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浩歌的天籁,生命精神的皈依
作者:孟祥海 2019年04月17日 13:59
266 收藏
——浅议三十年后的诗歌回归
诗人亦或爱写诗歌的人亦或诗歌爱好者,都是一个思想的个体,爱憎喜好,以诗歌舒怀,让诗歌成为了一个诗人或一个团体的精神皈依。同时我国的新诗歌诗人又不失匹夫职责,与社会与时代,于诗歌寄情与家国,成为了时代浩歌的天籁。
(一)诗歌潮涌三十年。三十年前一个时代的春天呼唤着文艺创作的春天。青年文学爱好者敏锐地用诗歌感知新时期的到来,用诗歌回应时代的召唤。文学社团和社团的主力军,一批诗歌爱好者。诗人成为了文艺园地的劲旅。文学社团的如雨后春笋,诗人们更是“遍地英雄 ”,诗刊小报林林总总,诗歌作品更是洋洋大观。一批诗人一批诗歌精品应运而生。乡村、校园、工厂、军营等贫穷而富有的诗人们沉浸在火热的海洋。可是随着国家政策的导向及资产阶级的西风东渐,聪明的诗人开始了思考和裂变。一大部分人投入经济致富的大潮,把诗心掩埋在灵魂深处下海拼搏。有少部分人还在坚守着诗歌,有的自杀,有的疯狂,有的贫困潦倒。包括一些效益很好的诗刊,有的倒闭,有的勉强维持。哦,三十年前的高贵的诗歌。
三十年后的今天,又一个时代的春天已经春色满园。中老年群体是那些诗心掩埋的诗人经过岁月的沉淀和沧桑,感受到了改革的红利,在以新的站位拿起了笔,敲起了键盘,创作起了新的诗歌。原有坚守着更加振奋,网络平台、诗社又红火起来。少中青诗人群体诗歌的激情喷涌,阵容壮大。企业诗歌征文、地方地域文化征文,文化自信文化牌都以诗歌的包装为上选。诗歌纸刊又增添了微刊、网络平台,诗歌文化与经济发展联系的更加紧密。诗歌名人备受尊崇。诗歌名作更广为传颂。以诗歌为内容的活动更为活跃。诗歌作品谁说不上浩如烟海,但一批精品也呼之频出。
(二)诗歌是谁的菜。新时代新使命新诗歌首先要新的解放思想。思想的解放才是打开创作枷锁的钥匙。习近平总书记希望作家艺术家都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这个希望就是让诗歌的这位“公主”走出象牙塔的闺阁,让诗人们走进大众生活需要的精神厨房,加工人民大众需要的精神“菜肴”。
做好这道“菜肴”要处理好“中与外”的关系。有些诗人做作品表现上,以推“西”为荣。包括用典,引用的典故,仿佛不用“外典”不足以显示学问的渊博。
做好这道“菜肴”要处理好“古与今”的关系。有些诗人在认识上认为只有古代的诗文才有文气,其创作的意象没有现代的气息,没有新事物的气息,仿佛有了新气息他要窒息一样。
做好这道“菜肴”要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大的时代,大的变革,需要大的激情,但作品不见得非得是几千行、上万行。露珠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个人感受不见得不能反映一个国度、一个时代、一个事物的变迁变化和变革。当然大的长篇的精品最好了,但
做好这道“菜肴”要处理好“我与他”的关系也就是我与家国的关系。很大一部分作者,都是以我为中心,写一写风花雪月,写一写爱恨情仇。要用诗歌写写他,时代楷模的他,有血又有肉的他,弘扬正能量的他。大视角,用社会的责任感,赞美真善美,鞭挞假丑恶。
做好这道“菜肴”要处理好“师与徒”的关系。老百姓作品的读者,是文化产品的受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群众中和生活中吸收营养,才能获得创作的不竭源泉。这也涉及到做好这道“菜肴”要处理好“俗与雅”的关系。口语化,白话不一定没有精品,太高雅了,光注解就比原文还要多很多就不如直接写散文了。
做好这道“菜肴”更要处理好“学与用”的关系。学不足,不足以至大用。可以学“西”,可以鉴“古”,可以西北风的“信天游”可以东北风的“二人转小调”。个性的才是自己的。艺术与时代内容的统一才是作品有生命力。
(三)让诗歌再出发。农民把诗歌写在田野里,需要诗人去捡拾。工人把诗写在厂房里,需要诗人在加工,商人把诗写在效益里,需要诗人去磋商,学生和军人把诗写在校园和军营里需要诗人再挖掘和整理。火热的生活需要火热的诗人。让诗歌再出发,需要诗歌批评的火辣。需要一批诗歌批评家,以高度的诗歌艺术的敏感力,和对当代诗歌创作的责任观,引领诗歌创作的主方向。让诗歌再出发,用中国诗歌人文精神弘扬新时代中国诗歌。让中国诗歌精品尽多的走出国门,打造中国诗人团队,打造中国新时代诗歌精品库,打造中国新时代诗歌品牌,让中国新时代诗歌像其他国粹一样丰富世界文艺之林。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