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主页 作品 粉丝 关注 TA的文创专属

粉丝

作品

诗人作品不错,挺TA 赞赏
笔名/姓名:曲吉罗珠
加入时间:2019-04-14
诗人简介

青海果洛人,2004年开始查岭寺佛学院学习佛学和西藏文学,2019开始在上海进修英语。学者,诗人,翻译等

粉丝
关注

我的人生故事

第一章


1童年印象

对于证悟的人来说,对于佛菩萨来说,他们是不追究记忆的,记忆对他们来说毫无意义,只有像我这样执着的人,把此生看得很重要的人来说,记忆是有意义的。我的一生本应该有很多的回忆,但我深信,我没有很多讲不完的回忆,因为有些永远的消失了,有些还躺在记忆深处,只有在某些特别的缘由而唤醒,比如巧克力的味道,比如家乡的风景,虽然不一定是快乐的,但在我的一生,回忆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1895到20多年的时间,由于岭智班玛龙多嘉措、更桑让卓喇嘛、伏藏师班玛玲智诺布三位上师不断地传承教派的萌芽。即便那时扎营在牧区的帐篷生活,僧众日渐增长。 那时主要讲修《龙萨前行》ཀློང་གསལ་སྔོན་འགྲོ། 和《大圆满》。རྫོགས་ཆེན།  
1916年左右“藏历” 第十五胜生火龙年,在我还没有来到人间的好多年前,一位岭国后裔,叫做岭·喇嘛曲吉多杰的大圆满修行者,也就是上面讲的三位上师的弟子,他和几位当地有名的高僧一起建立了一座寺庙。 1919年由三十多位僧众开始在该寺院结夏安居。 噶陀格泽仁波切第三任赐名为《佛法讲修宝山院》。

1920年邀请噶陀堪布嘉华尖措并开始闻思宁玛派经典著作,如龙钦巴的七宝藏论等久美林巴尊者和麦盼仁波切的名著,到至今为止已有十四代《堪布》的历史。 这里指的堪布就是寺院的精神领袖,在整个寺院里特别挑选的品学兼优者,是寺院的法脉衣钵传承者。
《查岭寺佛学院》是2004年建立的,是属于查岭寺但又有自己系统的教学性的学校,学校教师有寺院安排的和本校毕业生留在学校担任教学的,还有从外地请来的堪布和外语老师。我就在这个学校长大的。 我14岁的时候,也就是2004年刚建立时就来到了寺庙,第一次拜见上师,第一次遇见师兄们。那时候尽管年幼,也会小心翼翼地,每一个坐姿每一个眼神都表现得很好。那时,对我而言,老师讲的都是正确的,未来无疑是幸福的,就这么简单。

那年秋天起,我就开始接受教育,我的家乡和寺庙都一样,虽然是与外界完全隔离的。但是我们有自己建立的教学方法,有属于自己的教育制度,有深奥圆满的佛学,有戏剧和音乐,有占星学和修辞学,工艺学和医学等出家和俗家都可学的,而我们通常叫做大五明学和小五明学。

我们有佛陀一样的上师,看似跟别人没有差别的,谦卑的、沉思的、安详的,每根手指、每个表情都诉说着和平与圆满的上师,慈悲与恩德超越一切的༧班玛罗珠法王,༧丹贝尼玛仁波切,༧达贝顶堪布。遇见这些上师我们多少也能够生出一点善根,一丝丝对于轮回的真实厌离,一点点修法的功德,这都不是靠自己,是完全来自于上师,我们头顶的日月星般的上师。  他们本断证已达于究竟,却悲心的缘分,故显现轮回的影像。如《般若经》所说:

