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做石灰,不负此心
余显斌
1
公元1457年的2月16日,注定是一个让历史绕不过去的日子,就如帆船绕不过大海,月亮绕不过长天。
这天,在北京的崇文门外,一个文人,戴着枷锁,一步步走向刑场,走在自己最后一段行程上。他走得缓慢,走得沉稳,走到刑场上,慢慢站住,抬起头看看远处,春天虽然还没有到来,但是,树头上却泛出了隐隐的绿意,泛出了青嫩的生机。
春天快要来了,花儿快要开了,山河最终无恙,万家获得安康。
这,是他心血的付出,是他出生入死的结果。
一切都恢复了安宁,时光静好,生活如花,他却要走了,要离开这片自己拯救的土地,这片洒遍自己汗水和心血的土地,走向生命的尽头。他转过头去,面对着刽子手,轻轻一笑,伸颈就戮。
那一刻,山河色变,乌云滚滚。
那一刻,大明黎庶,人人流泪,个个哭泣,甚至刽子手都手腕颤抖,难以抬头。
大刀,在天地间划过一道冷光,一个书生倒下了,一个英雄离世了,一个清廉洁净的官员,留下一曲生命的绝唱。历史,顿时一颤,流淌着一片淋漓的鲜血,浸渍了良心,浸渍了岁月。
这人,就是民族英雄于谦。
2
是的,于谦是一个民族英雄,是大明朝的万里长城,在土木堡之变中,在大明皇帝明英宗,带着二十多万明军精锐,在土木堡一战中,全军覆没,自己成为俘虏后,大明江山,摇摇欲坠。
此时,一介书生于谦站了出来,面对建议迁都避敌者,高呼一声:“言南迁者,可斩也。”
从此,他以自己羸弱的书生双肩,担当起拯救一个国家的重任,拯救万民的重任。他不惧生死,不顾个人得失荣辱,辅佐英宗的弟弟景宗登基,组织大明军民,在烽火鼙鼓中,在号角震天中,裹甲执戈而战,喋血不屈向前。
对于百姓,他是希望。
对于大明,他是柱石。
一人振臂,万民一心,紧跟其后,共赴生死,无惧无悔。这人,不只是大勇之人,大智之人,更应该是一个公而忘私清廉洁白之人。否则,何以服众,何以服天下人心,何以服后世史笔?
于谦,就是这样的人。
3
大明朝,是一个十分污浊的朝代,英宗一朝,更是如此。他登基之后,不理朝政,信任宦官王振,一切朝廷大事,都交付王振处理。王振于是卖官鬻爵,贪污腐化。其他官员,更是纷纷效法。因此,地方官进京,都必须带着银票,带着土特产,四处拜访,四处行贿,尤其王振府上,更是车水马龙,无日无之。整个大明朝官场,此时简直如一片污浊的泥塘,混沌肮脏,让人咋舌。
而于谦,则是这片泥塘中的一朵洁净的荷花。
他被征召时,两手空空,跨马驿路,长袖飞飞,走向京城。别人劝他,应当带点土特产,到了京城,四处打点一下。他呵呵一笑,吟诗一首道:“绢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这,是一个清白官员的心灵写照,是一个廉洁书生耿耿风骨的座右铭。
当时的多少官员,表面上言辞如铁,人前洁净如雪,背着人,借着夜色,敲开上司的门,送上贿赂,送上金银珠宝,讨好巴结,无所不用其极。这,是行贿,也是一种贪污,贪污权利,贪污国家名器。可是,他却相反,拒绝王振的暗示,将这位权宦毫不放在眼中,直至被被王振借故关入监狱,也丝毫不改本质。
这样的人,才是灵魂洁净的人。
这样的官员,才是一座官场的丰碑。
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有坚挺的骨骼,才有伟大的人格,才会在民族危难中,在国家危机中,拂袖而出,不计得失,不计死生,走向历史的前沿。
4
少年时代,这个读书人,就曾经以石灰作比,勉励自己道:“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是的,身逢英宗一朝,他注定要如石灰一般,接受千锤百炼的打击;经历烈火焚烧的煎熬;也注定将如石灰一般,粉身碎骨。
可是,他将自己的洁净,自己的一尘不染,留给了史书,留在了竖行文字,也遗留给了一个民族。
