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调情感及其在新诗中的应用

作者:郭戍华   2021年02月10日 09:05      977    收藏

——《新诗声律例说(25)》


郭戍华

汉语是声调语言。即语音的高低变化不仅表示语气情感,而且能够区别语义。这里的“声调”一词,有别于表示语气的“语调”,而是汉语语音专用词,专指汉语音节(字)上的音调变化。

比如同一个音节yan,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就可用四个不同声调的读音,区别出四类不同字义:

读一声时可表示“烟雾”的“烟”、“腌菜”的腌、“淹死”的淹,等等。读二声时可表示“言”、“沿”、“盐”等等。读三声可表示“演”、“衍”等。读四声可表示“验”、“厌”等。

由于生理器官限制,人类能发出的语音音素,及由这音素构成的有意义的音节,总是有限的。而为了反映无限的主客观事物,书面上可以依赖字形予以区别,听觉上则只有两个办法:一个是如英语等非声调语言,依靠增加音素或音节的数量组合来构成不同字义或词义。二是如汉语这样,靠改变音节的声调来区别字词意义。这也就是英语字词往往很长,由多个音节组成,而汉语一个字只有一个音节,因此音节整齐,适合形成诗歌整齐节奏的重要原因。

尽管如此,无论英汉哪国语言,仍有大量同音字词,需要依靠语境等其它方法予以区别。

有语言学家认为,上古汉语曾是多音节的非声调语言。至少到秦汉时,汉语仍保留了许多双音节的遗迹——直到今天,汉语方言中仍有很多辅音尾,声调或不明显,或繁多而难有系统。当然,由于语音的易逝性,古代又没录音设备,这些关于古汉语的论说,不过是后人根据古文献以及今日语言演化结果,特别是方言遗存,所作的逻辑推论,尚存争议。

但确定的事实是,魏晋南北朝之前,古文字史料中没有关于汉字声调的记载。至南朝时,沈约等人才提出了四声之说,可见那时汉语的声调系统已很成熟明显了。

从那之后,我们聪明的祖先们,不仅应用声调的本职——区分字义词意,更发挥了不同声调高低缓急的声音特点,将其分为“平”、“仄”两大类,用以构成诗歌创作的格律公式,目的是让诗的语音更具鲜明节奏感。

从此时开始,汉语诗歌摆脱了上古时期只有言数(字数)约定和用韵约定,声调完全出于天然的古诗阶段,产生了律诗、词曲等诗歌。其特征除守律严格外,就是声调与音节(言或字数)、韵,共同成为了汉语构诗的三大元素。

但声调也仅仅是以其高低平仄相间,发挥鲜明节奏的作用。声调的乐音本质,在古诗中尚未得到充分研究与利用。

音响心理学告诉我们,由于共同的生理构造和共同生活实践,人类对不同的声音类型,会产生共通的情感共鸣。因此才使音乐可以成为人们——哪怕语言不通,却能共同理解的艺术。

语言中的语音,是一种包含乐音和噪音的声音物理载体。它除了主要承担语言表意的声音符号功能外,作为音响,也必然具有引发人们心理情感共鸣的作用。仅管其复杂程度与效能远不如音乐。

正是由于语音具有简单的表情作用,利用和选择语音产生联想、暗示、隐喻等,就成为人类文学艺术的一种修辞手段。

比如在中国,《诗经·秦风·黄鸟》中描写穆公以“三良”殉葬之惨烈时,就使用了语音双关联想的修辞:以“棘”音联“急”,以“桑”音联“丧”,制造一种凄惨悲凉气氛,渲染了以人为殉的惨象,从而表达了对人殉制度的切齿痛恨。

比如在西方,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凯撒捷报》,只有短短的三个拉丁文动词:“Veni,Vidi,Vici”。却深深打动了所有人。语言学家们认为,语音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情感发动作用。这三个动词的音响构成递增:veni中含有一个元音i,而在vidi和vici中含有两个元音i;而三个辅音n、d、k的响亮度也是递增的。这种语音上的递增,被认为是象似性地传达了恺撒军事行动势头的递增,表达出恺撒军事征服的迅猛和征服战争向胜利高潮推进的动态趋势。(见侯斌、冯小花、杨智慧著《形式对意义的模仿——语言文学中的象似性现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第12页。)

音乐的表情手段,除节奏外,更主要的是音阶连续变化形成的旋律。而汉语音节中的声调,恰恰正是一个简单的音高连续变化的旋律。虽然短而简单,却不可否认,不同的声调具有不同的感情色彩。

