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歌赏析】何以入眠
作者:月光菩提 2019年07月10日 09:41
369 收藏
“兴”孕育自中国原始宗教,但它的成熟却主要得力于消解这一宗教精神的“人文化的传统哲学”。所以,“兴”的本质就不是宗教的迷狂而是诗人一瞬间返回“天人合一”状态的微妙体验。
李怡教授在《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一书中,对比中西“兴与象征”,阐述了“兴”的自身内涵——“兴”的物相自成一体,浑融完整,在中国哲学中,“一”是本原,也是最理想的归宿。……“兴”作为诗思,“兴”的启动须“致虚极,守静笃”,“涤除玄览”,以平和宁静的心灵关照大千世界。
我认为李怡教授“兴”的悟觉造就了中国新诗的“空灵之美”。宁静致远的时空自生神奇的灵感,仿佛有我又无我,无我我又自在。正如叶延滨老师所说:“因为诗,让我们把神奇的灵感具体化了。诗歌是灵感的最好禅注,它永远在说明一个神奇的力量又永远没有能够说清这一切。”(《二十二条诗规》)
如梦如幻!空灵之美,让诗人在向内心走的同时,展开高远的翅膀。诗人牧歌的许多短章都彰显了这个特色,《聆听》就是其中之一。恍惚无聊之际,令人的思绪得以延伸无限。“难免的夜/响起,谁寂寥的脚步”,你说惶恐吗;“说不清,是不是梦的姿势”,应该梦游吧;“一条小路/缓缓飘荡在风中”,要通向何方。
诗人不说,诗人只在讲述自己的体验。诗思由此而“兴”,诗意由此而往,诗心由此而达……(红绡)
附:《聆听》
难眠的夜
响起,谁寂寥的脚步
说不清,是不是梦的姿势
只有聆听
一条小路
缓缓飘荡在风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