他告诉后人,人,应该怎样做才是一个真正的人;官,应该怎样做才是一个真正的官。
有迷信者说,他的《石灰吟》,是一语成谶。其实,应该说,他一生都在以石灰自勉,以石灰做为自己人生行事的指针,清廉品行的指针。
他的一生,高洁如石灰,无私如石灰,清廉如石灰,无愧于自己当年那首《石灰吟》。
在抵御瓦剌的北京保卫战中,他定策宫廷,运筹帷幄,喋血来去,让大明这只破船,在滔天巨浪中,驶过激流险滩,驶向风平浪静,驶向春暖花开丝柳如烟的三月。以功劳论,给他封妻荫子,加官进爵,都是自然之理,可是,面对他人举荐自己的儿子时,他厉声拒绝道:“国家多事,臣子义不得顾私恩。”其语铿锵,其词激烈,犹如金石掷地,犹如铜铁相击。
不贪财,不顾私,他真的有石灰的质地,石灰的灵魂。
5
他是大明官员中的一轮明月,一片异样的风景,是一部供后人百读不厌的传奇。他诗笔铿锵,“诗词清逸流丽”,竹管笔一挥,平平仄仄,传诸人口,流布四方。可是,他没有像明朝其他文人那样,在秦淮河柔腻的脂粉中,在红牙檀板丝竹管弦声中,醉生梦死,而是挥一挥衣袖,挥别书斋,挥别安逸的生活,走向烽烟,走向号角,走向箭镞如雨中,为一个国家抛弃一切,甚至个人的生命;他拯救了一个即将走向危险边缘的王朝,自己却死在这个王朝冷酷的刀下;他让一片土地获得安宁,盛开着笑声和桃花,自己却最终倒在这片土地上;他身居高位,本应当衣紫腰玉,金银满堂,可临死前,“家无余财”,一贫如洗。
那个昏庸的英宗,复辟之后,将于谦斩杀,可是,面对贪官污吏时,仍不得不以这位有着石灰般清白的官员做榜样道:“于谦被遇景泰朝,死无余资。”于谦受到景宗皇帝的礼遇,身居高官,可身后没有一文钱。
他就这样两袖清风而来,一身洁净而去。
有人如露,转瞬即逝;有人如草,匆匆来去;他却不负初心,愿做石灰,为历史留下一片洁白,一片无瑕的绝唱。
(余显斌,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山阳中学3楼1号;邮编:726400;电话:13689143798)
余显斌
1
公元1457年的2月16日,注定是一个让历史绕不过去的日子,就如帆船绕不过大海,月亮绕不过长天。
这天,在北京的崇文门外,一个文人,戴着枷锁,一步步走向刑场,走在自己最后一段行程上。他走得缓慢,走得沉稳,走到刑场上,慢慢站住,抬起头看看远处,春天虽然还没有到来,但是,树头上却泛出了隐隐的绿意,泛出了青嫩的生机。
春天快要来了,花儿快要开了,山河最终无恙,万家获得安康。
这,是他心血的付出,是他出生入死的结果。
一切都恢复了安宁,时光静好,生活如花,他却要走了,要离开这片自己拯救的土地,这片洒遍自己汗水和心血的土地,走向生命的尽头。他转过头去,面对着刽子手,轻轻一笑,伸颈就戮。
那一刻,山河色变,乌云滚滚。
那一刻,大明黎庶,人人流泪,个个哭泣,甚至刽子手都手腕颤抖,难以抬头。
大刀,在天地间划过一道冷光,一个书生倒下了,一个英雄离世了,一个清廉洁净的官员,留下一曲生命的绝唱。历史,顿时一颤,流淌着一片淋漓的鲜血,浸渍了良心,浸渍了岁月。
这人,就是民族英雄于谦。
2
是的,于谦是一个民族英雄,是大明朝的万里长城,在土木堡之变中,在大明皇帝明英宗,带着二十多万明军精锐,在土木堡一战中,全军覆没,自己成为俘虏后,大明江山,摇摇欲坠。
此时,一介书生于谦站了出来,面对建议迁都避敌者,高呼一声:“言南迁者,可斩也。”
从此,他以自己羸弱的书生双肩,担当起拯救一个国家的重任,拯救万民的重任。他不惧生死,不顾个人得失荣辱,辅佐英宗的弟弟景宗登基,组织大明军民,在烽火鼙鼓中,在号角震天中,裹甲执戈而战,喋血不屈向前。
对于百姓,他是希望。
对于大明,他是柱石。
一人振臂,万民一心,紧跟其后,共赴生死,无惧无悔。这人,不只是大勇之人,大智之人,更应该是一个公而忘私清廉洁白之人。否则,何以服众,何以服天下人心,何以服后世史笔?