其实我们的古人已注意到声调的感情色彩。唐人《元和韵谱》说:“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清代江永《音学辨徵》说:“平声长空,如击钟鼓;上去入短实,如击木石。”

但遗撼的是,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声调不同的感情色彩,使之成为尤重语音艺术的诗词修辞手段,却未见古人甚至今人的深入研究。而古典诗词曲固定的平仄格律公式,虽有节奏鲜明之长,却也限制了声调色彩的发挥利用。

现代自由体白话新诗抛弃了平仄格律定式,应该说为我们在诗中自由运用汉语声调表达诗意情感,提供了广阔空间。

汉语音节(字)的声调,为什么在听觉上具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呢?因为每个声调都是一个简单的旋律,而旋律正是音乐表现感情的首要元素。

汉语的声调,即是在一个短暂的时间段里,由某个音高连续滑向另一个音高的发音过程。这些声调的旋律虽然短小而简单,却仍然各具不同的鲜明音响感情色彩。

我们对新诗使用的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四个声调做个分折:

A、第一声。
也叫阴平调或高平调,调值55。即一个有时值的、音高不变的短小旋律。由于这个声调高亢平直,所有这个第一声的汉字,不论字义如何,其声调都具有高亢、广阔、苍凉、严肃、寒冷等声音色彩。

由两个第一声构成的双音节词,上述声音色彩会更浓烈。比如:

西风、凄清、千帆、悠悠  萧声、清秋、悲哀、伤心、  归飞

如果我们在新诗创作中,在需要表达苍凉严肃形象与情感时,多选用第一声高平调的字,即可恰当传情达意。例如北岛的诗《你好,百花山》中的一段:

回音来自遥远的瀑涧。
那是风中之风,
使万物应和,骚动不安。
我喃喃低语,
手中的雪花飘进深渊。

注意其中第二句,连用四个高平声调的字“风中之风”,与上句尾二字“瀑涧”,以及本句首二字“那是”连续第四声确定低沉的声调形成强烈对比,不仅造成声音上的突兀高亢,而且延长了阴平调的苍凉色彩,有效地强化了诗人要传达的对自然敬畏之心绪。

如果不信我的分析,可试用其它声调组合的字词替换“风中之风”,再吟诵一下,看声音感觉如何。比如换作:

那是风里的风,

语义完全相同,声调具有的感情色彩却迥异了。虽然其中的两个“风”字仍保留了些许高亢苍凉色彩,但一是分散了,因而效果减弱;二是增加的第三声“里”字和第四声“是”字,使诗句增加了含蓄的热度,失去原诗句四个阴平声连用形成的强烈的凌远庄严,甚至寒冷的感觉。

这样的声调替换,若是想把风写作亲切的母爱,肯定合适;但显然不符合作者要表达的对自然神明敬畏的音色感情——神明总是高高在上、望而生畏,让人敬而远之的。

B、第二声。
也叫阳平声或轻扬调,调值35。是个由中音向高音轻轻滑起的旋律。这个声调给人的听觉感受就是轻扬、辽远、晴朗、畅快。比如这些阳平调双音词:

白萍、源头、何时、白云、秦娥、寒流、平林、柔泉。

在诗中即可选用这个声调去表现轻快如梦的情绪。如海子《以梦为马》的起首:

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
和物质的短暂情人

如果我们把第二行结尾的阳平调双音词“情人”,换成其它声调的字词,如“情侣”、“爱人”,诗意无大区别,原作那种轻声吟唱辽远梦境的感觉,就不浓了。

C、第三声。
也叫上声或转折调,调值214。是四声中时值最长,声音婉转含蓄的一个调。听觉上具有柔软、热情、深沉、绵厚、亲昵的色彩。双音节例词:

点点、也许、只有、你我、小草、火里。

当然,第三声与其它调连读时,可发生轻微变调情况。但仍不妨碍我们在诗的关键点,利用第三声的音调传达饱满热情又含蓄的诗意。我们举一首毛泽东的旧体词《清平乐·会昌》上半阙为例: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每行最关键的尾字,都是第三声,完美充分地在声音上表达了作者望着自己的战士清晨行军时,心中充斥的那种饱含热爱之情。当然,这也得益于“晓”、“早”、“老”、“好”四个字的ao韵韵色之饱满。

如果你不信,就接着读下半阙:

