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6日下午,北师大驻校诗人欧阳江河入校仪式暨“历史记忆与文化书写:欧阳江河创作三十年研讨会”在北师大召开。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主任莫言主持仪式。
算上之前入驻北师大的贾平凹、余华,欧阳江河是第三位驻校作家,同时也是第一位驻校诗人。莫言称赞他“能触及到事物本质的东西,虽然深奥又不难看懂。”欧阳江河则表示,他从小的梦想就是当大学教授,结果阴错阳差进了军队,最高学历是在电大获得的。如今来到北师大,可谓是圆梦。
莫言:欧阳江河的诗能触及到生活最本质的东西
莫言三月份以来异常忙碌,先是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出席了全国两会,紧接着又作为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的主任,与王安忆进行了对谈,并主持了余华的驻校仪式。连续的奔波让作为本场主持人的他显出了疲态。
不过在谈到欧阳江河的作品时,莫言仍旧很兴奋:“他的作品《手枪》非常好,能让普通的一个词触及到生活最本质的东西。有的人的诗也很好,但是看不懂。江河的诗很深奥,而又能够把非常深奥非常有哲理的诗写的让人懂,真的是非常厉害。”
余华:欧阳江河喜新厌旧 诗歌才不断进步
作家余华作为早先入驻北师大的作家,也出席了此次活动。对这位已成同事的老朋友,余华一上来就调侃了一番:“我的印象中欧阳江河是一个比李白年轻一点,和艾青同龄的诗人,结果跟我一样才创作了三十年?”
在说到欧阳江河的诗歌创作时,余华收起了戏言:“江河的诗与历史是一脉相承的,从历史的视角回到现实,又将两者融合。他能将不属于诗歌系统的词汇纳入他的诗里,是个庞杂而又宽广的诗人。”
余华还谈起,他曾千辛万苦帮欧阳江河从德国带一根音箱线回来,为此差点被当成恐怖分子,费尽了周折。结果半年后欧阳江河就将这根线淘汰了,余华当时非常生气:“我冒着生命危险给他送过去的线,他就淘汰掉了?”不过对这件事他表示:“欧阳江河是个喜新厌旧的人,就是这种喜新厌旧的精神,使得他的诗能够不断的进步。”
欧阳江河有多方面的才能 本该引起社会的重视
同为当代诗人的西川认为,欧阳江河的诗歌成就已经超越了民国的诗人,但是国内的评论家并没真正认识到他:“江河取得的成就这么大,但在我印象中是第一次开研讨会。不像有些人,出本书就要开个研讨会。中国人表扬优秀的人总是很吝啬,但表扬本来很差的人却不遗余力。这世界真是倒过来的。”对于西川此言,余华深表赞同:“中国对写得很好的(作家),并不关注,不批评就不错了。”
西川还特别提到了欧阳江河身上的多重身份:“我很少说到别人的时候用这么一个说法,但是我觉得今天可以使用,江河一个人就是一群人。”在西川看来,欧阳江河身兼多重身份,从诗人、书法家,到音乐/美术/诗歌的评论家,他在各领域都能做得很好。“他的书法能写得这么好,我们和古人的差距也就没那么远了。”
诗歌评论家吴思敬表示,欧阳江河的诗歌是一种智性写作,是从晚唐传承下来的,和废名、卞之琳甚至艾略特都有内在联系,但又有自己独特的东西。“他是一个玄思诗人,而非玄学诗人。”吴思敬强调,“拥有风格独具的语言,才是大诗人。江河对现代派的阐释,是融入骨血的,不是生搬硬套的。江河的一些作品是不好读的。大家都知道他的潜力和才华,但是他的知名度在普通人那里就比较淡了。”吴思敬有些感叹,“对于欧阳江河的诗歌,我们的解读还远远不够,他本该引起社会的重视。”
评论家、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认为,优秀诗人的作品不只和读者有关,一定也是与时代和历史相关:“欧阳江河的写作视野是全景式的,整体式的,以此来面对这个碎片化的时代。在这个角度上看,无论怎么评论他的诗作《凤凰》的成就,都不为过。”
