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这是一支钢铁部队,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战功卓著 ,英雄辈出。在核武器实验的无人荒漠,他们依旧保持着冲锋的姿态,个个都是拼命三郎,人人堪称钢骨铁汉,英雄豪气,直冲云天。他们以最艰苦的施工,完成了最艰巨的任务。这就是核试验基地的主力工兵团。我为自己是这支部队中的一员,而倍感骄傲,引为自豪。
烈烈抗日烽火
您以人民武装自卫队名义
与日寇厮杀
浩浩解放战争
您以太岳军区九团、华北野战军128团的旗号
与国民党军激战
昂昂抗美援朝
您以工兵2团的身姿与美军较量
您带着赫赫战功和光荣历史
从战争的硝烟中走来
1959年4月
为了一个神圣的使命
在团长王X发、政委王X勋的率领下
你从辽宁省庄河县
开赴罗布泊
成为最早进入核实验基地的部队
1960年3月
又有几个工兵团
和一个工程兵师师部,调入核基地
工兵部队主要担负
核试验指挥所的主体工程
和实验场区的各种工事
修筑公路、桥梁、飞机场
和特殊营房的施工
随后,试验场区的工程建设全面展开
中央对核基地下达了一道命令:
一年建成,越快越好
工程建设的项目多,工期紧
施工量大,工地分散
运输线长,机械设备严重不足
当时施工的主要工具是锹镐、小推车
甚至连小推车也不够用
采石还是用打眼放炮法
没有一台挖掘机和装渣机
抬挖拖拉推是主要施工方式
由于机械和工具不足
官兵们想方设法就地取材
用树干当扁担,用树枝编箩筐
一位战士在打编筐用的红柳条时
迷失方向,被荒原夺去了年轻的生命
为了让原子弹早日炸响
官兵们自愿把每天的劳动时间
从8小时增加到10至I2小时
十连在一次浇灌混凝土中
连续作业26小时
二营木工队为及时配模,不误浇灌
连续作业36小时
推迟婚期,放弃探家,
带病工作形成了一种风气
仅5、6两个月
就加班达19200多个班次
有这样一位战士,他在施工期间
患阑尾炎住院手术
病好后,他为自己少出了力
而难过得直哭鼻子
国庆节放假三天
他偷偷跑到工地上劳动了3天
每天劳动10个小时以上
用来弥补住院耽误的时间
在后来的施工中,他总是拼命地干活
可他那瘦小的身材,似乎一阵大风就能把他吹跑
戈壁滩上的夏秋季节
太阳就像个大火盆一样扣在头顶上
最热时地表温度高达40至50摄氏度
极端状况下可达60摄氏度
胶鞋底都烫得变了形
年轻战士的脸,经过暴晒和风沙的吹打
全都裂开了无数的小裂口
一见水便疼痛难忍
随后又结上了一层薄痂
大家戏称为“哈密瓜皮”、“老太婆脸”
嘴唇干裂,鼻孔经常流血
场区施工水贵如油
官兵们不得不喝
孔雀河又咸又苦又涩的水
喝完后要拉三五天的肚子
卫生处长有一天的统计报告
共有3700人腹泻
这种腹泻之苦,无一人能够幸免
好在无需用药治疗,三五天后不治自愈
如此神秘的“死亡地带”
如此神秘的孔雀河
离孔雀河较远的施工部队
用水则更加紧张,在部队中流传这样的说法
一三五洗脸,二四六刷牙,星期天干擦
只要是亲身经历了那段艰苦岁月的人们
没有人认为这是夸张
实际情形比这更糟
往往是一盆水洗完脸后留着下班洗手
晚上再用来洗脚,澄清后再洗衣服
几天不洗脸,不洗脚那是常事
基地对用水曾做过近似残酷的规定
南京军区聂凤智副司令员到场区参观
见到官兵用水的情景后
对随行人员定下一条规矩:
洗脸一律用茶缸
他自己成了这条规矩的第一个执行者
而在国家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国家虽然对基地实行特殊供应
但粮食根本不够吃
生活仅能维持在最低标准
官兵们挖野菜、采榆叶充饥
由于营养不良,很多人得了夜盲症、浮肿病
尽管如此,官兵们听说河西走廊灾情严重
大家自愿每人每天节省一两粮食支援灾区
这年的冬季是格外的寒冷
第一场大雪就压塌了官兵的帐篷和地窖
戈壁滩上无遮无盖
但一万多人仍在茫茫戈壁的冰天雪地里
构筑各种工程,土地被冻住了
举得高高的铁镐砸下去
只留下酒杯大的一个小坑
到处都是穿着一件单衣干活的士兵
在寒风中,他们还淌着汗水
很多时候他们把午饭带到工地上来吃
怕馒头冻硬,就埋在雪地里,
等到中午,找来一些干柴架在一起烧
既取暖又烤馒头,烤热一层就剥下一层吃