具足利他悲心者,命终后仍不松懈;
殊胜大士荷重担,于诸苦恼永不舍。

如我这般不善良不温和的人,也能改变解脱道上行进方向。 所以哪怕只能受一点细微善业的影响,他们也愿意到轮回重生。

那年招生刚好50名和我年纪差不多的学员,在寺庙的一个小经堂里接待了我们,吃完午饭后把我们带到了寺庙西方的山坡上,那里有一座刚建好的平房,他们说那是我们的住处。两个教室和一个食堂,还有两间小的,一个是办公室和还有一间当库房来用。我们的教室和宿舍是一体的,早上起来把被子叠好就可以直接翻开书,我们三个人之间有一本语文课本,因为我的同桌之前在县城上学过,他懂得拼音读法,所以老师让他来保管我们共同的课本。我们几乎很少能看到。按照佛学院的规定,我们刚开始学习了一些基础的藏文语法。背了很多著作,包括占星学和修辞学,然后就是五部大论。我背得快忘得也快,所以老师总会盯着我背,然后让我反复的读。我们的班主任“永保老师”是一位很仁慈的人,他主要负责给我们教中文,从拼音字母到一些语文课本,后来也给我们讲了很多关于佛教方面的。我们的校长“曲旺老师”是一位很严肃的老师,同时也对我们特别宠爱。
因为我跟很多伙伴的童年都充满了牛群和帐篷里的生活,突然被送到很陌生的地方,能够感觉到大家都在想家,再加上学习压力很大,好多学生都假装生病请假了。所以老师给我们买了很多玩具,并安排每天出去游泳、踢足球之类的,很是热闹。我们教室的南方向不到100米之处有一座煨桑台,我们每天在那里边玩边等着家人来看我们,每次看到寺庙大门有人骑摩托车过来,我们就认为是自己的家人而为此争吵不休。

我刚到寺庙才学的中文,那天老师在黑板上飞快地写下了a o e i u ü 几个拼音字母,之前在县城上过学的同学知道那是什么玩意,而我们大多数 人都不懂,我练习了好几个礼拜才能读出ü的发音,但是还有好多拼法都弄不明白。 再加上老师比较严厉,那时候我最不想上的应该是语文课。 
我有好多聪明的热爱学习的朋友,平常比我懒惰但背课比我快好几倍的,比我刻苦但成绩还是不及我的,还有些平常学习很好但一考试就拿不到高分数的。 藏传佛教各派或各寺院的考试认证制度与头衔都大有不同,所以我们也不例外。我们考试时需要背诵课文全文,还有讲内容和笔试,有时候还要答复老师的提问。每一本课文多则100多页,少则50左右,背诵时间为长达半个小时或一小时不定。

除了以上的学习生活以外,同时我们也学习了藏文书法,藏文有两个不同的字体,然而两个不同的字体也都分为大小两个,所以共有四种最基础的不同字体。 虽然西藏自有一贯的学习方法,但是我们因为条件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

每次老师给我们的谆谆教诲,每次开学时我都会思量较深的学程,但是不会太久,因为我的懒散之心,我开始厌倦于书本的束缚,尽管我大部分时间都放在听课、背诵、做作业之上,也不时地看一些课外书籍,诗歌、小说、以及画画什么的。但是我的功课和作业还是颇得老师们的满意,说我具有不错的进步。这使我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妄自尊大,但是这种自信很不稳定,它一会儿膨胀,一会儿收敛。 对于, 不善理解的我来说,依止上师和学习佛教哲理,经常沦为一种平凡和知识性的娱乐,任何经典只要写得生动,读起来具有诗意就能陶醉于其中,而不能实践于生活中,这应该是我们大部分修行人的同病。 

从学校发的绿色搪瓷碗到双层的不锈钢碗,再后来自己买的无数个塑料碗。不知道吃过多少个佛学院的馒头。 穿着破旧的袜子在河边跑过好多个春夏,吃过各种过期了的泡面和零食,向朋友借的黑白电视机在被窝里看过各种风格的电影,与伙伴凑钱买的小型的磁带机听过各种语言的歌曲,布袋里装满沙土在冬天的雪地练过拳击,喝过塑料瓶里伪装成饮料的各种口味的酒,用同学的手机随便向陌生人打电话发信息,最后我终于意识到,能够在神圣的寺庙如此放肆却能装作一副正经的模样是一种天赋。

