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当代诗歌在数量上呈现出惊人的增长。日前,国内第一家以“中国当代诗歌”为研究对象的学术研究平台——“中国当代诗歌研究中心”在上海大学文学院揭牌成立。
上海之于中国新诗的诞生、发展可谓功不可没,无论是在现代还是当代,上海都堪称是“诗歌之乡”。有学者指出,上海的诗歌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其网络诗歌、新媒体诗歌都领先于全国,“中国当代诗歌研究中心”在上海成立,具有积极的学术意义。
揭牌仪式上,多位学者专家还就新世纪诗歌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研讨。
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当代诗歌研究中心”主任钱文亮介绍,中国当代诗歌在进入本世纪后,出现了蓬勃生长的局面。诗歌创作量明显提升,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当代诗歌的研究力量却很薄弱。具体而言,学界既对当代诗歌的历史积淀研究不够,也对新世纪诗歌所呈现出的崭新变化重视不足,并且,即使是在有限的当代诗歌研究,也存在视野比较狭窄、思维方式比较陈旧和理论方法比较单调等问题,许多成果沦为机械简单的知识生产。
有鉴于此,钱文亮表示,中国当代诗歌研究中心将立足上海,凝聚上海高校和其他文化机构的新锐学术力量,并通过与国内外诗歌研究机构加强合作,以切实而有效的工作,助推中国当代诗歌的研究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同时,钱文亮也希望,通过数年努力,能培养出一批优秀的诗歌研究人才,将“中国当代诗歌研究中心”建设为国内诗歌研究的学术重镇。
谈及中国当代诗歌研究中心的成立,上海大学文学院蔡翔教授指出,诗歌研究之于当代文学学科建设意义重大。他同时认为,在当代文学数十年的发展进程中,诗歌都发挥了先锋与引领的作用,对其他体裁的文学实践影响广泛,但是当代文学的研究者对此往往认识不足。他希望,中国当代诗歌研究中心能对国内整个当代文学研究的缺憾有所补救。
在揭牌仪式后举行的“新世纪诗歌发展研讨会”上,与会嘉宾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自己的观察与思考。
长期担任《诗歌报》网站站长的诗人小鱼儿亲身见证了当代诗歌变革期网络诗歌的兴起。小鱼儿指出的一个现象很快引起了学术同行的兴趣:他所在的网站创办起始阶段,上网写作的人员大多为1970、1980年代出生的写手,还有诗歌情结很重的“60后”,每天有五六千人发帖。而当“90后”的“新新人类”上场后,他们随时上网,网站上的一天发帖量最高时有4万多。“但坦率地说,瞎写的不少。”尽管如此,按照小鱼儿的总体观察,1985年以后出生的年轻人,能够及时吸收西方诗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精华,近些年,他们的创作整体上呈现了中国传统诗歌创作的回潮。
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诗人冷霜指出,当代诗歌发展到1999年是一个分界——这一年有“盘峰论争”,网络诗歌诞生。“新诗史上每过十年二十年都有大的变化。”在他看来,近20年,诗歌创作呈现出一定的“崇古”思潮。有一些诗,无论从主题上还是语言上,都有古诗化的倾向,但很多“古意”诗,写得有些“暮气”。“其实,新世纪诗歌应该充分重视当代性问题,应该建设一种与当代的对话关系,与当代生活有密切的互动。诗人需要在写作中思考,寻找汉语恰当的位置。”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诗评家张桃洲教授则认为,现下是当代诗歌发展的一个节点。在当下的语境中,有许多变化需要梳理、总结。张桃洲指出,进入新世纪以后,当代诗歌中的很多界限模糊,不同的力量、方向和因素互相扭结,互相渗透、转化。例如关于摇滚歌手鲍勃·迪伦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就涉及诗歌的跨界现象,涉及诗歌是否存在自己的边界问题。
对于新世纪诗歌出现的新变化,诗人张春华则认为,这是全民诗歌意识觉醒的表现,其主要的推动力源自写作工具和媒介的变化所带来的生命的变化,人类意识触角的伸展,空间的拓展,表明“镜像时代”的来临。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