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我们共同的朋友”
蒋浩
病毒还在肆虐,但中国诗人们却貌似已进入了后疫情时代的写作。与其说诗是希望,还不如说是渴望,来得更真实,更现实,更迫切。据说世界上只有一件事是最严肃的:死亡。严肃的艺术也可以说都是关于死亡的艺术。在这个意义上读《相聚》别有况味。很显然,这是为了告别的聚会,或者说这是因死亡而相聚,因相聚而死亡。诗人把倾倒香气的花和曾经无忧无虑的猪(肉)与我们并置一桌,吃是主题,吃的目的自然是活下去,而活下去的尽头又是什么呢?与其说死亡是我们的宿命,不如说死亡就是我们共同的朋友。坦荡豁达中,不免温情和友爱。诗需要这样复杂的认知和体念。“死去元知万事空”,陆老师的“死”“空”不是时空,但《空城》之空却来得格外有序,先是落叶的街道、手、口袋之空,接着是香烟(香艳)及其回忆之空,最警策的是“一生的白头也是空的”,“白”和“空”彼此印证。整首诗由具体细微的现实物象之空到最后的一城风雨的抽象宏阔之空,真有点白茫茫似的大地真干净。诗人视觉清晰,富于逻辑,句子简练而惊警。在“死”和“空”之间,孤独是一个永恒的节点。《在黑河边》这首短诗处理的就是孤独的主题。诗人借河对面的牧羊人以及消失在胡杨林的羊群来作喻,说自己意识不到这些被他看到的人和羊其实是孤独的。当然,子非鱼焉知鱼之孤独。可以说,诗人在此已经其实是在暗示他自己才是孤独的。但诗人不直接说,只说在离开了河边,回到小镇,在看不见人和羊的情景中,“我想起了他”,只有孤独才能理解孤独。同样,那种来自于回忆中的孤独堪称是孤独中的孤独。因此,我更倾向认为这首诗写的是诗人自己的孤独。妙就妙在他始终不直接说出来。那么,人为什么又会孤独呢?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因为“乡愁”。从时间的维度看,永远回不去的童年又何尝不是一种乡愁呢。乡愁就是失去。《忆童年》诗末的手心里的爆米花和握不住的流沙本身就是时间的隐喻,对应于《邻居或漆树之书》诗末的“一门快要失传的手艺”,都在感叹这种美好的丧失。这种找不回的“爱与哀愁”的根系在《后悔》中“扎进墓穴深处”,把落叶的“沙沙的声响”变成了死者的交谈:“无非思念,无非祈祷,无非告慰”(《良夜》)。本期诗中大半的篇什扎根故土,在乡情中追问历史(《水东门》),在山歌中感受苍茫(《山歌》),在秋野秋风中怀想父亲(《秋风的秕谷》),在陕北的土地上反思一棵“倔强到死”的枣树:一辈子没干成一件事(《枣树》)。而这一切尽管都是“高速路上的过客”(《一闪而过的生活》),但活着,多么美好!尤其是病毒还在肆虐。
(按姓氏笔画数)
1. 《中国好诗》是由中国诗歌网编委会完全从文本质量出发,秉持优中选优、宁缺毋滥的原则,从一至两周内过万的自然投稿中精心挑选佳作汇编而成。
2.本栏目由本站官方主导,与广大网友投票参与的栏目区别明确,每期推荐诗作20件左右(排序不分先后),并邀专家进行综述点评。受邀专家独立撰写评语,最大程度体现专业的审美标准,不受任何其他因素干扰。
3.由于轮值编辑每日审稿量大及其他原因,可能致使漏选部分优秀诗作,望不要受影响,而是继续投稿支持。
4.作品由中国诗歌网编辑部在保证个人审美的基础上,集体协商推荐。
5.编委会每期提名作品,邀请1位专家进行综述点评,如现有作品不能诱发特邀专家点评兴趣,则他可自行提名作品,报编委会同意后,撰写点评。
6.本栏目将会不断完善,欢迎留言,提供建设性意见。
提醒:
(1)点击橙红方格后的标题可阅读正文;
(2)本栏目能适应手机阅读,只需将本栏目网址转发到手机,即可实现,并可转发分享微信朋友圈。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