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规家训不能忘

作者: 2020年07月22日14:28 浏览:5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老师,中堂是什么东西啊?”一位学生眉头紧锁,满脸疑惑地问我,“有位老大爷要我们为他写幅中堂。”
腊月廿三,县青少年活动中心组织“中国梦”少儿书画大赛部分获奖选手来到河口镇龙潭村(注1)开展廉政春联下基层活动。书写现场,气氛热烈,学生们一个个挥毫洒墨、各展风采,“政以廉为本,家以和为先”等一幅幅蕴含廉政文化的春联一气呵成,跃然纸上。我们几位老师将学生们写好的春联一副副吊挂起来,由村民任意挑选,也忙得不亦乐乎。
正在这时,一位学生跑来问我怎样书写中堂,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第一次对中堂有印象,是小时候一次犯错在中堂之下反省思过。一年夏天,我与小伙伴们偷摘村东头李大娘菜地里半生不熟的梨瓜。不知怎的,这事被父亲知道了。父亲领着我去向李大娘认错并作价赔偿,而后回到家中“堂前教子”(注2)----责令我站在中堂前悔过自新。望着中堂上的“天地国亲师位”和两侧家训对联“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我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深感羞愧,脸上火辣辣的,两腿不由自主地“扑通”一声跪了下去,一五一十地将偷摘梨瓜的经过如实交代,乞求先祖列宗能够宽恕。父亲见我确有悔改之心,将我从地上牵拉起来,抹去我眼角惭愧的泪水,叮嘱我切记“举头三尺有神明”,做人要恪守本分,不可贪图他人财物······此后,随父母外出拜年,父亲也常会给我讲解亲戚家中堂文化内涵。渐渐地,我对中堂相关知识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一幅中堂通常包括三部分内容。正中的“天地国亲师位”字式,体现的是中华道德精粹:畏敬自然,忠敬国家,孝敬父母,尊敬老师。上方的堂号,有的姓氏采用本族发祥地名为号,为的是让后辈清楚来源不忘根本,如陈氏“颍川堂”、徐氏“东海堂”;有的姓氏采用本族先贤典故为号,主要是教育后人将崇高品德代代相传,如杨姓“四知堂”,就是来源于东汉时期杨震“四知”拒金故事(注3)。两侧的对联,多为家训家风内容,富有教育意义,如“祖宗积德子孙享,子孙行善祖宗安”、“不求金玉重重贵,但愿儿孙个个贤”······ 可以说,中堂文化对幼小心灵的健康成长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促进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可随着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科技成果促进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堂文化正渐行渐远。许多孩子没见过中堂,有的甚至没听说过中堂。这是因为,家家户户宽敞的客厅,中堂位置已被豪华的液晶电视屏幕所代替。城镇如此,乡村也十之八九。随着中堂文化形式上的日趋没落,中堂文化所起的教化作用也势必消失殆尽,这难免令人堪忧。
“老师,您楞着干嘛?这位爷爷正等着呢。”学生焦急的催促声打断了我的思绪。
“好的,待我来写。回去后老师再系统教你们中堂书写知识。”
“太好了。”难题得解,还将有新的收获,学生不禁欢呼起来。
“大爷,您贵姓?”我向老大爷问道。
“免贵,姓周----框吉周。”
“哦,这可是大姓啊----百家姓中位居第五。据我所知,周氏堂号较多,有汝南、庐江、寻阳······您府上惯用哪个堂号?”
“不愧是先先(注4)。”老大爷伸出大拇指对我说,“爱莲堂。”
“爱莲堂?老师,是否来自于周敦颐的《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学生向我问道。
没等我回答,老大爷再次伸出了大拇指:“学生也不赖。”
“大爷,您稍等片刻,这就给您写。对联选择什么内容?”我铺开红纸,提笔蘸墨。
“治家传上策,克俭克勤;教子有良方,课耕课读。”(注5)老大爷说道,“我虽识字不多,可周氏家规家训还记得一些,不敢全忘。”
“好联!廉洁始于勤俭。”我不由赞叹,而后奋笔疾书起来,将相关内容一一写好。
 老大爷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乐呵呵地拿着写好的堂号名及家训对联等满意而去,一边走,一边说:
“祖先传下的家规家训不能忘!”        
注释:
注1龙潭村,化名。 注2 民谚“堂前教子,枕边教妻”。 注3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 "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 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注4 先先,通“先生”,铅山方言,指有学问的人。 注5“自古巨宗望族,莫不有家礼家训,昭示子孙,永垂鉴戒,用作惩劝,爰探其主肯而发明之,撮其要义而扩大之。治家传上策,克俭克勤;教子有良方,课耕课读。勿越轨而犯法,毋长恶而饰非······”------《周氏族谱·家训》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投诉举报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