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学》杂志主编石一宁在评价《龙脉》说:“《龙脉》描绘出了一种混沌的状态,没有走探秘猎奇的旧路子,有一种追古溯今的文化情怀,有一种诗意的情调,一种文化的高度在里面。”
3月18日,陈廷佑长篇小说《龙脉》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由全民阅读促进委员会、长安街读书会、河南文艺出版社联合主办。中国散文学会会长、中国作家书画院院长王巨才,国务院参事、中国作协副主席张抗抗等作家、评论家、出版人参加研讨。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叶梅主持研讨。
《龙脉》是国务院参事室原巡视员、诗人、书法家陈廷佑首部长篇小说。作品以一个国家级大型文化项目的论证、立项、建设为背景,生动勾画出主要策划、论证及相关参与者等公务人员、相关专家乃至寻常百姓的各色生动形象,引人入胜,是一个“正在发生的中国故事”。小说主人公陶砚瓦兼有政府官员和文化人的双重身份,围绕着他所发生的纷纷扰扰的故事,生动折射了当下中国社会生态尤其是文化生态,也通过他的追求,传达了作者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弘扬。
与会专家认为,作者作为诗词家、书法家,以自己熟悉的生活精心提炼、着力塑造了陶砚瓦等一系列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时代感强,语言诙谐生动,尤其是大量引入诗词作品,注入书法要素,大大提升了小说的文化意蕴。
张抗抗在发言中尤其肯定了作者对“脉”这个意象的运用与把握。她认为,小说正如它的题目,探索我们民族文化的来龙去脉,思考文化的由来、发展与传承,同时,它也是对时代生活“脉动”的探察,有非常强的现实性和时代感。她希望作者能更好地处理“龙脉”的意象,因为“龙”及时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有“中华腾飞”的美好蕴含,但它也是封建文化的重要象征,它复杂的内涵造成了小说的矛盾之处。王巨才特别看重小说的真实感。他认为现在很多虚构作品,尤其影视作品之所以被大家诟病,就在于真实感的问题。作者陈廷佑熟悉政府机关生活,熟悉文艺领域,这两方面素材的融合就使得小说有了传神、鲜活的形象和细腻、可信的细节,《龙脉》弥漫着一种书卷气息,平实从容而又摇曳多姿,人物细腻传神,文史掌故信手拈来,反映了作者的深厚积淀和文学修养。
作家汪兆骞一直关注着这部小说的创作,从初稿审读到出版后,这部作品给了他很多思考。他认为,小说在把握“龙脉”意象时,重点应该在“脉”,不要赋予这个意象过于复杂的内涵,应该仅仅围绕时代的律动、人性的律动来写,仅仅围绕人物来写。小说的任务是塑造人物,只有把人物写好了,围绕人物展开的社会生活才能写好。他认为这部小说的长处在于“丰厚的生活”和“文化的内涵”。(刘秀娟)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