简单来说电影应该是我了解世界、收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电影里我总是能看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精彩,就好像读了一本小说一样,文艺、时尚,还有各种习俗。那是的我比较偏向于法国,隔着太平洋、马六甲海峡和印度洋,以及曼德海峡的遥远的巴黎是我最向往的城市。虽然在寺庙看一部电影需要很多的花招和谎言。每次假期结束后师兄们都会谈论很多电影,因为个人的喜爱,一部电影每个师兄都有自己的版本。我比较迷恋于像西尔莎罗南那样的或者法国女人的时髦,在此之前我对美丽的定义是佛经中的仙女和西藏圈子的牧女们的穿着。

虽然上师们将女人形容成诱惑及修道路上的障碍,看见头发染成红色的和穿着紧身衣的女人的照片都发出表示不赞同的啧啧声。但是对于一个平凡的人来说,外在的纯净和天真、单纯背后都有幻想和欲望,尽管对戒律学习再怎么认真,教师们看管得再怎么严肃也扼杀不了我内心的欲火。 某些特别的场景让我迷恋于连话都没讲过的女生,并且幻想和她一起做很多事情,很多小说和电影里看过的场景,把自己设定为主角,演一出亚洲人、尤其是西藏人喜欢系列的好戏,我曾这样迷恋过很多人,未曾谋面的人、不可高攀的人、捉摸不透的人,虽然我知道,堕入这样的陷阱,如同飞蛾扑火。 

西藏人相信,有些事情伪装久了就会变成真的,所以虚伪的戒律也有它的价值。而且比直接表露偏好的欲望好的多得多。 但从另一些方面来讲伪装就不太可能有那么好的结果。 我读过很多小说,也看过很多电影,从整体的角度来说小说的情景比较丰富,但是这并不影响我看电影,因为电影不需要看懂全部,我可以直接迷恋于女主角。  
但不管是业力也好,业债也好,我现实生活中出现过的和通过电影和音乐知道的人,还有各种社交平台上认识的人,我祈愿,透过我对她们的欣赏和迷恋,她们最终能够与佛法结缘。 

2探求证悟

2010年冬天我们开始学习五部大论,五部大论是指《释量论》、《现观庄严论》、《中观论》、《俱舍论》、《律宗论》。这些论点包括了藏传佛教显宗基础原理。 宁玛派或者格鲁派等所有宗派都会学习五部大论。而且非穷尽一生之功而不能精通,所以他们愿意花一辈子的时间去研究这些。 正因为是这样,在西藏历史上奇迹般地涌现出了宗喀巴大师和萨迦班智达,还有龙钦巴这样璀璨耀眼的智者,我们暂时不讲他们修行的功德,我也不会讲,仅仅是他们的学习和著作方面对于我这般平凡的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释量论》ཚད་མ་རྣམ་འགྲེལ། 是古代印度的因明学名著,这里的“因”指推理的依据,“明”为通常之学。所以因明学就是关于推理的学说。 也是开启佛学文化宝藏的金钥匙。在古印度,许多时候,辩论的成败,直接影响宗教的存亡。败者往往自弃信仰,拜胜者为师。千年来,佛教就是在与外道的辩论中渐为更多的人所理解,进而信仰。后来佛教传入西藏,先后翻译成藏文的因明类论著很多,再加上西藏高僧们自己作的注琉,西藏的因明研习十分盛行。
法称论师是《释量论》的作者,是公元七世纪时的印度人,他的著作有《七部量理论》,ཚད་མ་སྡེ་བདུན། 分别就是(一)释量论,(二),定量论,(三),正理滴论,(四),因滴论,(五),观相属论,(六),成他相续论,(七),诤正理论。

有这么一种说法,七部量论的前三部为体,后四部侧重解释。   意思就是说前三个每一部都能完整地解释陈那菩萨的《集量论》,ཚད་མ་ཀུན་བཏུས། 后四部讲的是部分之义。 总之法称的七部量理论都是用来解释陈那的《集量论》,陈那论师是世亲菩萨的弟子,是印度婆罗门种姓,他开拓了佛教因明大车之道轨,也就是说因明的开端在陈那论师肇始。用现在的话来讲,他是佛教因明学的创始人。

