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驮日》第1讲:一条分界线造成的分裂
作者:梁铁心 2019年10月29日 11:04
303 收藏
驮日
他驮着太阳
走遍阴暗的角落
他驮着太阳走下山坡
他在月亮之船上垂钓星河
月亮之船 停泊
他驮着太阳
走遍阴暗的角落
他驮着太阳走下山坡
他在月亮之船上垂钓星河
月亮之船 沉没
他驮着太阳
走遍阴暗的角落
他驮着太阳走下山坡
他驮着太阳走下山坡
他驮着太阳走下山坡
走下山坡
他驮着皮囊走下山坡
走进人群 走进 迷幻的灯火
月亮之船 沉默
(一)
简单来讲,这首诗无非就是以诗歌的形式讲了一个有点神话色彩的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他,也就是诗里的主人翁,早上起来就驮着太阳去驱散黑暗,给世界带去光明,到了傍晚时分,就驮着太阳下山,然后就乘着月船在星河(银河)上垂钓。到了第二天早上,月船泊岸后,他又驮着太阳去驱散黑暗、带去光明,到了晚上,又在月船上垂钓。也就是说,他每天都去驮日,每天晚上又都会回到月船上,一直都这样,一直在一个似乎永恒不变的世界里重复做着同样一件事——就是给世界带去光明。但后来,月船沉没了,他再也无法回到月船上了。那怎么办呢?他在山坡上徘徊了很久,最后,他下凡去了,走进了人间。
简单来讲,这首诗就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二)
现在我们再看回这个故事,这个故事里面有一个突变性的事件,也就是“月船沉没”。这个事件导致主人翁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因此,我们可以把“月亮之船 沉没”这个句子作为这首诗的一条“分界线”,显然,以这条线为界,其上、其下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部分。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1)世界不同。其上,是天上——由太阳、月亮、星河构成的一个纯粹的、光辉灿烂的世界;其下,则是人间,由人群、灯火所指代的充满欲望的迷幻的人间;
(2)人生轨迹及所做的事情不同。其上,主人翁日日夜夜往复于日、月之间——驮日、垂钓;其下,主人翁不再往复于日月之间,也不再驮日、垂钓了,而是驮着皮囊(肉身)走下山坡,走进了人群,走进了迷幻的灯火,最终也就是走进了人间、人类社会。
(3)本事不同。其上,主人翁竟然驮得了太阳而没有被太阳熔掉,还能把月亮当船用,在月船上垂钓,这是神话的写法,也可以说是超现实的写法,主人翁有神力、超能力;其下,主人翁丧失了神力、超能力,最终只能“驮着皮囊”(而非太阳)走进人间、人群。
(4)倾向不同,或者说感情色彩不同。其上,所处的世界光辉灿烂,所做的事情崇高而伟大,是主人翁欣然而往的;其下,注意用词的变化、倾向,作者用的是“迷幻”这个词来形容“灯火”(指代人间),即形容人间,认为人间是迷幻的。而“迷幻”这个词是带有贬义色彩的。再看他所做的事情,驮的已经不是太阳了,而是皮囊,“皮囊”这个词也是有贬义色彩的。所以从用词上,从词语的褒贬色彩上,我们就可以看出主人翁或作者的倾向——更倾向于哪个世界,更倾向于做什么样的事情。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句式结构的变化上看出倾向的不同——
其上,一二两节的句式结构跟三四两节的句式结构是完全一样的,没有变化的,而且一三两节所有句子中的词语都是连在一起的,没有出现分隔、停顿的情况。而其下,我们看第五节,“他驮着太阳走下山坡”这个句子连着重复了三遍,这像什么?是不是像电脑卡机一样,一直卡在那个画面、那个动作;是不是像收音机卡带那样,不停地重复着同一句话——是不是像一个人来回在原地踱步、徘徊?这一形象说明什么?说明他在犹豫、纠结、挣扎,他还在留恋其上的世界,留恋曾经所做的事情,走来走去还是不肯走下山坡、走进人群、灯火,还驮着太阳不肯放下......可见,他最终走下山坡、走进人间、社会是迫于无奈的,是不情愿的。而且他最终走下去也不是那么爽快、毅然决然的,而是一走一停、一步一回头的,你看“走进人群 走进 迷幻的灯火”这个句子是分隔成三个部分的,是故意制造了阻隔、停顿的,跟一三两节的句子的那种连贯性是不一样的。由此亦可见出上下两个部分倾向之不同、感情色彩之不同。(梁铁心和你聊诗)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