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有写不完的隽美文字,有永远完结不了的诗行”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诗歌大赛在华西村启动,全国著名诗人共话“诗和远方”
“好山好水好风光、有情有诗有远方、见人见事见梦想。”当诗歌遇到华西,必定是一场诗意的相逢。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作为指导单位,江苏省文化发展基金会、扬子晚报联合主办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诗歌大赛全国著名诗人华西村采风活动12日上午在“天下第一村”江阴华西村举行启动仪式。十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诗人走进华西村,通过实地采风创作出一批反映当今时代、讴歌伟大祖国的诗歌佳作。
【诗歌遇上华西】
抒写家国情怀,抒写沧桑变化
江苏省委原副书记顾浩,江苏省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李朝润,扬子晚报总编辑、新华报业集团党委委员王文坚,江苏省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王道劬,著名诗人黄东成、王子潇、王志清、孙思、孤城、麦阁等嘉宾出席启动仪式。与会嘉宾还将围绕《华西村这70年》主题,与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进行了座谈和交流。会后,诗人们还赴华西电商中心、华西村博物馆、老书记原居纪念屋、社会主义富华西展览馆、华钢以及普通农户家中等进行诗歌采风活动。
“这70年来,我们国家的变化,用翻天覆地也好,用日新月异也好,是怎么形容都不过分。华西村的发展变化,就是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发展变化的缩影。”江苏省委原副书记、著名诗人顾浩深情回忆,虽然他已经来过华西村很多次,但是每次来都让他心潮澎湃。“华西的一桥一路,一山一水,都让我一往情深,我深深感到,华西这块土地、这块圣地、这块宝地,充满着诗情画意,它有画不完的隽美画图,有写不完的隽美文字,有永远完结不了的诗行!”顾浩说,华西村是一方诗意盎然的沃土,它就是有这样的魅力,能激发创作者源源不断的灵感,他希望参加此次采风活动的诗人怀着深厚的爱国情怀、深厚的百姓情怀,深入到华西的一家一户,深入到田间地头,将华西人几十年的奋斗谱写成壮美诗篇。
江苏省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李朝润代表此次来采风的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华西村日新月异变化的感悟,“我的脑海中涌现出五个关键词”,李朝润说,一是“典型”,华西村是中国40年改革开放中的先进典型。二是“典范”,华西村是中国新农村建设当之无愧的典范。三是“缩影”,华西村是新中国从站起、富起来,并向着强起来奋力迈进,实现共同富裕、进行历史性跨越的生动缩影。四是“象征”。华西村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奋发图强,不怕困难、不畏险阻、不断改变命运,不断与时俱进的美好象征。五是“写照”。华西村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村一舍,都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江苏大地不断进行成功实践的具体写照。
扬子晚报总编辑、新华报业集团党委委员王文坚说,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华西村打造的“农村都市”,已成为江苏高质量发展的经典样本。扬子晚报作为一个有责任心、有担当的主流媒体,积极参与重大主题的宣传活动,讴歌伟大时代,宣传好党中央、省委的工作部署,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职责使命。同时,以推出本次诗歌大赛为契机,组织媒体记者、文艺工作者深入到基层和群众中去,加强“四力”锻造,提高政治意识和思想水平,也是本次活动的另一层意义所在。
“中国人一定要有一点家国情怀的,尤其是作为一名干部,干部有家国情怀,村民就有家乡情结。”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说,吴仁宝老书记为什么讲得出那么多经典语言?因为他有家国情怀。当诗歌与家国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诗歌就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本次大赛的主题是“祖国,我亲爱的祖国”,当诗歌唱响祖国,诗歌就是一篇动人的乐章。华西村正通过“双送”:送知识、送健康,让老百姓脑袋比口袋更富有,精神比物质更丰富。
【思想碰撞】
新时代的华西村,从“量到质”,从“好与久”
座谈会上,围绕“华西村,这70年”这一主题,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畅谈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和体会,和与会嘉宾展开精彩互动。
著名诗人、《扬子江诗刊》顾问黄东成说,他先后来过三次华西村,第一次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第二次是在1997年,这是他第三次来到华西村,“一晃二十年了,不认识了,完全变了!”而黄东成感兴趣的是,在吴协恩书记的眼里,华西村最大的变化在哪里?
