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为中国“旧体诗”带来复苏新生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中华诗词是中国文学艺术宝库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已经创造了文学史上的辉煌。20世纪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扬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并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光耀千秋,功垂青史。然而由于当时个别领导者思想上的形而上学和民族虚无主义,中国“旧体诗”一度被作为封建主义残渣扫进了历史垃圾堆。不过这条渗透着中华民族文化血脉的“打不死的神蛇”,在经历了被打击和冷落之后,生命不息,生机未泯。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旧体诗”的复苏新生提供了无限生机,开辟了广阔前景。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同志,以其传统诗词创作的伟大实践,为传统诗词走出低谷、走向复苏开辟了道路。1945年在重庆国共谈判期间,毛泽东一首《沁园春·雪》轰动朝野,彰显了“旧体诗”惊天撼地的艺术魅力。新中国成立后,在开国元勋和高层文人圈中,不乏用“旧体诗”的形式抒情寄意、酬唱和答者,并时常见诸报端,刷新了“旧体诗”的存在。特别是1957年《诗刊》创刊,发表了毛泽东诗词18首,昭示着“旧体诗”的复苏新生,并开始走向新的时代。1976年的天安门诗歌运动,人们以鲜花和诗歌,而且主要是“旧体诗”为武器,纪念周总理,声讨“四人帮”,充分展现了“旧体诗”的时代感和战斗性,也预示着“旧体诗”从高端文化人群,开始走向人民大众。事实上,在人民群众中的知识阶层,中国“旧体诗”也一直生机未泯,而且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逐渐“春风吹又生”。
新时期中华传统诗词的逐步振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中华传统诗词真正挣脱了历史的“羁绊”,催生了中华诗词学会的诞生。1987年5月31日,中华诗词学会正式成立。老一辈革命家习仲勋同志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成立大会上的祝辞中讲到:“过去,我们从来没有这样一个全国性的诗词组织。现在,把这个空白补起来了。”中华诗词学会历届领导和同仁,不负党和人民的期望,积极发挥全国性诗词组织的作用,筚路蓝缕,砥砺奋进,携手前行,扎实推进中华诗词事业的逐步振兴。江泽民、胡锦涛同志都高度重视弘扬中华诗词传统文化,强调中华诗词博大精深,呼唤创造更多更好的“当代诗句”,使广大诗人词家和诗词爱好者深受鼓舞。大家从新时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时代高度,积极抓好诗词队伍建设和当代诗词创作,使新时期中华诗词队伍的组织建设、学术研究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诗词创作也不断喜获丰收。1994年7月,《中华诗词》杂志社作为中华诗词学会的机关刊物正式创刊,成为团结引领海内外诗人词家和诗词爱好者加强诗词研究,繁荣诗词创作的重要平台。25年来,这一专业诗词刊物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绩,受到了广泛好评。2008年3月,中华诗词学会网站正式开办上线运行,在日渐兴起的网络空间,发出了弘扬中华传统诗词的正声强音,并且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提高。2010年,中华诗词学会被国家民政部表彰为“全国先进社会组织”,成为中国作家协会系统获此荣誉的惟一文学社团。2011年9月,隶属于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的中华诗词研究院正式成立,填补了我国国家编制体制内没有一个专门从事诗词研究机构的空白。中华诗词学会和中华诗词研究院,两个机构,一个目标,共同为振兴中华诗词事业不懈努力。在此期间,全国各地诗词组织都积极主动,戮力同行,共同推动了新时期中华传统诗词的逐步振兴。
新时代中华诗词的蓬勃发展
以党的十八大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作为中华民族伟大文化复兴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华诗词,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在弘扬中华诗词和传统文化上,习近平总书记更是率先垂范,把画意诗情引入伟大的中国梦,把包括中华诗词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认识高度,并亲自赋诗填词,引领时代风骚。《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坚实根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强对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曲艺杂技和历史文化纪录片、动画片、出版物等的扶持。”在党中央强调“加强”“扶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中,文学门类里的“中华诗词”被突出置于其他艺术、宣传、出版门类的首位,足见重视程度之高。这使中华诗词界备受鼓舞、激励和鞭策,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大家纷纷组织学习座谈、撰写文章、发表感言,表示要有一种“匹夫有责”的文化自觉性和历史责任感,不负党中央加强扶持的厚望,为繁荣发展中华诗词事业而倾心尽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中国作家协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中华诗词事业蓬勃发展,生机盎然。诗词队伍空前壮大,诗词活动空前活跃。目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特区及绝大多数市(地)、县(区)都有了诗词组织,仅中华诗词学会现有个人会员就达3万余名,加上各地各类诗词组织成员和广大诗词爱好者,中华诗词大军已有300万之众。据不完全统计,海外约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人中拥有诗词组织,被称为实力强劲的“海外诗词兵团”。而且诗词创作热情高涨,诗词作品数量繁多。据粗略统计,各类报纸、刊物和正式、非正式出版的诗集,扣除重复部分,全国纸质媒介发表的诗词作品,每年可达上百万首。加上各地各类网站、微信群等网络诗词作品,更是难以尽数。当然,仅仅诗词作品数量繁多,并不能代表诗词事业的繁荣,但至少可以说明社会参与面比较广,群众积极性比较高。同时在加强诗词理论研究、加大实施精品战略、促进诗词作品质量提高以及加强诗词作品资料收集保存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中华诗词“入奖”,即进入中国作家协会组织的鲁迅文学奖,已经实现了“零的突破”。中华诗词“入史”,即进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也已引起领导上和各方面的关注,并经过多方努力,合力推进,相信很快也会“水到渠成”。进入新时代,中央和各地主流媒体和新兴媒体都加大了对中华诗词的宣传推介力度。《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对中华诗词的宣传力度明显加大。中央电视台几季《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华大地男女老少中掀起了诗词热。由主流媒体和新兴媒体共同参与主办的“诗词中国”中华诗词创作大赛,参与总量数以亿计。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诗词形式的活跃和诗词数量的繁多,并不能从真正意义上代表中华诗词的全面振兴与繁荣,必须有代表这个时代的精品力作和名师大家。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和新时代的要求,促进中华诗词的全面振兴与繁荣还任重道远。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强调:“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希望大家承担起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对于指引新时代的中华诗词创作,有着很强的、非常鲜明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毋庸讳言,相比于新体诗在弘扬时代精神上与生俱来的天然性,中华诗词在紧跟时代步伐、注入时代精神上,显得尤其需要加强和提高。由于传统思维的惯性和习惯势力的影响,那些努力用传统诗词艺术形式反映新时代火热生活的优秀诗词作品,往往得不到应有的肯定与激励;而那些故意远离时代、抒发个人小情小调的作品,却在一定范围内饱受点赞与追捧,以致误导年轻诗友的审美追求。当然,个人艺术风格上的“大江东去”还是“小桥流水”,抒发时代情感还是沉吟个人情调,都属于每个人的创作自由,别人无权干涉。但在社会主流审美价值取向的引领上,必须理直气壮地弘扬主旋律,讴歌新时代,同时又要旗帜鲜明地提倡多样化,营造万紫千红的诗国春色。相信通过这次全国诗歌座谈会的引领,乘着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浩荡东风,中华诗词全面振兴与繁荣的崭新局面一定会很快到来。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