藏传因明学随着藏文的创制翻译大量佛学经典,派人往印度迎请大德,并学习很多经典。在前宏期,关于因明学著作,由智军、ཞང་ཡེ་ཤེས་སྡེ།  吉祥积སྐ་བ་དཔལ་བརྩེགས། 等译出法称的《因滴论》,《观相属论》及《自释》;调伏天著《正理滴论大疏》,莲花戒著疏,胜友著略疏等,宏扬情形无从稽考。
在后宏期中,初由宝贤之徒玛善慧译师译出法称的《释量论》第一品自释,由天王慧译出《释量论》后三品释,又译出《诤正理论》及释迦著的疏钞等,广宏于阿里等地,称旧因明。
 次由俄大译师洛登喜饶རྔོག་ལོ་ཙཱ་བ། 译出法称的《定量论》,《正理滴论》,慧生密著《释量论后三品疏》,《释量论庄严疏钞》,法胜著《定量论疏》,对玛善慧译的《释量论》,及前期所译之因明诸论,均依善本详加校正。与俄译师同时,复有狮子幢译出陈那的《集量论》及《自释》。印度因明学主要论典,译至此竣事。
至吐蕃最后一代赞普朗达玛灭佛,大约从公元十世纪末至十一世纪初,佛教经过几十年的厄运,又复兴起来,即从十一世纪初宝贤译师ལོ་ཆེན་རིན་ཆེན་བཟང་པོ། 958—1055)以后,译出的显密经典,属于藏传佛教后宏期。

关于桑耶寺བསམ་ཡས་དགོན། 翻译,讲说因明学的记载,可参阅有关史籍。藏传佛教后宏期有仁钦桑波之高足玛善慧译出《释量论》及诸注释,宏传因明,当时所宏之因明称为旧因明,俄·洛登喜饶所宏传之因明,称为新因明,是藏传因明之滥觞也。
 
桑普寺གསང་ཕུ་ཆོས་གྲྭ། 创建以后,著名学者辈出,其中尤为著名的学者鄂·勒巴协绕与他的侄子,留下了众多译作的大翻译家俄·洛登喜饶 (1059一1109)和涉足于西藏中观学及论理学(因明学)历史的洽巴却吉生格(1109一1169)这两位著名学者,奠定了后世桑普寺的基础。


我们在佛学院学的是萨迦班智达所造的《量理宝藏论》ཚད་མ་རིགས་གཏེར།། 因为宝藏论已收集因明七论与集量论所有的正理,而且简单易懂。 当然这是本论的作者和我的老师们的话,对我来说学习这些著作的困难程度是不言而喻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担忧自己的学习跟不上班里的其他同学,但是又不能耽误玩耍的时间,上课时半醒半睡的状态,下课时间经常要看一些电影,还要跟社交软件上结识的网友聊天,就这样开始了我的学习生涯。
那年我们的老师《堪布》叫德萨尔,他是一位很有智慧的人,每天早上9:00 至11:00 给我们上课, 因为是第一次听到因明学很多专业词汇无法了解,比如对镜、所量、伺察意等等,
上午听老师给我们讲,中午吃饭之后自己宿舍里听一遍其他堪布讲的音频,下午班里的讲师《སྐྱོར་དཔོན》又给我们讲解一遍,《讲师》就是重复讲述老师每日所教过的内容者,也就是班里的小老师。到了晚上与很多同学一起研读各教派的智者们造的关于当日所学的论典,一天下来至少反复看四五遍才能略懂皮毛,而这是学习比较好的几位师兄的日常。 当然还有一些在油灯下、月光下苦读的人,他们每天只睡3-4小时,甚至有的人半个多月不解腰带而学习。他们是学霸中的学霸。 

