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了当今交通的便利,许多以前想去而去不了的地方可以做到说去便去。所以,我走近了心仪已久的绍兴清白泉。
乍看起来,位于绍兴府山公园南麓岩壁下的清白泉平平无奇,在山水亭台映衬的大背景下甚至让人感到不很起眼。然而,由于它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留下的胜迹,在我心中就觉得这眼穿越了千年时空走到今天的古泉是厚重的,有着令人肃然起敬的庄严感。在我看来,观赏清白泉犹如读一册史书,可以鉴古察今,使人产生这样那样的顿悟。
在中华数千年的阶级社会里,无论哪一个阶级或集团执政,清廉者均代不乏人。何耶?概因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始终占据着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文明、进步一直是社会的主流。忠君爱民,清廉从政,成为历朝历代政府和百姓对官吏的基本要求,故而也孕育了一代代清官廉吏、志士仁人。诸如晏婴、羊祜、杨震、魏征、狄仁杰、包拯、海瑞、况钟、张伯行、郑板桥、林则徐等等,而那位忠心爱国、赤诚为民、道德风范堪称“古今完人”的范仲淹更是他们当中一颗耀眼的廉洁之星。这些清官廉吏,共同的特点是忧国忧民、利泽苍生、刚直不阿、清廉从政,所以其清白守节的情怀和业绩贯古流今,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说起人人敬仰的范仲淹,头上可是戴着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改革家等多顶桂冠。他穷通六经,出将入相;胸贮珠玑,立马千言;兴学重教,育才荐贤;忠贞报国,赤诚为民;修身齐家,唯德是依,成为后世楷模。范仲淹的挚友、另一位北宋名臣韩琦曾称赞他“前不愧于古人,后可师于来者。”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则评价说:“至范文正公方厉廉耻、振作士气”,乃“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金朝著名文学家元好问赞叹地说:“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其材、其量、其忠,一身而备数器。在朝廷,则又孔子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盖不一二间,非但为一代宗臣而已。”一代伟人毛泽东也对他深表服膺:“中国历史上不乏建功立业之人,也不乏以思想品行影响后世之人。前者如诸葛亮、范仲淹,后者如孔、孟等人,但二者兼有,即‘办事兼传教之人’,历史上只有两位,即宋代的范仲淹与清代的曾国藩。”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篇光耀古今的《岳阳楼记》,让世人对范仲淹的精神境界无比崇敬。在我国从古至今,以一篇文章而影响中华民族政治文明、人格行为和文化思想的美文仅有区区十来篇,但这其中又以《岳阳楼记》独占鳌头。当代著名作家梁衡曾写有一篇《影响中国历史的十篇政治美文》,在文中对《岳阳楼记》给予了高度评价:“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人、为政理念。这句名言成了范之后所有进步政治家的信条。范的这篇文章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都做到了形美、情美、理美,是用文学来翻译政治的典范。”这就叫做“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千年易过,好文难有”。