吃完了,抓一把干净的雪填进嘴里
而戈壁滩的春天总是随风而至
一天黄昏,狂风发出令人颤栗的吼叫
瞬间风力达到了十二级
一口气就掀翻了68顶帐篷
265名官兵只能露营在戈壁滩上
地下核试验的坑道施工最为艰苦
每个工号要打一百多米长的山洞
每次放完炮。战士们都脱掉上衣
光着脊梁用铁簸箕把石渣端出来
抱风钻打眼更是辛苦无比
在截面二十平米的洞子里
三四台风钻一齐干
震得耳朵嗡嗡响
石灰粉尘、噪音让人难以忍受
岩石无比坚硬,钻下去直冒火星
不用手使劲抓住就打滑、干转悠
打不了两个眼,一副手套就磨烂了
洞内全被烟灰笼罩着
每个人头上带一个电池灯
看不见人,只能看到对方头上的
灯泡闪着一个个亮点
大家开始还戴着防尘口罩
汗水把口罩湿透了
不透气,憋得慌
后来干脆把口罩摘掉
每次施工都有定额,必须按时完成
每个班都互相比着干,谁也不甘落后
炮一响整个洞内还是硝烟滚滚
粉尘中的炸药味十分呛鼻
营长、连长和战士嘴上
都捂着一条湿毛巾,一起冲进去
往外扒石渣,刚扒出一遍
腾出一点空隙,风钻手就接着继续钻
坑道施工让人倍感压抑
通风差让人透不过气来
作业面狭小,酸气霉味
噪音干扰,潮湿等因素
影响着官兵们的健康
长期的洞内施工,加上饮食作息无规律
很多人得了风湿性关节炎和胃肠疾病。
还有比这更艰难更危险更悲壮的施工
以至于救护车和医生们紧随在官兵们的身边
出于保密考量
不便透露哪些感人至深的细节
令人永远不能忘怀的是
我们连队在一次坑道爆破作业中
由冉连长带领战士姜继恒、陈元清
前去排除哑炮
就在他们将要接近位置时
火炮突然发生了爆炸
冉连长身负重伤,伤情惨不忍睹
姜继恒、陈元清当场壮烈牺牲
当时的施工环境虽然异常恶劣
生活十分艰苦,但官兵们的
精神面貌却特别的好
战士们用自编的诗歌
来表达自己的情怀
“早起穿棉袄,午披纱半条
半夜三更起,冻得盖棉袄
初来两三天,谁都说新鲜
是苦也是甜,飞沙走石戈壁滩
大漠似狼烟,扎根这里三五年
看谁意志坚。”
一天中午,我们连队在场区施工
由于加班。早已过了开饭时间
这时连长吹哨开饭
大家实在是太饿了
有的战士来不及洗手
抓起包子就吃上了
正当大家吃的起劲的时候
突然一阵狂风卷着黑沙扑面而来
白天顿时变成夜晚
这里无处遮拦无处躲藏
大家只得闭上眼睛睁,等风沙吹过
狂风过后,大家你看看我
我看看你,每个人的脸上
都挂满了黑色的灰沙
个个都露出了白牙
大家相视而笑
包子上沾满了灰沙
副排长贾X祥问刚来连队代职的孙副指导员
“今天的包子好吃吗,吃了几个呀?”
孙副指导员打趣地的说,
今天中午的包子撒上了那么多的“胡椒面”
特有营养,我能少吃吗
我已经吃了五个还想吃呢
这里没有抱怨,没有疲劳
没有叫苦叫累,只有一阵阵哈哈大笑
为了确保任务完成
工兵团两年来一直像钉子一样钉在场区
至1964年6月,与原子弹实验配套的
所有的工程项目胜利完成
飞机场300多公里的公路
2300平米的营房按时竣工
为确保第一颗原子弹炸响做出了突出贡献
如今这支部队
已在戈壁荒漠驻守了60年
基地核司令张蕴钰
对这支部队念念不忘,大加赞赏
他在回忆录中动情地写道
我不可能忘记他们的贡献
他们洒在那块土地上的汗水
无法用数字来表达
后来他又这样评价基地的所有建设大军
这支部队战胜各种困难的历史
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两万建设大军中的每一个人
都是一段光辉灿烂的文字
无论怎样描述也无法再现历史的全貌
那是一种精神,一种品格
一种追求和信念凝成的历史
聂力在她的《山高水长--回忆父亲聂荣臻》
一书中,深情地说
今天回想起来
导弹、原子弹两个实验基地的
创业者们真不容易
他们不畏艰难险阻
长年累月,日以继夜奋战在
茫茫戈壁沙滩上。
在创造前无古人的伟大业绩的同时
也创造了一种伟大的精神
至今被人称颂的“东风精神”、“马兰精神”
正是在那样的年代,那样的地方
孕育和萌发的
今天这种精神
已经作为“两弹一星”精神的
重要组成部分
彪炳史册、光耀千秋
注释:
参阅书目及资料来源:
1、聂力《山高水长--回忆父亲聂荣臻》
2、张蕴钰《初征路》
3、荣若忠《托起蘑菇云的临淄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