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硬度——刘慈欣的《时间移民》
崔鑫
一
最早看科幻是小学,在我大姨家住的时候,大姨是学校老师,从学校图书馆拿回来一本科幻故事选。现在只能想起第一篇是沙漠里一个快渴死的外星人。但是那会儿不知道什么是科幻,到大学以后才慢慢有了概念。
再看科幻是高三,那会儿和黄华、郑杨同桌,不知道是谁拿了一本《科幻世界》杂志,应该是郑杨,郑杨从高中就每天一本小说每天一部电影了。我记得就看了一篇,一个人在电脑里编了一个聊天程序,因为信息摄入量的增加,最后有了智能,最后是相爱还是离开了,想不起来了。只记得那篇小说氛围很好,让我对科幻有一种莫名的好感。后来黄华一直让我看《三体》,我一直没看,那会儿这样,我让她看的书她都看了,她推荐给我的我都没看。那会儿觉得通俗小说,那不就和流行歌一个性质吗,不能看。直到大一还是大二才看完了《三体》第一部。
再之后就是看一本叫《大师的盛宴》二十世纪科幻大师作品选,入选的都是阿西莫夫、克拉克这种在科幻界如雷贯耳的大师的短篇小说。那本书从装帧到封面设计到书名我都很喜欢。厚厚的一本,很敦实。里边的小说每篇都精彩万分,看完一篇舍不得看下一篇。其中的一篇故事我总觉得似曾相识,然后才想起小学那本绿色封面的小说。
二
刘慈欣在《三体》之后已经太火了。我总是避开太火的东西,好东西需要沉淀。现在他已经火了好多年了,大家已经能冷静客观的评价他了,也能看见挑刺的评论了。于是在某天睡觉前,我打开了这本早就下好的短篇小说集,打算看两篇睡觉。结果一发不可收拾,第一篇像试音,简短的一篇写了红移到蓝移的过程,也就是宇宙膨胀到尽头,开始收缩时,会发生什么事。从第二篇开始,就飞入了太空,十五篇小说里,除了偶尔两三篇稍显仓促和薄弱外,其他的都向我展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科幻,特别是硬科幻,给人一种有硬度的自由的质感。如果单纯的幻,就成了玄幻,一种无根的想象很容易让我疲惫,它构建出来的世界没有一套可以依靠的运行规则,所以显得很虚。而硬科幻与其说是幻想,不如说是对宇宙另一种可能性的描绘。在构建世界的方式是改变现有世界的参数,比如在离地球很近的地方出现一个像月球那么大的天体,地球会发生什么改变。或者当人类的技术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人类世界会发生什么改变,比如人类能像电脑编程一样编码人类的基因时,会发生什么故事。还有对宇宙模式的想象,一种发源于地核深处的文明会有怎样的探索之路等等。这一切都有现有的科学作为运行规则,所以虽然是想象,但是是一种可能存在的想象,是宇宙的一种可能性,是一种真实。这就是科幻吸引我的地方之一,一种真实的天马行空,一种有硬度的自由。
其次是科幻小说的视角,当我们适应了人类的视角,在现实生活里越陷越深,慢慢失去了幻想的能力的时候,在科幻小说里,看世界的镜头会忽然拉升到宇宙,拉高到四维世界,拉高的以光年为度量衡的广阔境界,或者突然推进到分子级别,在那个围观世界里,文明呈现出另一番有趣的情景。当看着作者一点点刻画出这个纬度的世界时,心有一种解脱之感,我好像在寂静黑暗的宇宙里遨游,或者缩小到一粒尘埃里,摆脱了一切琐碎,虽然这种摆脱是暂时的,但也是一种巅峰体验。
三
所以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以它最理性的天马行空,最不可思议的真实,从最微观到最宏观的视角,描绘着人类文明和辽阔宇宙的其他可能性。像一剂至幻毒品,会让人上瘾。至于刘慈欣饱受诟病的人物形象和人际关系刻画,在那个层面的大张大合里,真得显得微不足道。