于谦,就是这样的人。
3
大明朝,是一个十分污浊的朝代,英宗一朝,更是如此。他登基之后,不理朝政,信任宦官王振,一切朝廷大事,都交付王振处理。王振于是卖官鬻爵,贪污腐化。其他官员,更是纷纷效法。因此,地方官进京,都必须带着银票,带着土特产,四处拜访,四处行贿,尤其王振府上,更是车水马龙,无日无之。整个大明朝官场,此时简直如一片污浊的泥塘,混沌肮脏,让人咋舌。
而于谦,则是这片泥塘中的一朵洁净的荷花。
他被征召时,两手空空,跨马驿路,长袖飞飞,走向京城。别人劝他,应当带点土特产,到了京城,四处打点一下。他呵呵一笑,吟诗一首道:“绢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这,是一个清白官员的心灵写照,是一个廉洁书生耿耿风骨的座右铭。
当时的多少官员,表面上言辞如铁,人前洁净如雪,背着人,借着夜色,敲开上司的门,送上贿赂,送上金银珠宝,讨好巴结,无所不用其极。这,是行贿,也是一种贪污,贪污权利,贪污国家名器。可是,他却相反,拒绝王振的暗示,将这位权宦毫不放在眼中,直至被被王振借故关入监狱,也丝毫不改本质。
这样的人,才是灵魂洁净的人。
这样的官员,才是一座官场的丰碑。
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有坚挺的骨骼,才有伟大的人格,才会在民族危难中,在国家危机中,拂袖而出,不计得失,不计死生,走向历史的前沿。
4
少年时代,这个读书人,就曾经以石灰作比,勉励自己道:“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是的,身逢英宗一朝,他注定要如石灰一般,接受千锤百炼的打击;经历烈火焚烧的煎熬;也注定将如石灰一般,粉身碎骨。
可是,他将自己的洁净,自己的一尘不染,留给了史书,留在了竖行文字,也遗留给了一个民族。
他告诉后人,人,应该怎样做才是一个真正的人;官,应该怎样做才是一个真正的官。
有迷信者说,他的《石灰吟》,是一语成谶。其实,应该说,他一生都在以石灰自勉,以石灰做为自己人生行事的指针,清廉品行的指针。
他的一生,高洁如石灰,无私如石灰,清廉如石灰,无愧于自己当年那首《石灰吟》。
在抵御瓦剌的北京保卫战中,他定策宫廷,运筹帷幄,喋血来去,让大明这只破船,在滔天巨浪中,驶过激流险滩,驶向风平浪静,驶向春暖花开丝柳如烟的三月。以功劳论,给他封妻荫子,加官进爵,都是自然之理,可是,面对他人举荐自己的儿子时,他厉声拒绝道:“国家多事,臣子义不得顾私恩。”其语铿锵,其词激烈,犹如金石掷地,犹如铜铁相击。
不贪财,不顾私,他真的有石灰的质地,石灰的灵魂。
5
他是大明官员中的一轮明月,一片异样的风景,是一部供后人百读不厌的传奇。他诗笔铿锵,“诗词清逸流丽”,竹管笔一挥,平平仄仄,传诸人口,流布四方。可是,他没有像明朝其他文人那样,在秦淮河柔腻的脂粉中,在红牙檀板丝竹管弦声中,醉生梦死,而是挥一挥衣袖,挥别书斋,挥别安逸的生活,走向烽烟,走向号角,走向箭镞如雨中,为一个国家抛弃一切,甚至个人的生命;他拯救了一个即将走向危险边缘的王朝,自己却死在这个王朝冷酷的刀下;他让一片土地获得安宁,盛开着笑声和桃花,自己却最终倒在这片土地上;他身居高位,本应当衣紫腰玉,金银满堂,可临死前,“家无余财”,一贫如洗。
那个昏庸的英宗,复辟之后,将于谦斩杀,可是,面对贪官污吏时,仍不得不以这位有着石灰般清白的官员做榜样道:“于谦被遇景泰朝,死无余资。”于谦受到景宗皇帝的礼遇,身居高官,可身后没有一文钱。
他就这样两袖清风而来,一身洁净而去。
有人如露,转瞬即逝;有人如草,匆匆来去;他却不负初心,愿做石灰,为历史留下一片洁白,一片无瑕的绝唱。
(余显斌,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山阳中学3楼1号;邮编:726400;电话:13689143798)
注释:
参加第二届清白泉征文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