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往事 大理潘正伟

作者: 2020年04月20日23:28 浏览:362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巍巍苍山皑皑雪,

依稀古道斑驳影。

花开花谢山水间,

曲径幽深古渡旁。

悠悠碧空悠悠风,

多少往事记忆中。

龙龛码头依旧在,

不见昔日逐梦人。


附注:

古时,身处高原地区的大理人没有见过海,但大理人热爱蔚蓝文明,把一个耳朵状的高山内陆湖泊称为海,以示对蔚蓝文明的向往与执着追求,这个被称为海的湖泊,就是后来在神州大地上世人皆知的大理洱海。

有水就有生命,水分充盈时,就为生命的进一步发展注入更强大的动力与基础,得益于洱海湖畔的充足水分,当地的土著民族白族获得了得天独厚的生存发展优势,使得大理一度成了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重要交汇点。

当然,在地理位置上,洱海也把大理分割成了重要的两部分,洱海的东边被称为海东,洱海的西边相应地被称为海西。海东山势陡峭、土地贫瘠、交通不便,这对于自古以来依靠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中国人来说,就是一种严重的发展障碍;海西则刚好相反,苍山脚下、洱海之滨,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终年是不断流淌的潺潺溪水,苍山十九峰十八溪似乎就是上天赐予海西的一种恩惠,于是乎,在大理,海西发展成为了大理地区的繁华地带,中心区域就是大理古城。

多少年来,由于交通不便,海东人到海西的主要出行方式就是乘船,主要的渡口码头有塔村渡、向阳渡、文笔渡、康廊渡、挖色渡、双廊渡等,这些大大小小的简易码头,为海东人搭建了一个通向世界的桥梁,千百年来,尽管每个码头平均只有一两条船,每条船承载量也只有一二十人,但就是这些简易的码头、这些简易的小木船,谱写出了一曲曲人世间最真执的、最感人的、最让人刻骨铭心难以忘记的悲欢离合。

从海东到海西后,船客主要在龙龛渡下船,新中国成立前,船客主要是生意人和外出求学的学子,生意人把海东的特产如海东雪梨、海东豆腐之类什么的运出来,又把海西的一些生活用品运回去;新中国成立后,船客主要是乡村派驻干部与学生,没有了商人,这主要与当时的国家政策有关,市场由国家政府部门统筹协调管理,没有生意人的容身之处了,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国家宣布改革开放之前。

在洱海里乘坐船只,尤其是小木船,具有一定的冒险性,因为大理地形地势上的特殊性,洱海上有时会刮大风,大理市今天都被人们称为风城,可以想见大理的风可是不一般的,到过大理的外地人想必也不会忘记下关风的厉害。

在大理,出海捕鱼要祭海、远行经商要祭海、外出求学要祭海,于是形成了持续至今的叹为观止的祭海仪式。今天的大理人的祭海仪式上,人们都穿着盛装、杀猪宰羊、载歌载舞,全村全寨男女老少人人参与,似乎是对洱海给大理人千百年来的保佑与眷恋致以一种深深的谢意。

庚子鼠年阳春三月,在国内疫情好转之时,大理诗人潘正伟至龙龛古渡码头,睹见码头旁人声鼎沸,机器隆隆,人们一边扎紧防疫的笼子,一边吹响复工的哨子,轰轰烈烈投入到治理保护洱海的工作之中,有感于时代的伟大、国家的空间繁荣强盛,特记之!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投诉举报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