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6日下午,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诗歌中心)主办的“首都师范大学第十六位驻校诗人入校仪式”在京举行。数十位著名学者、诗人、评论家以及首都师范大学部分研究生参加了此次会议。
祝立根,1978年出生于云南腾冲,2002年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现居昆明。其诗歌多发表于《诗刊》《人民文学》《诗探索》等刊物,曾参加《诗刊》第32届青春诗会、《人民文学》首届“新浪潮”诗歌笔会、第八届《十月》诗歌笔会及第八届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已出版诗集《宿醉记》《一头黑发令我羞耻》。祝立根的诗情感深沉,心怀悲悯,作品语言节制、凝练,富有张力,曾获2018年“华文青年诗人奖”,并被遴选为2019—2020年度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
本次会议由诗歌中心副主任孙晓娅教授主持。会议伊始,她对前来参加会议的各位嘉宾表示了热烈欢迎,并对十几年来驻校诗人工作所取得的成绩进行了简要总结。接下来,诗歌中心的同学们为欢迎祝立根入校,精心准备了一场诗歌朗诵表演。
随后,与会嘉宾围绕驻校诗人制度和祝立根的诗歌创作发表了各自的意见。驻校诗人制度的发起者之一、著名诗人林莽首先对诗人祝立根的创作进行了评述,他认为祝立根的诗有三个特点值得关注:向下、及物且有根的,直接指向生活体验;向内的、寻找生命本身内在的感受,努力完成对心灵的救赎,以及向更高层次的,向艺术本质的追求。
《诗刊》主编李少君接着谈到,祝立根低调却能在诗坛脱颖而出,在于他个人有鲜明的诗歌观念和诗歌理想。祝立根的诗“险峻”、“激情”、“隐忍”,呈现出强大的地方性背景,建议他在保持个人性的基础性之上,尝试更多的写作手法,并发展他对理论的兴趣。
作家出版社副总编商震认为祝立根诗中的“情感可靠”最值得称赞,许多当代诗人写诗花哨,结构、意象准确,但情感却不是自己的,有很强的制造成分。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巨川看到了祝立根的诗中存在当下诗坛所少有“纯粹的象牙的色泽”,混沌、苍凉的意味浓厚,其诗歌选题极具灵性。诗人邰筐提醒祝立根要形成个人写作的思维结构。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王士强认为“驻校”将是一个重要的契机:从北京到云南,生活环境的变化正是诗人写作的转型、调整的绝佳契机。《诗刊》编辑隋伦指出了祝立根诗歌中有对个人生命价值理解的认识。然而,其诗歌在表露肉身的沉重、展示苦难本身的同时,苦难本身的“光晕”可能被忽视了。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马丽叙述了个人在读祝立根的诗歌时,体会到“生命的苦难”。诗人赵青也表达了祝立根诗歌给予个人的鲜明体验。诗人漫天鸿向祝立根传达了“诗再大气一点”的寄语。河北大学文学院王琦谈论了祝立根诗中的“城市”和“乡村”两重生活经验交织,并期待诗人未来带来更多城市生活经验投射的诗歌。
接近会议尾声时,诗人祝立根表达了个人对诗歌的热爱和创作的虔诚,并由衷感谢了首都师范大学给予其“驻校诗人”的学习机会。最后,诗歌中心副主任吴思敬教授做总结发言。他认为,祝立根的诗歌立足于生命体验和自然体验,他出生于乡野,受过完整的艺术专业训练,有着良好的美术和美学基础。愿祝立根在未来一年的驻校经历中,合理的思考与吸收今天各位嘉宾所提出的问题,开阔眼界、提升境界,走出属于自己的诗歌道路。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