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雪开始的写作——访藏族诗人阿顿·华多太

作者:邦吉梅朵   2019年05月09日 16:41  文艺报    420    收藏

邦吉梅朵:我之前比较集中地阅读了你的诗作,包括诗集《忧郁的雪》《雪落空声》和一些电子稿,然后写了一篇评论《雪飘、雪落、雪为火》。我发现,“雪”这个意象在你的诗歌中出现的频率特别高,而且它在诗歌中承担的功能和意义也显得特别重要。你为什么这么重视“雪”这个意象呢?

阿顿·华多太:从宽泛的意义上讲,整个藏族对于雪是情有独钟的。自古以来,藏族人就把自己称之为“卡哇坚”,就是“雪域人”的意思,这是一种引以为傲的共同文化归属。当今藏族的各种说唱文学里,“卡哇坚”这个词不但是一个称谓,而且是一个自我认同的代名词,包含着共同的心理、共同的情感、共同的文化背景。因此,“雪”作为一个意象,对于我而言,最能象征这个民族的属性。从精神层面讲,“雪”的产生、存在、消失以及再生能力,最能代表藏族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如今,温室效应带来的全球变暖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所遭成的重创,在青藏高原体现为日渐消融的雪山、日渐退守的雪线。是“雪”最直接地表现着这种恶化和悲剧。这就是我喜欢把“雪”融汇到诗歌中的一个具体原因。我的这两部诗集远没有完成对“雪的精神谱系”的建构。我所写出来的“雪”,只是在心灵的表层飘荡的“雪”,今后能不能写出更深更广的“雪”,我自己也没有什么方向,只能静候时间的赐予。


邦吉梅朵:除了“雪”之外,你的诗歌中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意象“石头”,而你的家乡“道帏”正好有“石头帐篷”之意。这是否意味着诗歌写作与你个人的成长、生活经验存在一种内在的暗合?

阿顿·华多太:对,“道帏”在藏语里是石头帐篷的意思。它在我老家的田地之间,远远看上去,就像一顶帐篷。据说,我们村祖先路过此地时把它误认为一户人家(帐篷)前往借宿,从此就在此定居下来了。我出生的村子周围遍地都是石头,是花岗岩,它们像一群安卧的绵羊。我小时候就与它们为伴,尤其是受委屈的时候,就独自跑到石头丛中,看忙碌的蚂蚁,看美丽的甘草花。我无数次在石头与石头之间酣睡。那些造型各异的石头给了我无尽的遐想。在阴雨连绵或者大雪纷飞的天气里,我曾数次看到一些石头像动物一样动来动去——这当然是一种幻觉。这就是我童年的一部分。童年的经历自然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写作。


邦吉梅朵:“雪”的可消逝性和“石头”的永恒性构成了一种意义上的对立与矛盾。这是否已然构成你写作的内驱力?

阿顿·华多太:我对于雪抱着神圣、仰慕和尊崇的情感。我认为我们所看到的“雪”只是现象,从本质上讲,它是水,更准确地说,它是水源。雪以水的方式滋润大地,哺育万物生长。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写雪,实际上是在写所有生命赖以生存的根基。对于石头,我的情感较为复杂,有时候把它看作一个知己,而有时候也把它看作一个冷漠无情的旁观者。至于是否构成了写作的“内驱力”,我没有想过。


邦吉梅朵:回顾你的诗歌创作历程,发现你曾经有过一段长达11年的写作中断期。这个中断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吗?现在看来,它对你重新开始写作有什么重要的影响吗?

阿顿·华多太:有一段时间放弃写诗,是很多“70后”诗人的一个共性。这主要有两个原因。外在的原因是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物质主义正在膨胀,已冲击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冷落。有时候,写诗不但得不到认可,还得忍受一些人的偏见和排斥。在这种环境里坚持写诗,好像是在自娱自乐。内在的原因是个人兴趣的转变。我一直喜欢人文历史方面的研究。在阅读学术著作的过程中,以我有限的历史文化知识,都能发现一些非常简单的学术错误。我以一种纠错的驱动力,开始学术研究,逐渐把诗歌创作边缘化了。


邦吉梅朵:你在2004年写了一首《诗人伊老》,可以说这是你诗歌写作中断期的一个插曲。这是否种下了你恢复诗歌写作的种子?