会昌城外高峰,
巅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峰”、“溟”、“葱”三个关键字,一变而成高亢的阴平调和轻扬的阳平调,而且韵色是较冷的鼻音韵eng、ing、ong,让人从语音的声调韵色上,立刻感觉到作者从战士身上,转目远眺时那种广阔辽远、苍茫博大的感情。

D、第四声。
也叫去声或下降调,调值51。它是四声中时值相对最短,声音直线下降的声调,给人造成的听觉是坚硬、确定、稳重的。比如:

确定、坏了、重要、进去

我们以徐志摩的小诗《雪花的快乐》中几句为例: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其中二三两行均以第四声双音节词“住处”、“探望”结句,那种清晣、明确、真切之声跃然纸上,而且与后边两行的尾字第二声轻扬、第一声高亢形成鲜明对比,制造了大起伏的声音对比变化。

如果我们把“住处”改成“住房”,把“探望”改作“探访”,诗意丝毫未变,但二三行的真切确定,以及与其它行的高低声调强烈对比,就不显著了。

当然,例子还有很多,各声调在诗中相互组合成双音节拍、三音节拍,肯定声音上会有更丰富的表现力。但因篇幅所限,容我们以后慢慢分折探索。相信大家会从中体悟更多的艺术之美与创造之乐。

值得说明的是,有朋友曾对我关于汉字声调的感情色彩论质疑,依据是语音往往和语义不相关。比如“欢乐”,就是第一声高亢与第四声确定声调组合,如何与词义的欢快相符?

首先,人类虽然最初的简单语言中,语音大多是对对象模拟,因而声音与意义相关度高;但随着语言复杂化,语音就成为了单纯的符号,肯定很少与语义相关。

但是,我们说诗歌可以利用声调表现感情,正是要从众多同义、近义的词汇或不同语词表达方式中,选择那些与我们要传达的感情更适合的声调字词。这无疑是一种艺术创作。就象绘画一样,你不能指望每种颜色可以直接传达情感,你简单拿来直接用即可;如何真有这种好事容易事,那还叫艺术创作吗?你必须进行艰苦认真和创造性的选择组合,才能创造出正确表情达意的绘画。

以语言语音为艺术创造手段的诗歌同样如此。没有语音情感与语义内容精确相符的现成的词汇给你随手使用。其实何止诗歌,任何文学修辞,不都是艰苦思索、搜寻、选择的结果吗?这就是艺术创造吧。

总之,声调是汉语三大构诗元素之一。过去古人只用它去创造诗词节奏,今日我们却可以使其发挥更多的,以乐音表达诗意情感的艺术作用。这才是没有辜负我们独特的、尤其适合创造诗歌的伟大的汉语——正是此点才使华夏成为诗国。

最后说句题外话,语言和语音是变动的。据一些语言学家预测,汉语普通话的声调,将来有可能消失——依据是汉语声调有由繁向简的趋势,中国所有方言的声调也正在由多变少。果真如此,汉语将失去一个重要的语音构诗元素。实在是历史的遗憾、语言的遗憾、文学艺术的遗憾!

也许,如果我们充分地、更多地在新诗中利用和发挥声调的表情达意作用,不仅可以使新诗更具艺术意味,亦可能减缓或扭转声调消失的进程?也未可知。


2021年2月6日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直播预告 | “《诗刊》编辑面对面”对谈
  2. 《我们劳作在大地上:叶小平的诗》 | 新书上架
  3. 每日好诗第448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每日好诗第449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4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6. 每日好诗第448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新时代新工业诗歌中的工业美学
  8. 第445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10. 陆游邀请你来写诗!第三届桂冠诗歌奖启幕
  1. 新时代新工业诗歌呈现出应有的精神和气象
  2. 古都秋菊芳菲时 诗人兴会更无前
  3. 青春诚不悔,诗意耀中原——“青春回眸·青春诗会四十届庆典”系列活动侧记
  4. 每日好诗第448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48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6. 我与“青春诗会”的故事征集启事
  7. 陆游邀请你来写诗!第三届桂冠诗歌奖启幕
  8.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锚定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 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9. 《诗刊》社青年理论学习小组赴河南开封开展调研实践活动
  10.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1.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2. 在秋的收获中聆听诗的声音丨《诗刊》2025年征订
  3.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4. 每日好诗第447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盛景
  6. 每日好诗第447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新时代新工业诗歌呈现出应有的精神和气象
  8. 每日好诗第446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第四届骆宾王国际儿童诗歌大赛颁奖
  10.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在伟大改革实践中激荡文学澎湃力量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6.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