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歌赏析】在与不在的存在
作者:月光菩提 2019年07月10日 09:42
289 收藏
“纷繁复杂的诗歌王国里,诗人并非以均等的慈爱对待每一种素材。诗人把重构了的记忆进行筛选、提纯从而第二次重构,形成诗歌空间意象。”鄢冬博士在《现代汉语诗歌的空间意义》一书中,对诗人创作素材的选取进行了这样的判断。他认为诗人的萌动总是源于最深刻的记忆,而不是眼前的事物,即使是现实的批判,也总是先期的体验。比如我们当下的工业文明,在洪荒般的诗歌潮流里是难觅的。
现实的批判生长于体验的土壤,我同样认为这是文学艺术的共同特征,诗人的体验不仅来自体行,也包括“知”的获得和悟觉。因此,就诗歌的“空间意象”来说,对于阅读者毕竟是熟知的感觉,但又印象模糊。模糊的部分,却是诗人对未知、或未来的渴望的构筑。诗人努力构筑理想的“象牙塔”,努力揭示未来的面目以世人,召唤世人的现实精神。假设,诗人的空间意象是全新的、冥想化的,这个诗人必定是来于未来的现实穿越。
同样,不必隐晦,《门》具有批判的现实意义——在与不在的存在意义。“墙不见了”不意味着不存在,“门”还在,也不意味着是我们的理想之“门”。诗人以精致、隽永的风格对“渗透”在传统文化骨髓里的糟粕进行了批判,并予人警示:“文化的糟粕呈于仪式,更缚于精神。精神不自新,文化就不能更生。”这个警示,让诗人的使命担也当跃然其中。“不违反众人之所信奉,如是,众人信奉了诗人为他们而创造的神。(艾青《诗论•诗人论》)”(红绡)
附:《门》
有墙的地方
就有门
墙不见了
门还在
墙不见了
门是一种象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