吴协恩书记认为,华西村建村58年来,最大的变化,就是实现了老书记提出的两句话:“地创高产出,人创高素质”。他介绍说,改革开放后的40年,华西又历经了四次思想大解放:80年代把握“统与分”的辩证;90年代化解“公与私”的矛盾;新世纪初实现“量到质”的转型;十八大后明确“好与久”的思路。每一次思想大解放,都把华西村经济带上了一个新台阶。
随后,吴协恩书记又用一组数字说话,1961年建村时华西村营业总收入5.91万元,2018年底华西村营业总收入504.4亿元,增长了85.35万倍;1961年交税0.85万元,2018年底交税14.86亿元,增长了17.48万倍;1961年人均年收入53元,2018年底人均年收入9.05万元,增长了1707倍。
永不满足,华西人永远有危机意识
著名诗人、江苏省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李朝润问,站在新时代,“华西精神”有哪些新的内涵?
“华西之所以能发展,有条规律,就是用永不满足,永远有危机意识。”吴协恩说,华西精神是十六个字:艰苦奋斗、团结奋进、服从分配、实绩到位。“艰苦奋斗”是华西的光荣传统;“团结奋进”是华西的力量源泉;“服从分配”是华西的制度保障;“实绩到位”是华西的成果检验。
“进入现阶段,我们要把华西精神,以及老书记的思想、精神、境界,作为一种永远传承的文化。”吴协恩说,习总书记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华西精神实际上就是一种奋斗精神。今天的华西村,奋斗的意义不是降低了,而是更高了,奋斗的内涵不是减弱了,而是增强了。华西要打造“两个一百年”:百年企业、百年村庄,必须把华西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
变“输血”为“造血”,才是“真扶贫、扶真贫”
扬子晚报总编辑、新华报业集团党委委员王文坚问,被誉为“天下第一村”的华西村一直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的理念和做法,他很想知道,华西村在精准扶贫方面有哪些经验?
吴协恩书记说,上世纪90年代起,华西村先后在黑龙江和宁夏兴办了两个“省外华西村”。2001年开始,又以“一分五统”的方式,带动周边3.5万名村民共同致富,每年都要为他们支出9600多万元。华西村侧重的是“智力扶贫”和“产业扶贫”。智力扶贫,就是与全国各地的基层干部开展互学交流,2006年至今,华西村已为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培训基层干部近50万人次,其中贵州省11560人,青海省2650人。扶贫需要给钱,但更重要的是给点子、给政策、给思路,要变“输血”为“造血”,这样才能“真扶贫、扶真贫”。产业扶贫,就是通过产业合作的方式,引导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挖掘自身特色、建造增收载体、实现自力更生。华西村正在推进鲁、皖、陕、赣、宁、新、藏等地的新能源项目,而且一做就是20年以上。2016年4月,总书记视察了革命老区安徽金寨县,并对华西投资的扶贫项目给予充分肯定。华西村今后将通过各种形式的帮扶,再帮助更多的人受益!
超过60万人次在线收看诗人采风直播
这次诗赛,扬子晚报采用多媒体传播手段最大限度地扩大活动影响,12日上午,有超过60万人次在线收看了网络直播。
据悉,本次诗歌大赛动将以大赛为立足点,围绕“祖国,我亲爱的祖国”的主题,发挥诗歌琅琅上口的音律语言优势,创作立意高、内容实、诗意浓的精品力作,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宣传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宣传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的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讴歌江苏70年来的生动实践,尤其是江苏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生动实践。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