其实,范仲淹在浙江绍兴任上还曾写有一篇《清白堂记》的文章,虽然知名度稍逊于《岳阳楼记》,但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也颇有可圈可点之处。北宋时期的绍兴还叫越州,范仲淹于宝元二年(1039)七月走马上任越州知州。越州府署在卧龙山的南山脚下,北上有一座蓬莱阁,阁的西侧有一个凉堂,堂西边的山崖下有一口废井。前来此地游赏的范仲淹发现此井之后,就找来工匠清除掉井中的泥滓,发现原来竟然是一口水色清白的嘉泉。他有感而发,遂将该泉命名为清白泉,将山上的凉堂命名为“清白堂”,还在泉边新建了一座名叫“清白亭”的亭子。此外,他又郑重其事地写下了一篇《清白堂记》,文中直抒胸臆,阐述了自己的从政追求和给凉堂命名的原因,“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为官师之规,因署其堂曰清白堂。”范仲淹在越州只任职了短短五个月,但他在这有限的时间里仍坚持勤廉从政,其以德化治、以仁抚民的官风和人品赢得了当地官吏和百姓的一致敬重,他走后人们又特意修建了一座“贤牧亭”,在亭中安放上他的雕像,像供奉神明一样虔诚祭祀,香火不断。
范仲淹对《易经》深有研究,所以他在就清白泉展开论述时便驾轻就熟地引用了这部书中的相关材料分析说,“‘井,德之地’,盖言所守不迁矣;‘井以辨义’,盖言所施不私矣。圣人画井之象,以明君子之道焉。”在这里,范仲淹深刻地借清白泉阐明了官守问题。公忠,是中国传统道德最重要的规范,一向被视为社会道德的最高原则。公忠原是对所有社会成员的要求,对于行使管理国家职责的官吏来说当然更是第一位重要的。公忠为国,就是要把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秉公执法,顾全大局,反对徇私枉法、以权谋私,不以私情损害公利。公忠是政德的基础,其他如清正廉明、秉公去私等都是其具体体现。
在我看来,范仲淹在清白泉上所发现的“所守不迁”美德,其实究其实质体现的就是一种守正原则。从字义上讲,“正”是不偏斜,是合乎法则、合乎道理之意,守“正”就是坚持“正”道,就是要遵守“正”的法则去做事。这是人们的共同愿望和渴求,也是人们不得不为的守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守“正”是人间正道,守“正”是人生航标,守“正”能促进和谐。所以,守“正”者就要思“正”弃邪,守“正”者就要顺势合法,守“正”者就要合乎法度,这样才能做到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踏踏实实做事。
在我看来,范仲淹在清白泉上所发现的“所施不私”美德,其实究其实质体现的就是一种公正无私、甘于奉献的责任感。自古以来,“官”就分为两类,一类是清官、正气官、干事创业的官,是老百姓所拥戴的官;另一类为贪官、腐败官、昏庸无能不敢承担责任的官,是老百姓所唾弃的官。“官”德修养,既有自律性,又有他律性,但起主导作用的还是自律性。负责任是清官最宝贵的品质,负责任是一切官德的基础。忠、孝、仁、义、礼、智、信,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强调的其实都是同一个词——责任。面对国家,没有责任感,哪有尽忠之心?面对长辈,没有责任感,哪有孝顺之心?面对自己,没有责任感,哪有进取之心?“位高者责重,名赫者责大。”“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观星斗以察南北,行江河则知浮沉。所施不私的责任感是一盏航灯,能指引为官者朝正确的方向前进;甘于奉献的责任感是一架天平,能称出为官者生命价值的轻重;节操自守的责任感是一片沃土,能促使为官者长成集勇气、智慧和力量于一身的大树。
说到底,清白泉穿越千年时空向我们展示的是范公博大无私的胸怀。是胸怀,赋予了范公高尚的志向和抱负;是胸怀,赋予了范公磊落坦荡无私无畏的品格;是胸怀,赋予了范公恪守廉洁自律的道德节操。这应该是我在清白泉边得到的最大启示。
我不由想到,绍兴人民是有福的。历史悠久的绍兴,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积淀,几千年来这块古老而年轻的土地始终流淌着一股浓郁的人文神韵,孕育出一代代流芳千古的杰人才俊,也催生出一批批流光溢彩的传统廉政文化资源,足以让我这个外地人叹为观止。历史是根,文化是魂,我相信蕴涵着独特的廉洁文化禀赋、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与时俱进的时代元素的清白泉这一廉政文化遗存,一定能在新时代的今天更好地浸润绍兴大地,净化更多人的心灵。
大哉清白泉,大哉范公!虽然离开清白泉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但它仍是一个让我魂牵梦萦的精神圣地。我多想什么时候再有机会重新走近清白泉,最好能用清澈冰凉的泉水洗洗手脸,当做再一次接受沁人肺腑的人生洗礼吧。
