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有灵魂的正能量文艺作品
——评沙鸥诗《我们不挣这个钱》
陈晨
在疫情蔓延,全国众志成城全民抗疫的大背景下,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情感的宣泄与输出。于是各类文艺作品喷涌而出。但大量空洞的、无脑的作品却在其中占比很重,有的具备万金油的特性可用于任何一场灾难,有的空喊口号毫无新意、生搬硬造,还有的拿出多年旧作改头换面也迎来一片叫好。这一方面是因为外界原因:时效性、市场需求迫切,另一方面也是创作者对自身作品的质量要求不高、投机心理太重。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优秀的文艺作品来引导大众欣赏就更加重要。沙鸥的诗,近几天作品较为甚多,引起我的关注。这些作品,总是有不同的视角发现身边的新鲜有趣事,而诗歌中也能反应出作者的新观点,新思想。显然作者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我们不挣这个钱》《猕猴的期盼》《我们感受到春天的温暖》《致钟南山》等等就是近期的优秀诗作。
《我们不挣这个钱》诗的过程是动态化的,这与古人研读诗经或者学者传统纸上文学的阅读习惯很不同,我想这也许影响着现代诗歌文体的创作形式。这种形式非常适合现在快节奏的阅读状态,他常常将我们的目光伴随着诗歌的律动,刚看了标题,就迫不及待想要看看文本。《我们不挣这个钱》从题目到通篇,就很适合这种动态化的阅读习惯,诗的开篇从口罩的作用、当下的背景进行描述,紧接着一句“有时身价倍增的东西来得突然”作为全诗用字最长的一句恰好作为视觉分界线和转场,将我们带入了故事的细节:大爷领着孙子发口罩。而当整件事情交代完成即将收尾的时候,作者使用了“我们不挣这个钱”这句,重复题目的手法,即是点题也是再次转场,让我们的思绪沿着这句题目抽离出具体的事件,鸟瞰整个社会环境,并引导读者将呼之欲出的感受共鸣:“在我的眼里爷孙的背影变的高大”表达出来。而这里的“我”即是作者本人,也是每一位读者自己。回顾诗的结构,全诗由宏观场景描写到具体事件的近景表达,通过一个“我”字转入更细致的主观视角,体现了诗人娴熟的调度技巧。当下应景诗总会谈“武汉”,谈“白衣天使”,谈“新型冠状病毒”,而沙鸥却选了“口罩”,这是一个有些平凡甚至不大起眼的元素。正如网上所说“口罩成功战胜了猪肉成为当下热销”。这种从“不起眼”到“最火热”的反差促使本诗在节奏上就具备了艺术创作的张力。“口罩”元素也直接击中了百姓内心最敏感的契点,“口罩的质量”、“口罩的来路”,“是卖还是送?”……一下子勾起来我们紧张的情绪。我想这正是“文艺创作人民性”的特点体现,只要反应大众关心重视且广泛代表的题材就会有良好的社会回响。“口罩是用来防病毒防寒的,我们不挣这个钱”。通过诗歌的发声和新媒体平台的便捷性,将我们的情绪迅速输出,将我们认可的正能量的观念准确而有力量地传递给更多的人。口罩作为常用医护品寓意防寒防病毒,是有效阻断新型冠状病毒的重要途径,是与人们的生命息息相关的重要元素。因为口罩是消耗品,库存一般不会大量囤积,在眼下百城空巷、全民抗疫的特殊时期,一“罩”难求的事实造就了本诗的创作契机。通过口罩卖还是发的讨论引发人们思考,同时映射了全社会共同希望早日解除疫情恢复正常社会秩序的美好愿景。这从全诗最后“春的花蕾正含苞待放”中可以看出。诗歌《我们不挣这个钱》从口罩入手,使用借物抒情的方法,从一个小小的口罩,和爷俩的简单善举反映出人性的光辉,也牵动读者联系自身境遇,并由此呼吁人们重视口罩防疫,批判乘机涨价的不义商家。这无疑是正能量的,符合当下时代的需要和人民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