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由《诗刊》社主办、桃花潭文化艺术中心承办、中国诗歌网协办的首届头条诗人论坛在桃花潭畔万村书院举行。此时正值端午佳节,桃花潭天青水碧,龙舟竞渡,一派热闹景象。出席论坛的有《路遥研究》主编谷溪,鲁迅文学奖获奖诗人傅天琳,鲁迅文学奖获奖诗人、国家一级作家田禾,以及余怒、徐艾平、梁晓明、老巢、吴少东、蒋浩、南鸥、大卫、孤城、杨四平、吴辰、向以鲜、王学森、王彦山、杨碧薇、徐小泓、张好好、张金莲、米戛、贺林蝉、何瑶兰、韦国平、刘永琴等诗人、评论家50余人。论坛由中国诗歌网总编辑金石开主持。
《路遥研究》主编谷溪向大家分享了路遥的创作故事和创作精神,并借此鼓励在座的诗人们团结向前,创作好诗。
鲁迅文学奖获奖诗人、《草堂》2018年第2期头条诗人傅天琳通过古今对比,谈及了如何在天才李白之后面对“写诗难”的问题。她认为,好的诗歌语言生态应该像山野的风、像桃花潭的水一样灵动、清澈而有力。
鲁迅文学奖获奖诗人、国家一级作家田禾说,就像李白与桃花潭结缘一样,从古到今的诗人们都在走过了大好河山之后,都留下了美好的诗句。
会上,诗人和评论家们围绕新时代生态诗歌的定义,生态诗歌研讨的意义、创作方法等问题,以及自然生态和诗歌生态建设之间的联系展开了深入探讨。
《诗刊》2018年第6期头条诗人余怒谈到,文学是人类情感的独特反映,需要注意的是,诗人要尽可能打破语言驯化,在写作中吸取与剔除前人经验,尽可能地说出本初的感受。
《江南诗》副主编梁晓明认为,新时代和生态是两个重要命题,诗人们在整体体悟的同时,还应该从个人的情感记忆出发,去寻找独特视角。
诗人、导演老巢提出,生态诗歌建设需要诗人先建设好自己的内心生态,内心有好山好水,才能呼应大自然的好山好水。
《诗林》2018年第9期头条诗人蒋浩谈到,与古代生态诗歌相比,新时代生态诗歌包含着更为复杂的内涵,诗人们对此应该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认识。
《绿风》2018年第11期头条诗人南鸥认为,生态诗歌或田园诗歌,其实是对现代性的天然抵抗,是对农耕文化的无限挽留与精神遥望。对于当下中国诗歌现场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来说,“回归”这个词具有相当丰富的哲学意蕴。
中国诗歌学会副秘书长、《绿风》2018年第5期头条诗人大卫说,一切山水皆是我们的内心,看过山水,我们就成为山水的一部分。诗人们应该在生活中坚定山水诗写作。
中国诗歌网编辑部主任孤城谈到,诗人向来是乐山好水的,接近山水就是接近自己的心灵,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评论家、文学博士生导师杨四平认为,新时代生态诗歌要注意“四态”——生态、时态、心态和诗态,他还谈到,可以从写作者的精神渊源、生态诗歌的类型、生态诗歌的内容书写三方面与古代生态诗歌进行对比,找到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青年评论家、文学博士吴辰说,生态诗歌作为一种自觉,与其说要面对已经存在的山水,不如说应该面对一种还未产生的山水,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山水,每一个时代山水折射出的则是这个时代人的精神状态。故而,新时代生态诗歌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诗歌向未来敞开。
《诗歌月刊》2018年第9期头条诗人向以鲜谈到,新时代生态诗歌包括了自然生态和诗歌生态,这两者都需要我们努力建设。
青年评论家、文学博士王学森结合桃花潭的地理和人文,谈到了生态环境、生态方式对诗人生命意识和思想成长的促进作用,以及地理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对诗歌的影响。
诗人、评论家、文学博士后杨碧薇认为,新时代生态诗歌更多地关注当下的文化问题,是古代诗学与当代诗学的结合,这一概念的提出,有着当代诗学、当代社会学等方面的综合意义。
诗人徐小泓谈到,新时代生态诗歌指的不仅是山水和自然,而是要落脚于“人”。诗人要立足当下,内外历练,在前人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特色。
《山花》2018年第4期头条诗人张好好说,故乡是结合了美、爱和传奇的地方,是人们心灵的归属地。从这个意义来讲,桃花潭就是我们心中的故乡。
《诗歌月刊》2018年第7期头条诗人吴少东发言说,当下工业化中后期,新时代生态诗歌应运而生。生态诗歌不是简单的生态描述加诗歌表达,而是借助语言的梦想回到自然并重构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是在现代生态文明观影响下的新时代汉诗写作。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