阿顿·华多太:伊丹才让先生是我所敬重的藏族汉语诗人。在他生前,我曾几次代表班委去邀请先生到学校作讲座。我们由此认识。得到先生去世的消息时,我远在德令哈。后来就重读他的著作。那次我真是读懂了先生的诗歌,他所抱有的对民族的情感和对人类的悲悯情怀,深深打动了我。我随即以怀念的方式写下了《诗人伊老》这首诗。当时我突然发现只有诗歌才能直达这样的精神高度。我重新复出创作诗歌的种子已经在那个时候埋在了情感深处。


邦吉梅朵:你曾在1998年写过一首诗《我是藏人》。2009年,你又写了一首长达17节的同名诗作。你觉得这两首同名诗的区别在哪里?“我是藏人”这样的直陈式表述,传达出你什么样的诗歌态度?

阿顿·华多太:这两首诗歌的区别很大。前一首是在创作中对母语和汉语进行抉择时,作为一种自我说理或诡辩的方式出现的。而后一首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这是面对误解和偏见时产生的民族自我认同。很多藏族读者喜欢这首诗也是基于那样的时代心理。


邦吉梅朵:“我是藏人”折射出的是民族身份问题。民族身份对你的诗歌创作有何影响?

阿顿·华多太:我认为身份就是一种文化符号和标签。对一个写作者而言,自我认定至关重要。只有在多元文化共存的纷繁世界里找到自己的归宿,才能找到写作的自信。我记得在藏族哲学里,有“共”与“不共”的分类法,有了“共”才会产生“不共”,反之亦然。所以,我认为一个人的身份不依自己认不认可而存在,这种存在既有“不共”的属性,也有“共”的特点。“不共”的身份是“共”的身份的延伸。


邦吉梅朵:从你的诗作中可以看出一种“根性”意识,即一种对特定的场所、人物谱系及其历史踪迹的书写意识,对藏族特有的生活习俗以及地方性的人物与事物的自我叙述。那么,这种“根性意识”与你从事的学术研究有关联吗?

阿顿·华多太:是的,这与我的学术研究喜好多少有些关联。藏族人民开创了博大、灿烂的文化。无论是从医学、教育,还是从文学、哲学,都可以看出,藏族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根性”意识。只是对这种意识的态度不同罢了。有人随波逐流,也有人成为中流砥柱,前者冷淡而后者热烈,前者像一片落叶随风飘散,而后者像一块鹅卵石紧贴着河床的泥土。我觉得有大爱意识的人都是有担当的人。因为一个人只有爱自己的母亲,才会爱自己的民族;一个爱自己民族的人才会爱整个人类,乃至芸芸众生。

责任编辑:苏琦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尚飞鹏长诗集《演奏者》由陕西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
  2.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3. 每日好诗第451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第448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5. 从一个元素走进一部诗集
  6. 每日好诗第451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诗颂长江·长江的港”主题诗会(镇江站)成功举办
  8. 陆游邀请你来写诗!第三届桂冠诗歌奖启幕
  9. 第一届“百年保定”诗歌文化节在雄安举行,雷平阳等7位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参加
  10. 丁香诗会·全球华语诗歌征集启事
  1. 苗霞|诗性智慧:斗折蛇行在有限与无限间——李长瑜近期诗歌论
  2. “苏东坡在无锡有个家”同题诗创作大赛获奖名单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5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5. 炸药箱上写诗获赞“当代版《活着》”,陈年喜的“炸裂人生”
  6. 每日好诗第450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星星·诗歌原创》投稿攻略|2025年征订
  8. 第447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金奖八千〡首届“今世缘典藏杯”诗歌征集活动开启
  10. 我们时代的诗生活 | 诗刊·诗词世界双十一直播
  1.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2. 在秋的收获中聆听诗的声音丨《诗刊》2025年征订
  3.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4. 每日好诗第447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盛景
  6. 每日好诗第447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新时代新工业诗歌呈现出应有的精神和气象
  8. 每日好诗第446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第四届骆宾王国际儿童诗歌大赛颁奖
  10.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在伟大改革实践中激荡文学澎湃力量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6.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