夜(一作夜月)》 、《春怨》、《新春》、《秋夜泛舟》等都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作。
直到今天,在政治、江山社稷、伦理纲常影响深厚的中国社会,人们还习惯于这样评价这位伟大诗人:思想内容较贫弱,但艺术性较高,善于寓情于景,意蕴无穷。也许这就是造成这位伟大诗人优秀作品被低估的原因:边塞诗、有爱国热情情绪激昂的诗,思想正面积极,所谓的思想性就要比写闺情乡思的诗要强,积极的比消极的好。后者哪怕艺术性再高,诗的格局格调上就落了下乘。叶嘉莹先生谈到过诗的弱德之美----The Beauty of Passive Virtue。实际我的理解是诗有壮怀激烈慷慨激昂引亢高歌的主动之美,也有浅吟低唱清丽婉约空灵悠远的被动之美。而刘方平的诗恰恰就有弱德之美。
刘方平存世的诗作并不多,区区24首远不能与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李商隐杜牧这些大诗人相比,这也造成他诗作的影响力有限。但如果细品他的诗,首首是精品,其诗意之美文字功力之高,是完全可以与王维诗相媲美的。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清新自然、空灵悠远的意境之美非常突出,而刘方平的诗,竟与之不相上下,足见其艺术性之高。
长诗这里就不说了,来看几首他篇幅短些的作品:《相和歌辞婕妤怨》 夕殿别君王,宫深月似霜。 人愁在长信,萤出向昭阳。露裛红兰死,秋凋碧树伤。 惟当合欢扇,从此箧中藏。清新淡雅,气韵生动,回味无穷。《梅花落》 新岁芳梅树,繁花四面同。 春风吹渐落,一夜几枝空。少妇今如此,长城恨不穷。莫将辽海雪,来比后庭中。所谓低调的华美,深得中文之美。《秋夜思》旅梦何时尽,征途望每赊。 晚秋淮上水,新月楚人家。 猿啸空山近,鸿飞极浦斜。 明朝南岸去,言折桂枝花。用词之清新雅丽,成诗之流畅自然,整诗营造出了异常鲜明生动引人遐思的意境之美。《新春》 南陌春风早,东邻曙色斜。 一花开楚国,双燕入卢家。 眠罢梳云髻,妆成上锦车。 谁知如昔日,更浣越溪纱。更是写闺情写情思的极品。所谓汉语的秘境,是有两重意义的:第一是诗意或者说诗的意境之美,有很多诗人,文字写得非常朴素,文采之美并不突出,但诗的意境之美却令人回味无穷久久难忘: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第二是写出中文文情象形之美,文采飞扬华美得令人颤栗。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文字流光溢彩令人赏心悦目。刘方平的诗句是属于两者俱佳的:洛阳新月动秋砧,瀚海沙场天半阴。汉家宫里风云晓,羌笛声中雨雪深。散漫愁巴峡,徘徊恋楚君。先王为立庙,春树几氛氲。毫无疑问,他是一位深知汉语秘境并已将之表现得出神入化的诗人。如果因为他写的是闺情乡思,就认为他的思想性不高,那么现在那些扯着嗓子喊,一味高亢激昂斩钉截铁标语口号式的诗,一年之后还有谁读呢?如果政治非要干预诗,要根据诗的题材来对诗进行评判所谓的思想性,最后的结果就是毁诗毁诗人。
在我心目中,刘方平是毫无疑问唐朝诗人第一方阵中的人物,其诗的艺术性,空灵悠远的意境之美,清新秀雅的文字之美,都在闺情乡思诗中达到了一个近于高山仰止般的高度。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