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3日晚上,首都师范大学第十六位驻校诗人祝立根的诗歌交流会在Webex Meeting网络平台成功举办。本次诗歌交流会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办,博士生导师、诗人、评论家孙晓娅教授主持。著名诗歌评论家吴思敬教授以及一些青年学者、评论家、诗人朋友应邀参加了此次网络会议。
祝立根,1978年出生于云南腾冲,2002年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现居昆明。其诗歌多发表于《诗刊》《人民文学》《诗探索》等刊物,曾参加《诗刊》第32届青春诗会、《人民文学》首届“新浪潮”诗歌笔会、第八届《十月》诗歌笔会及第八届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已出版诗集《宿醉记》《一头黑发令我羞耻》。祝立根的诗情感深沉,心怀悲悯,作品语言节制、凝练,富有张力,曾获2018年“华文青年诗人奖”,并被遴选为2019—2020年度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
讲座伊始,孙晓娅教授首先对前来参加会议的各位嘉宾朋友表示热烈欢迎,并对祝立根老师和嘉宾们做了简要介绍。受疫情影响,嘉宾们虽未能相聚一堂,但是网络形式却超越时空的限制,让更多天南海北的朋友相识相知,这在历次驻校诗人会议上属于破天荒的一次。
随后,与会嘉宾围绕祝立根的诗歌创作发表了各自的意见,并与祝立根做了交流探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巨川就祝立根诗中的“云南书写”以及诗人的责任承担问题与祝立根老师做了深入的交流。云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蔡丽老师则结合自我经历和具体诗作,指出祝立根的诗歌是来自于云南个人真切的生活体验,传递出了当下人生存的痛苦与心灵的挣扎。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王士强则就诗歌中超越性、神性的书写方式与个人经历之关系,与诗人祝立根做了探讨。云南诗人胡正刚指出人品与诗品在祝立根这里是完全合二为一的,并敏锐的指出其短诗写作具有“刺刀见血”的锐利性质。云南诗人果玉忠则与祝立根探讨了如何处理当下个人繁杂琐屑与寻找自我诗意写作之关系的问题。对此,祝立根强调,不是我们在打磨石头,而是石头在打磨我们,正是彼此消耗中才获得了自我诗意写作的成长。云南诗人张翔武则就祝立根诗歌中孤独感的表达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著名诗人安琪指出祝立根诗歌语言上的朴实性和情感上的底层关怀,以及就撇开自己诗作通常的切入点之后诗歌该又如何走向的问题,与祝立根做了探讨。北方工业大学冯雷老师就全球化与云南的地域写作关系与祝立根做了深入交流,祝立根认为正是在真实、自然的基础上,云南地方文化才能焕发出现代性,诗歌亦是如此。之后首都师范大学诗歌中心的研究生也就诗歌的乡村与城市书写、驻校收获等问题上请教了祝立根老师。
会议接近尾声时,吴思敬老师做了简要总结。他对与会嘉宾表示了感谢,并认为这次网络隔空对话是非常成功的。此次对话会对祝立根老师的诗歌创作与嘉宾的评论都是非常有益的,他非常期待在疫情结束之后能够与大家欢聚在北京,再论诗歌。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