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动感之美与声音之美
作者:二手志摩 2019年04月28日 10:27
708 收藏
去若秋叶之静美,动如春潮之澎湃。李白的诗难学,就在于其诗中强烈的动感美。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其诗作往往一气呵成,其磅礴的才气如黄河之水奔流至海不复回。诗人生活在诗与远方,现实生活的愁苦与悲凉反而以一种浪漫的仰天长啸与直抒胸臆飞扬跳脱的形式表现出来。李白号称谪仙,从诗中也可看出诗仙知识渊博涉猎甚广,毫不避讳仙境与上古异兽的存在,其雄奇的想像力与惟妙惟肖的传神书写,更让诗作充满仙气。澎湃的感情,行云流水的气势,李白的诗热情奔放大气磅礴不滞不殆动感十足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做到韵律优美意境空灵悠远,文笔生动传神,就真如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了,一般人是学不来的。李白之后,也只有苏东坡辛弃疾与明朝杨慎在气势与动感上能与谪仙一较高下,但作品能达到李白动感美境界的不会超过二十首。杜工部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充满秋叶之静美也是流传千古之佳作,工整的对仗美妙的意境还是让初学者容易入门感觉有迹可循,是可以学习可以模仿的,但李白这种动如脱兔天马行空的诗风,一般人是真学不来的。谪仙的灵魂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那里有我们不知道的神奇。对有无神论者而言,往往觉得李白写的是幻境,甚至认为他在故弄玄虚,以神仙鬼怪讽社会现实,但对于有神论者来说,以被贬谪流落人间的神仙来理解李白,则感觉一切都顺其自然。中国古代社会绝大部分时间里,有神论在中国社会占据主流地位。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我们仿佛看到谪仙灵魂出窍,飘浮在天空以上帝视角在审视人间并写出心中的悲悯。白居易的长恨歌,如果以有神论的观点来看,则感觉一切顺理成章非常自然。
诗歌的声音之美,我在这里并非指诗歌创作中的韵律节奏诵读唱和之美,而是指具有通感的诗人,能将声音写得极其传神到位的能力。唐诗中意象与意境描写经典传神的很多,如李贺的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很多很多。但写声音如此传神的不多。白居易的琵琶行,是唐诗中写声音写乐器弹奏最传神的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撚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而白居易的长恨歌,写明皇与贵妃爱的私语亦是特别生动到位令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具有一种罕见的通感,画面与声音都能表达得特别生动传神,对于女性美与爱情诗写得更是荡气回肠令人感叹,象琵琶行与长恨歌这种长诗,能写得如此栩栩如生吸引人们一路读下来感觉意犹未尽是很显诗人功力的。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从绝美画面到声音的转换,天衣无缝意味深长,也是成为千古佳作的重要原因。日本文化对白居易与张继的这首诗如此推崇,可能正是看到了他们的独到之处。相比之下李白的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在写声音上要简单逊色得多。反而是李商隐的一句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在写声音上特别出彩。只有认真观察生活对景致已细致入微的诗人,能将声音写得如此美妙。急雨如豆打在枯荷上如锡箔纸那种窸窸窣窣作响又空灵又繁琐的声音,一般人是体会不到的。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说她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殊不知这一字之差,意境全无,声音之妙,竟全在这个枯字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