以前在西藏历史上有很多类似的故事,为了避免干扰,干脆背起书箧,带点糌粑到近处山间岩穴,专心背书看书,用凉水揉糌粑度日,而且是很长很长的时间,几年或几十年。

我属于那种想好好学习但始终行动不起来的人,属于那种爱书但是又不爱看书的人。 
我常常觉得一个不太爱学习的人,到了一处爱学习的环境,要么他会变成一位智者然后帮助很多人,要么会变成一个心理扭曲的人然后连累很多人。 我也觉得自己属于后者。
但是居然到了寺庙,选择了这条路就要进行到底,所以还是用了一年的时间学习了量理宝藏论。 常常觉得自己很幸运遇到如此殊胜的论典,但又很不幸,因为再怎么努力也无法了解其中真理。无知的我只能去了解一些字面上的意义,然后来安慰这比较卑微的心态。
话不多说我们言归正传,量理宝藏论的主要内容就是推理,正如佛陀在《十地经》中宣讲,比如以水鸟推理水的存在,比如以山那边的烟推理火的存在等等。 所以尽管佛经没有专门对其进行论述,但是因明学中的推理和现量在佛经都有阐述的。 西藏一些高僧认为,因明学包括在内明学当中,这里指的《内明》就是佛学。而另一些高僧认为因明不是内明,他们的讨论《辩论》比较复杂,还有很多上师把因明和内明的关系分为四种来讲,就是既是因明也是内明的和既不是内明也不是因明的,还有是内明不是因明的和是因明不是内明的四种。从《释量论》 来看,它的推理方式来看是因明学,它的内容有很多内明知识,所以是一种二者结合的论典,总之学因明学既能推翻外道的各种歪理邪说,也能了解内教中的复杂点。 甚至非修行人也能以因明学的推理逻辑来了知自己的人生价值。 
不管是以前, 还是速食年代的我们,在漫长人生中虽然有输有赢,只要想要把自己的人生充满价值,首先一定要依靠一些探索我们生存的世界和自己与其它生命间的关联,或者《我》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的。但是了解一点事物和生命的本质是不行的,还要去观察它们源自于哪里?归向何处?。而这需要拥有先人的智慧,他们的智慧不是一朝一夕而成的,这是个漫长的进程,尽管我们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各种情绪,在这些论典的角度来看,从佛陀到他的弟子们,再后来那烂陀的论师们和西藏的学者们到现在我们的上师一直传承下来的智慧,而且是具有加持力的智慧,这种智慧孕育着他们的心愿和发心的加持。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我们是佛陀思想的代表者,奉献者以及敦促者。   或许我们终生觉得,我们向来都是凭自己的想象或者自以为的方式了解周遭的一切,并且不可能发现超越我们思想的智慧。 但是只要我们心存善念,祈祷并忠诚地学习和修行,一定会在某个瞬间令得开悟,因为我们与佛陀之间存在着种种因素,它们首先使我们得到人身,然后遇见上师并且能够翻阅佛陀的经典。我们的信念越忠诚,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就越大。         


                                                                                                                                    2023.3.10



我的人生故事

第一章


1童年印象

对于证悟的人来说,对于佛菩萨来说,他们是不追究记忆的,记忆对他们来说毫无意义,只有像我这样执着的人,把此生看得很重要的人来说,记忆是有意义的。我的一生本应该有很多的回忆,但我深信,我没有很多讲不完的回忆,因为有些永远的消失了,有些还躺在记忆深处,只有在某些特别的缘由而唤醒,比如巧克力的味道,比如家乡的风景,虽然不一定是快乐的,但在我的一生,回忆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1895到20多年的时间,由于岭智班玛龙多嘉措、更桑让卓喇嘛、伏藏师班玛玲智诺布三位上师不断地传承教派的萌芽。即便那时扎营在牧区的帐篷生活,僧众日渐增长。 那时主要讲修《龙萨前行》ཀློང་གསལ་སྔོན་འགྲོ། 和《大圆满》。རྫོགས་ཆེན།  
1916年左右“藏历” 第十五胜生火龙年,在我还没有来到人间的好多年前,一位岭国后裔,叫做岭·喇嘛曲吉多杰的大圆满修行者,也就是上面讲的三位上师的弟子,他和几位当地有名的高僧一起建立了一座寺庙。 1919年由三十多位僧众开始在该寺院结夏安居。 噶陀格泽仁波切第三任赐名为《佛法讲修宝山院》。