乍看起来,位于绍兴府山公园南麓岩壁下的清白泉平平无奇,在山水亭台映衬的大背景下甚至让人感到不很起眼。然而,由于它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留下的胜迹,在我心中就觉得这眼穿越了千年时空走到今天的古泉是厚重的,有着令人肃然起敬的庄严感。在我看来,观赏清白泉犹如读一册史书,可以鉴古察今,使人产生这样那样的顿悟。
在中华数千年的阶级社会里,无论哪一个阶级或集团执政,清廉者均代不乏人。何耶?概因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始终占据着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文明、进步一直是社会的主流。忠君爱民,清廉从政,成为历朝历代政府和百姓对官吏的基本要求,故而也孕育了一代代清官廉吏、志士仁人。诸如晏婴、羊祜、杨震、魏征、狄仁杰、包拯、海瑞、况钟、张伯行、郑板桥、林则徐等等,而那位忠心爱国、赤诚为民、道德风范堪称“古今完人”的范仲淹更是他们当中一颗耀眼的廉洁之星。这些清官廉吏,共同的特点是忧国忧民、利泽苍生、刚直不阿、清廉从政,所以其清白守节的情怀和业绩贯古流今,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说起人人敬仰的范仲淹,头上可是戴着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改革家等多顶桂冠。他穷通六经,出将入相;胸贮珠玑,立马千言;兴学重教,育才荐贤;忠贞报国,赤诚为民;修身齐家,唯德是依,成为后世楷模。范仲淹的挚友、另一位北宋名臣韩琦曾称赞他“前不愧于古人,后可师于来者。”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则评价说:“至范文正公方厉廉耻、振作士气”,乃“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金朝著名文学家元好问赞叹地说:“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其材、其量、其忠,一身而备数器。在朝廷,则又孔子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盖不一二间,非但为一代宗臣而已。”一代伟人毛泽东也对他深表服膺:“中国历史上不乏建功立业之人,也不乏以思想品行影响后世之人。前者如诸葛亮、范仲淹,后者如孔、孟等人,但二者兼有,即‘办事兼传教之人’,历史上只有两位,即宋代的范仲淹与清代的曾国藩。”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篇光耀古今的《岳阳楼记》,让世人对范仲淹的精神境界无比崇敬。在我国从古至今,以一篇文章而影响中华民族政治文明、人格行为和文化思想的美文仅有区区十来篇,但这其中又以《岳阳楼记》独占鳌头。当代著名作家梁衡曾写有一篇《影响中国历史的十篇政治美文》,在文中对《岳阳楼记》给予了高度评价:“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人、为政理念。这句名言成了范之后所有进步政治家的信条。范的这篇文章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都做到了形美、情美、理美,是用文学来翻译政治的典范。”这就叫做“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千年易过,好文难有”。
其实,范仲淹在浙江绍兴任上还曾写有一篇《清白堂记》的文章,虽然知名度稍逊于《岳阳楼记》,但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也颇有可圈可点之处。北宋时期的绍兴还叫越州,范仲淹于宝元二年(1039)七月走马上任越州知州。越州府署在卧龙山的南山脚下,北上有一座蓬莱阁,阁的西侧有一个凉堂,堂西边的山崖下有一口废井。前来此地游赏的范仲淹发现此井之后,就找来工匠清除掉井中的泥滓,发现原来竟然是一口水色清白的嘉泉。他有感而发,遂将该泉命名为清白泉,将山上的凉堂命名为“清白堂”,还在泉边新建了一座名叫“清白亭”的亭子。此外,他又郑重其事地写下了一篇《清白堂记》,文中直抒胸臆,阐述了自己的从政追求和给凉堂命名的原因,“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为官师之规,因署其堂曰清白堂。”范仲淹在越州只任职了短短五个月,但他在这有限的时间里仍坚持勤廉从政,其以德化治、以仁抚民的官风和人品赢得了当地官吏和百姓的一致敬重,他走后人们又特意修建了一座“贤牧亭”,在亭中安放上他的雕像,像供奉神明一样虔诚祭祀,香火不断。
