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林正韵•第二部(平声)•双调七十四字,前后段各六句、四平韵——晏几道体
昔时鞑虏犯边墙。闯贼猖狂。
崇祯命断煤山树,内外患、国运夭殇。
点检思宗功过,少年紫禁称皇。
铲除阉党振朝纲。效法成汤。
谁知猞猁终非虎,急求成、胜败亨昌。
错失中兴机遇,一帘美梦黄粱。
注:
此调以此词及吴词为正体,若赵词、康词之减字,皆变格也。
边墙子村---隶属于辽宁省锦州凌海市温滴楼满族镇,位于锦州城北10公里。
崇祯----朱由检,明朝最后皇帝,庙号思宗。
铲除阉党---崇祯继位后,打击阉党,治魏忠贤十大罪,逮捕法办,魏自缢而亡,余党亦被肃清。
成汤---亦作“成商”。商朝开国之君。崇祯虽以成汤为榜样向群臣展示出少年天子异于常人的雄心和决断,但却好大喜功,过分自信,事必躬亲,当断不断,贻误良机。从战略上讲,后金初期尚无问鼎中原之野心,而李志成乃饥民造反已构成心腹之患,对后金应采取妥协义和之策,而对李志成不可留其一线喘息之机,只有彻底剿灭肃清。然而由于崇祯性格与能力不足,难以应对极速恶化的国家内外困境。
猞猁---又称山狸子,属于猫科,体型似猫而大于猫,体粗壮,尾极短,四肢矫健。
急求成---指崇祯看不清大势,不解实情,与后金一味死磕,妄想五年复辽。崇祯十二年初,朱由检调任洪承畴为蓟、辽总督,统领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密云总兵唐通、蓟州总兵白广恩、玉田总兵曹变蛟、山海关总兵马科、前屯卫总兵王廷臣、宁远总兵吴三桂等八总兵,九边精锐十三万、马四万集结宁远,援赴锦州与清兵会战,其结果终至明廷精锐尽失,崇祯一朝苦心孤诣而开创的大好局面就此破碎,更由于关宁锦投入太多孤注一掷,不断追加辽饷,贫民税负加剧,又扩大了民变,致后金与李志成互相配合,陷入两线作战,腹背受敌。
胜败亨昌---既在崇祯生死关头起决定作用的辅臣光时亨与杨嗣昌。
杨嗣昌---字文弱,湖广武陵人,明朝后期兵部尚书,翌年入阁,深受崇祯皇帝信任。面对内忧外患的时局,杨嗣昌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策镇压农民军,同时主张对清朝议和。不料议和之策刚一提出,满堂朝臣立即揣测圣意得出结论竟与崇祯初衷刚好相反,于是群臣激奋热血沸腾,反对义和声讨汉奸卖国浪潮直冲牛斗,加之当年三月张献忠投降朝廷以及十一月李自成败逃商洛山中等大好局面,崇祯由私下支持议和转而明面反对议和,就这样大明与后金议和的大好时机就此错过,而后金一见议和无望旋即入关报复,试图以战求和,崇祯一怒之下决定调集九边精锐出关寻求与清决战,最后卢象升之枉死,陈新甲之冤死,洪承畴之败降,无不皆因崇祯失措而成。直到此时,崇祯才意识到自己决策失误,但却毫不反思自己过错,竟痛骂“大事几成,为几个黄口书生所误,以至于此”,将所有罪责全部推向群臣。崇祯另外一个为人诟病的缺点便是刚愎自用、多疑不专,于是崇祯对杨嗣昌也渐生不满,杨嗣昌察觉崇祯态度的变化后便主动请缨督师剿匪,躲开是非之地,后来襄阳城破、福王被杀,杨嗣昌最终含恨而死。终崇祯一朝十七年,共有阁臣五十余人,但能长期受到崇祯宠信唯独杨嗣昌一人。自杨嗣昌死后,朝堂上下再无一人受到崇祯信任, 倘若杨嗣昌能够留在京师为崇祯出谋划策,且不论能否平定流匪、清军,但至少在崇祯十七年初的生死存亡之际,杨嗣昌绝对会主动承担责任、力主南迁,崇祯也会同意前往南京,大明国祚便不会因此断绝。
光时亨----光时亨,桐城人。崇祯七年进士,任职兵科给事中。光时亨算得上一个热血青年,他的诗言志:沥血矢神明,弹剑听龙吼。”绝对一个担当国难的壮士形象。崇祯十七年二月初八日,李自成攻克太原,北京西边已无险可守,情势越发危急。这时一个叫李明睿的臣工则不顾自身利益提出了南迁的建议,崇祯一听大喜,爱卿想法竟和朕不谋而合,于是将李明睿的奏疏下发各部讨论。然而百官哗然,有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大义名分,热血喷张,誓死反对卖国迁都,其中以兵科给事中光时亨最为壮怀激烈,他将主张南迁斥为邪说,是动摇江山社稷,并上疏参了李明睿一本,说:“不杀李明睿,不足以安人心!不杀李明睿,何以治天下!就这样,一个七品小官以他的卑微之身改变了历史进程,改变了大明皇帝的生死。更可笑并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个嘴炮如虹而把砍头只当风吹帽的光时亨,当李自成打进北京城他竟第一个卖身投降做了李志成大顺朝的宠臣,不过好景不长,报应不爽,李志成被清军赶走,京师陷落,光时亨逃到他最反对南迁的都城南京,被南明王朝逮捕并以“力阻南迁,至先帝身殒”之罪处死。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