1920年邀请噶陀堪布嘉华尖措并开始闻思宁玛派经典著作,如龙钦巴的七宝藏论等久美林巴尊者和麦盼仁波切的名著,到至今为止已有十四代《堪布》的历史。 这里指的堪布就是寺院的精神领袖,在整个寺院里特别挑选的品学兼优者,是寺院的法脉衣钵传承者。
《查岭寺佛学院》是2004年建立的,是属于查岭寺但又有自己系统的教学性的学校,学校教师有寺院安排的和本校毕业生留在学校担任教学的,还有从外地请来的堪布和外语老师。我就在这个学校长大的。 我14岁的时候,也就是2004年刚建立时就来到了寺庙,第一次拜见上师,第一次遇见师兄们。那时候尽管年幼,也会小心翼翼地,每一个坐姿每一个眼神都表现得很好。那时,对我而言,老师讲的都是正确的,未来无疑是幸福的,就这么简单。

那年秋天起,我就开始接受教育,我的家乡和寺庙都一样,虽然是与外界完全隔离的。但是我们有自己建立的教学方法,有属于自己的教育制度,有深奥圆满的佛学,有戏剧和音乐,有占星学和修辞学,工艺学和医学等出家和俗家都可学的,而我们通常叫做大五明学和小五明学。

我们有佛陀一样的上师,看似跟别人没有差别的,谦卑的、沉思的、安详的,每根手指、每个表情都诉说着和平与圆满的上师,慈悲与恩德超越一切的༧班玛罗珠法王,༧丹贝尼玛仁波切,༧达贝顶堪布。遇见这些上师我们多少也能够生出一点善根,一丝丝对于轮回的真实厌离,一点点修法的功德,这都不是靠自己,是完全来自于上师,我们头顶的日月星般的上师。  他们本断证已达于究竟,却悲心的缘分,故显现轮回的影像。如《般若经》所说:

具足利他悲心者,命终后仍不松懈;
殊胜大士荷重担,于诸苦恼永不舍。

如我这般不善良不温和的人,也能改变解脱道上行进方向。 所以哪怕只能受一点细微善业的影响,他们也愿意到轮回重生。

那年招生刚好50名和我年纪差不多的学员,在寺庙的一个小经堂里接待了我们,吃完午饭后把我们带到了寺庙西方的山坡上,那里有一座刚建好的平房,他们说那是我们的住处。两个教室和一个食堂,还有两间小的,一个是办公室和还有一间当库房来用。我们的教室和宿舍是一体的,早上起来把被子叠好就可以直接翻开书,我们三个人之间有一本语文课本,因为我的同桌之前在县城上学过,他懂得拼音读法,所以老师让他来保管我们共同的课本。我们几乎很少能看到。按照佛学院的规定,我们刚开始学习了一些基础的藏文语法。背了很多著作,包括占星学和修辞学,然后就是五部大论。我背得快忘得也快,所以老师总会盯着我背,然后让我反复的读。我们的班主任“永保老师”是一位很仁慈的人,他主要负责给我们教中文,从拼音字母到一些语文课本,后来也给我们讲了很多关于佛教方面的。我们的校长“曲旺老师”是一位很严肃的老师,同时也对我们特别宠爱。
因为我跟很多伙伴的童年都充满了牛群和帐篷里的生活,突然被送到很陌生的地方,能够感觉到大家都在想家,再加上学习压力很大,好多学生都假装生病请假了。所以老师给我们买了很多玩具,并安排每天出去游泳、踢足球之类的,很是热闹。我们教室的南方向不到100米之处有一座煨桑台,我们每天在那里边玩边等着家人来看我们,每次看到寺庙大门有人骑摩托车过来,我们就认为是自己的家人而为此争吵不休。

我刚到寺庙才学的中文,那天老师在黑板上飞快地写下了a o e i u ü 几个拼音字母,之前在县城上过学的同学知道那是什么玩意,而我们大多数 人都不懂,我练习了好几个礼拜才能读出ü的发音,但是还有好多拼法都弄不明白。 再加上老师比较严厉,那时候我最不想上的应该是语文课。 
我有好多聪明的热爱学习的朋友,平常比我懒惰但背课比我快好几倍的,比我刻苦但成绩还是不及我的,还有些平常学习很好但一考试就拿不到高分数的。 藏传佛教各派或各寺院的考试认证制度与头衔都大有不同,所以我们也不例外。我们考试时需要背诵课文全文,还有讲内容和笔试,有时候还要答复老师的提问。每一本课文多则100多页,少则50左右,背诵时间为长达半个小时或一小时不定。