欧阳江河:“像一个死者一样活在世界上,挺愉快的”
面对研讨会上众人的称赞和打趣,欧阳江河表示虽然高兴,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批评他:“现代诗歌在最近三十来年出现的新东西实在太多太快了。在这个过程中,诗歌在流变,很难一下子成为经典,成为纪念碑。我们的诗歌还只是问题,不是答案。”
而谈到进驻北师大的感想,欧阳江河说,诗人对现实的思考和处理方式,都与一般人甚至其他文学形式的作家不同。诗人离现实还是有点远的,所以“我们需要更年轻的思想的血液。”
“今天跟各位在一起,有点像我死了以后听我的学术讨论。”欧阳江河有些超现实地评价了这次研讨会。他认为,诗人一定要有非常清醒的亡灵意识,“这个亡魂不仅是像李白、杜甫、艾略特、屈原这样的人活在我身上,还有我自己欧阳江河活在我身上。如果一个人有自己死后的景象和身份活在自己身上的话,很多东西就会觉得自然。我觉得我的身上可能有一种老顽童的东西,又有一种超然的东西。就像一个死者一样活在世界上,挺愉快的。”最后,对于自己的诗歌,欧阳江河如此总结。
以下为欧阳江河驻校仪式上众嘉宾的发言——
张柠(文学评论家、北师大文学院教授):诗歌是语言的种子
我们谈文学,最后都要谈到语言。诗歌是语言的种子,这种语言的种子如果种在学生的心里,对学生今后提升对于文学、艺术的感受力都会有很大帮助,也就像欧阳江河一样,他一通百通,通了诗,继而又通了音乐、美术、书法。怎么样才能进入诗歌里面?学者比较难,因为我自己也进不去,所以还是要诗人来领路,把学生带进诗歌之中去。
唐晓渡(诗人):欧阳江河对诗学的研究让批评家脸红
江河的另外一重身份,是诗学研究者。他有一篇文章叫《对抗与对称:中国当代实验室》。他还做了很多的系统,在诗人里面像江河做过那样到位的系统工作的不多,这个工作让批评家们脸红。他会讲“怎么读一首诗”,不是说他提供了什么标准答案,而是说他进入诗歌的方式是启示性的。
江河在另一篇文章里谈到介入了汉学界的元素。汉语诗歌的写作不仅仅是在中国语境展开的,还有更大的语言背景和评价系统。我们很少听到西方的读者的声音,而我们更多看到的是汉学家的阅读,这种阅读从什么视角来读?合理性在什么地方?盲区在哪?这种阅读对中国当代诗歌有什么意义?这恐怕是到现在为止世界上唯一一篇对此问题的研究。
翟永明(诗人):我跟欧阳江河的关系有点像青梅竹马
在今天这个会场,我可能是第一个认识江河的人。1981年认识,大概也有三十多年了。当时在成都有很多诗人,我后来觉得这种关系有点像青梅竹马,在很小的时候就认识,然后一块写作、一块长大的感觉。所以我跟欧阳江河的关系,第一是比较久远,第二我们一直住的很近,我认识江河的时候跟他只有五分钟的路程。我跟江河在写作的过程中是有过很多的交流,当然一般都是他在那说我听,因为他滔滔不绝的,比如每次看到一本新书他会滔滔不绝的讲,我都不用再看这本书,相当于已经把这本书看完了。
我最不喜欢用“天才”这个词,但是江河我又不得不用这个词,因为我觉得他身上确实有天赋的东西,不是靠后天得来的。而且他不光在写作上,包括对其他的艺术门类,对音乐,对其他艺术领域的那种领悟都是天才型的。
李敬泽(中国作协副主席):欧阳江河诗作《凤凰》对马航事件做了预言
面对我们现在这个世界,我有时候想象:小说家怎么把握?这个难度是太大太大了,也许任何叙事能做到的都是对这个世界的筛减。但是,这几天我又在想,也许诗能把握(这个世界)。我这几天甚至想到,欧阳江河老师在《凤凰》这首诗里对马航事件做了预言:“直到飞翔本身/成为天空的抵押。”
也许只有像《凤凰》这样的诗能够有力地在我们这样一个散漫的,意志化的,让我们觉得既有意思,又实在想不出有什么意思的神奇的世界获得一个结果,获得一个表达,获得一种哪怕是形式上的或者安慰我们的整体性。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