崔鑫
一
最早看科幻是小学,在我大姨家住的时候,大姨是学校老师,从学校图书馆拿回来一本科幻故事选。现在只能想起第一篇是沙漠里一个快渴死的外星人。但是那会儿不知道什么是科幻,到大学以后才慢慢有了概念。
再看科幻是高三,那会儿和黄华、郑杨同桌,不知道是谁拿了一本《科幻世界》杂志,应该是郑杨,郑杨从高中就每天一本小说每天一部电影了。我记得就看了一篇,一个人在电脑里编了一个聊天程序,因为信息摄入量的增加,最后有了智能,最后是相爱还是离开了,想不起来了。只记得那篇小说氛围很好,让我对科幻有一种莫名的好感。后来黄华一直让我看《三体》,我一直没看,那会儿这样,我让她看的书她都看了,她推荐给我的我都没看。那会儿觉得通俗小说,那不就和流行歌一个性质吗,不能看。直到大一还是大二才看完了《三体》第一部。
再之后就是看一本叫《大师的盛宴》二十世纪科幻大师作品选,入选的都是阿西莫夫、克拉克这种在科幻界如雷贯耳的大师的短篇小说。那本书从装帧到封面设计到书名我都很喜欢。厚厚的一本,很敦实。里边的小说每篇都精彩万分,看完一篇舍不得看下一篇。其中的一篇故事我总觉得似曾相识,然后才想起小学那本绿色封面的小说。
二
刘慈欣在《三体》之后已经太火了。我总是避开太火的东西,好东西需要沉淀。现在他已经火了好多年了,大家已经能冷静客观的评价他了,也能看见挑刺的评论了。于是在某天睡觉前,我打开了这本早就下好的短篇小说集,打算看两篇睡觉。结果一发不可收拾,第一篇像试音,简短的一篇写了红移到蓝移的过程,也就是宇宙膨胀到尽头,开始收缩时,会发生什么事。从第二篇开始,就飞入了太空,十五篇小说里,除了偶尔两三篇稍显仓促和薄弱外,其他的都向我展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科幻,特别是硬科幻,给人一种有硬度的自由的质感。如果单纯的幻,就成了玄幻,一种无根的想象很容易让我疲惫,它构建出来的世界没有一套可以依靠的运行规则,所以显得很虚。而硬科幻与其说是幻想,不如说是对宇宙另一种可能性的描绘。在构建世界的方式是改变现有世界的参数,比如在离地球很近的地方出现一个像月球那么大的天体,地球会发生什么改变。或者当人类的技术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人类世界会发生什么改变,比如人类能像电脑编程一样编码人类的基因时,会发生什么故事。还有对宇宙模式的想象,一种发源于地核深处的文明会有怎样的探索之路等等。这一切都有现有的科学作为运行规则,所以虽然是想象,但是是一种可能存在的想象,是宇宙的一种可能性,是一种真实。这就是科幻吸引我的地方之一,一种真实的天马行空,一种有硬度的自由。
其次是科幻小说的视角,当我们适应了人类的视角,在现实生活里越陷越深,慢慢失去了幻想的能力的时候,在科幻小说里,看世界的镜头会忽然拉升到宇宙,拉高到四维世界,拉高的以光年为度量衡的广阔境界,或者突然推进到分子级别,在那个围观世界里,文明呈现出另一番有趣的情景。当看着作者一点点刻画出这个纬度的世界时,心有一种解脱之感,我好像在寂静黑暗的宇宙里遨游,或者缩小到一粒尘埃里,摆脱了一切琐碎,虽然这种摆脱是暂时的,但也是一种巅峰体验。
三
所以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以它最理性的天马行空,最不可思议的真实,从最微观到最宏观的视角,描绘着人类文明和辽阔宇宙的其他可能性。像一剂至幻毒品,会让人上瘾。至于刘慈欣饱受诟病的人物形象和人际关系刻画,在那个层面的大张大合里,真得显得微不足道。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