范仲淹对《易经》深有研究,所以他在就清白泉展开论述时便驾轻就熟地引用了这部书中的相关材料分析说,“‘井,德之地’,盖言所守不迁矣;‘井以辨义’,盖言所施不私矣。圣人画井之象,以明君子之道焉。”在这里,范仲淹深刻地借清白泉阐明了官守问题。公忠,是中国传统道德最重要的规范,一向被视为社会道德的最高原则。公忠原是对所有社会成员的要求,对于行使管理国家职责的官吏来说当然更是第一位重要的。公忠为国,就是要把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秉公执法,顾全大局,反对徇私枉法、以权谋私,不以私情损害公利。公忠是政德的基础,其他如清正廉明、秉公去私等都是其具体体现。
在我看来,范仲淹在清白泉上所发现的“所守不迁”美德,其实究其实质体现的就是一种守正原则。从字义上讲,“正”是不偏斜,是合乎法则、合乎道理之意,守“正”就是坚持“正”道,就是要遵守“正”的法则去做事。这是人们的共同愿望和渴求,也是人们不得不为的守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守“正”是人间正道,守“正”是人生航标,守“正”能促进和谐。所以,守“正”者就要思“正”弃邪,守“正”者就要顺势合法,守“正”者就要合乎法度,这样才能做到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踏踏实实做事。
在我看来,范仲淹在清白泉上所发现的“所施不私”美德,其实究其实质体现的就是一种公正无私、甘于奉献的责任感。自古以来,“官”就分为两类,一类是清官、正气官、干事创业的官,是老百姓所拥戴的官;另一类为贪官、腐败官、昏庸无能不敢承担责任的官,是老百姓所唾弃的官。“官”德修养,既有自律性,又有他律性,但起主导作用的还是自律性。负责任是清官最宝贵的品质,负责任是一切官德的基础。忠、孝、仁、义、礼、智、信,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强调的其实都是同一个词——责任。面对国家,没有责任感,哪有尽忠之心?面对长辈,没有责任感,哪有孝顺之心?面对自己,没有责任感,哪有进取之心?“位高者责重,名赫者责大。”“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观星斗以察南北,行江河则知浮沉。所施不私的责任感是一盏航灯,能指引为官者朝正确的方向前进;甘于奉献的责任感是一架天平,能称出为官者生命价值的轻重;节操自守的责任感是一片沃土,能促使为官者长成集勇气、智慧和力量于一身的大树。
说到底,清白泉穿越千年时空向我们展示的是范公博大无私的胸怀。是胸怀,赋予了范公高尚的志向和抱负;是胸怀,赋予了范公磊落坦荡无私无畏的品格;是胸怀,赋予了范公恪守廉洁自律的道德节操。这应该是我在清白泉边得到的最大启示。
我不由想到,绍兴人民是有福的。历史悠久的绍兴,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积淀,几千年来这块古老而年轻的土地始终流淌着一股浓郁的人文神韵,孕育出一代代流芳千古的杰人才俊,也催生出一批批流光溢彩的传统廉政文化资源,足以让我这个外地人叹为观止。历史是根,文化是魂,我相信蕴涵着独特的廉洁文化禀赋、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与时俱进的时代元素的清白泉这一廉政文化遗存,一定能在新时代的今天更好地浸润绍兴大地,净化更多人的心灵。
大哉清白泉,大哉范公!虽然离开清白泉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但它仍是一个让我魂牵梦萦的精神圣地。我多想什么时候再有机会重新走近清白泉,最好能用清澈冰凉的泉水洗洗手脸,当做再一次接受沁人肺腑的人生洗礼吧。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