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就是生活,欢迎来到由成都广播电视台听堂FM与《草堂》诗刊联合推出的“草堂读诗”,我是读诗人涓子。
今年,瑞典文学院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彼得·汉德克。彼得·汉德克是当代德语文学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最具争议的作家之一,被称为“活着的经典”。
很多人知道、喜爱彼得·汉德克,都是因为他的剧本、小说,但是今天我们要来聊聊他的诗歌。汉德克虽然并不以诗人自居,但也出版过诗集,他曾说过,自己的灵魂是诗歌,而且自己的整个机制都来自于诗歌。汉德克的主要诗集有《内部世界的外部世界的内部世界》等。
彼得·汉德克曾担任了著名电影《柏林苍穹下》的编剧。《柏林苍穹下》上映于1987年,展现的是德国治下的西柏林的状况。在电影的片头和片尾,都出现了汉德克的一首诗:《童年之歌》。
● ● ●
✦一起来听听这首诗的片段吧:
童年之歌(节选)
当孩子还是孩子,
爱在走路时摆动双臂,
幻想着小溪就是河流,
河流就是大川,
而水坑就是大海。
当孩子还是孩子,
不知自己还只是孩子。
以为草木皆有神,
所有的生灵没有物我之分。
当孩子还是孩子,
尚未有成见,
没有养成习惯;
爱在座椅上交叉双腿,
想到什么就突然跑出去,
头发打着卷儿,
照相时从不特意摆表情。
当孩子还是孩子,
他总有这些疑问:
为什么我是我,而不是你?
为什么我在这里,而不在那里?
时间从何时开始?空间在何处终结?
阳光下的生命,不是一场幻梦吗?
我所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
不是面前这个世界的幻象吗?
鉴于童话里的坏人,
真有邪恶这回事吗?
为什么,我这个人,
在来到人世前并不存在?
为什么,我这个人,
总有一天不再是我?
电影里,这首《童年之歌》与配乐有机融合,让整部电影充满着儿童般天真纯洁的气息。当孩子还是孩子,当人类只是人类……对于刚刚遭受过战争蹂躏的人类来说,没有比爱和纯真是更值得守护的东西。经历过毁灭的人类,在同一片天空之下想要重生,唯有重拾爱的能力和纯真的本性。而这些,是只有孩童才完全具备并毫无保留的。
《柏林苍穹下》的导演文德斯曾将汉德克这首《童年之歌》比作救命稻草。他说拍摄这部电影史时,自己每天都带着这首小诗,诗歌最终出现在片头和结尾,并贯穿了整部电影。
你很难想象,这样纯洁的诗篇,来自于被称为“狂人”的彼得·汉德克。汉德克曾说:“我从没比童年时拥有更好的想法,对此我并不觉得羞愧,失去了孩子的力量你就无法度过你的人生。”那他的童年又是怎样的呢?
汉德克1942年生于奥地利,母亲怀着她时,嫁给了继父。继父是德国军人,母亲来自斯洛文尼亚。那时他们的村庄自成一个王国,他的祖父母和舅舅都是斯洛文尼亚人。随后而至的战争影响了他们一家人。
那时当地的斯洛文尼亚人被大批送往纳粹集中营,而汉德克居住的地区偶尔也沦为斯洛文尼亚游击队的攻击目标。1943年,汉德克的两个舅舅在战争中阵亡。多年后,还在幼年的汉德克从母亲那里听说了两位舅舅的故事——他们在希特勒入侵斯洛文尼亚时正是当地的游击队员,后来被强行送往苏联战场,为希特勒送了命,这是他们家族的悲剧。
战争也让汉德克的家庭分散,母亲曾多次带着汉德克到柏林寻找继父,之后,虽然一家人团聚,但是汉德克的继父没有稳定工作,酗酒、挥霍无度,还会殴打汉德克的母亲。可以说汉德克的童年是在战争的阴影和没有安全感的日子中度过的。但是这样的生活并没有让汉德克感到悲观、绝望。他说也许自己来自另一个星球,他的星球和历史无关。他认为乐观主义者认为历史向着光,人们应该活在当下,把历史变成我们所说的生活,美好而干净。
诗歌就是生活,“草堂读诗”,有温度、有质感。彼得·汉德克的诗歌《童年之歌》的故事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感谢关注,下期再见。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