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浅析红荆鸟的诗歌《写诗的少年》
很少写诗评了,并不是不想写,是不敢写。因为诗评是费力不讨好的事,写好了,大家都皆大欢喜,写的夸张或是曲解了,就会招来不必要的纠纷。
要想写好诗评,我个人认为,首先就得对原诗参悟透彻,即使是不能全面领会,但也得理解八九不离十,虽然有些语言是只可意会的,但在张力和弦外之音上却也是可以想象和解读的。我曾经说过,评论要中肯,这是评论员最基本的原则,也是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最首要的原则。
红荆鸟的诗歌,我读之甚少,也对其人不甚了解,这也就无法在写作背景上更加深入的展开全方位的解析,只能对其诗歌《写诗的少年》在艺术欣赏中与诸位探讨,希望大家能给予指正。但诗为文心,文为人心,每个作者的诗歌,大都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抑或渗透出作者的主观意愿,无论以什么样的手法来填充,都是无法逾越情感的主观内在的。红荆鸟的诗歌《写诗的少年》与我的评论也不列外。
《写诗的少年》诗歌小巧而秀气,以白描的手法,移步换景,借景抒情来展开故事画面的,共分为四节:
第一节距离为转换,“那场雨后,桃花说开就开了,”转换到现在“我却无心观赏。”,为什么无心欣赏呢?给读者留下一个悬念,来为“千里之外,冰雪尚未消融,你说春还在路上。”铺垫和埋下伏笔。这里尤为使人感叹的是作者以时间与空间的距离【即那场雨后,为时间的推移,千里之外为空间的距离。】来推进静默温婉的情感主线,表象不动声色,语感轻柔,如一个故事,作者只是娓娓的道来而已。
第二节以个体的主观的情感为甜蜜的忧愁,等待是一种煎熬,也是一种幸福和希望。从“我手捧一杯香茗,任思绪沸腾。纠结许久”,不仅能影像出那种微微颤抖的羞涩,更能从“香茗”中凸现出一个古典的少女的小家碧玉【纠结着】与温柔,一如“如杯子里沉浮的青绿,把夜色裹得很浓。”这两句中,给人以风情隐约之嫌,如果说“沉浮”来体现忐忑的心情,那么“裹得很浓”就暗喻出温柔妩媚的含蓄来。
第三节以白描为主,没有繁复的意象,却有空白的张力。“月牙”为未丰满的感情,充满着对爱情的向往,“云河”为宽广的爱之向度,一个“偷渡”作为介质,起关联的作用,却也用的绝妙。也与下文的“尘埃落定”形成照应,也是全诗歌的诗眼。“晨曦”一词原意为白昼的开始,这里却隐含苏醒的内涵。“不期而遇”与“转身”均存在偶然性与必然性,而“华丽”与“丰满”又同时为“消瘦”服务,形成鲜明的对比,表明轰轰烈烈的爱情嘎然而止,在这里,作者并没有强调为什么会转身,给读者留下无限的遐思和隐透出浓重的悲剧底色。
第四节较为沉静,其中有佛学的回音萦绕之感,“经年之后”与开篇“那是”、通透"与“沸腾”“尘埃落定”与“不期而遇”遥相呼应,形成对比,由动到静,由生涩到成熟,看似坦然,而一句“流年的光影里,,那个写诗的少年安然?”的自问,泄露了所有的秘密……
总体上诗歌小巧而秀气,以古典的意境和现代的白话相间,其中还有少许诗词的语言【如消瘦、安然】为立意,以“雨”为线“转身”为经以“经年”为轴,来丰满时间和时空的第二维度,在第二维度以外的空白和张力,均以”尘埃落定”为填充,最后以“安然”为反问,来补充和拉伸诗歌动情之处,使原本看似无情所为实之为情所困的境地凸显出来,看似轻描淡写,实为点睛之笔……我仿佛看见一个古典的女子立于窗前,眺望窗外的四月桃花,一声声低语伴着一朵朵桃花散落开来……
附原作:《写诗的少年》
作者:红荆鸟
那场雨后,
桃花说开就开了,
我却无心观赏。
千里之外,
冰雪尚未消融,
你说春还在路上。
我手捧一杯香茗,
任思绪沸腾。
纠结许久,
如杯子里沉浮的青绿,
把夜色裹得很浓。
不甘沉寂,
月牙儿偷渡云河,
与晨曦邂逅。
你我不期而遇,
一个华丽的转身,
丰满的意象日渐清瘦。
经年之后,
一杯通透的绿,
依旧将灯火泡暗。
尘埃落定,
流年的光影里,
那个写诗的少年安然?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