除了以上的学习生活以外,同时我们也学习了藏文书法,藏文有两个不同的字体,然而两个不同的字体也都分为大小两个,所以共有四种最基础的不同字体。 虽然西藏自有一贯的学习方法,但是我们因为条件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

每次老师给我们的谆谆教诲,每次开学时我都会思量较深的学程,但是不会太久,因为我的懒散之心,我开始厌倦于书本的束缚,尽管我大部分时间都放在听课、背诵、做作业之上,也不时地看一些课外书籍,诗歌、小说、以及画画什么的。但是我的功课和作业还是颇得老师们的满意,说我具有不错的进步。这使我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妄自尊大,但是这种自信很不稳定,它一会儿膨胀,一会儿收敛。 对于, 不善理解的我来说,依止上师和学习佛教哲理,经常沦为一种平凡和知识性的娱乐,任何经典只要写得生动,读起来具有诗意就能陶醉于其中,而不能实践于生活中,这应该是我们大部分修行人的同病。 

从学校发的绿色搪瓷碗到双层的不锈钢碗,再后来自己买的无数个塑料碗。不知道吃过多少个佛学院的馒头。 穿着破旧的袜子在河边跑过好多个春夏,吃过各种过期了的泡面和零食,向朋友借的黑白电视机在被窝里看过各种风格的电影,与伙伴凑钱买的小型的磁带机听过各种语言的歌曲,布袋里装满沙土在冬天的雪地练过拳击,喝过塑料瓶里伪装成饮料的各种口味的酒,用同学的手机随便向陌生人打电话发信息,最后我终于意识到,能够在神圣的寺庙如此放肆却能装作一副正经的模样是一种天赋。

简单来说电影应该是我了解世界、收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电影里我总是能看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精彩,就好像读了一本小说一样,文艺、时尚,还有各种习俗。那是的我比较偏向于法国,隔着太平洋、马六甲海峡和印度洋,以及曼德海峡的遥远的巴黎是我最向往的城市。虽然在寺庙看一部电影需要很多的花招和谎言。每次假期结束后师兄们都会谈论很多电影,因为个人的喜爱,一部电影每个师兄都有自己的版本。我比较迷恋于像西尔莎罗南那样的或者法国女人的时髦,在此之前我对美丽的定义是佛经中的仙女和西藏圈子的牧女们的穿着。

虽然上师们将女人形容成诱惑及修道路上的障碍,看见头发染成红色的和穿着紧身衣的女人的照片都发出表示不赞同的啧啧声。但是对于一个平凡的人来说,外在的纯净和天真、单纯背后都有幻想和欲望,尽管对戒律学习再怎么认真,教师们看管得再怎么严肃也扼杀不了我内心的欲火。 某些特别的场景让我迷恋于连话都没讲过的女生,并且幻想和她一起做很多事情,很多小说和电影里看过的场景,把自己设定为主角,演一出亚洲人、尤其是西藏人喜欢系列的好戏,我曾这样迷恋过很多人,未曾谋面的人、不可高攀的人、捉摸不透的人,虽然我知道,堕入这样的陷阱,如同飞蛾扑火。 

西藏人相信,有些事情伪装久了就会变成真的,所以虚伪的戒律也有它的价值。而且比直接表露偏好的欲望好的多得多。 但从另一些方面来讲伪装就不太可能有那么好的结果。 我读过很多小说,也看过很多电影,从整体的角度来说小说的情景比较丰富,但是这并不影响我看电影,因为电影不需要看懂全部,我可以直接迷恋于女主角。  
但不管是业力也好,业债也好,我现实生活中出现过的和通过电影和音乐知道的人,还有各种社交平台上认识的人,我祈愿,透过我对她们的欣赏和迷恋,她们最终能够与佛法结缘。 

2探求证悟

2010年冬天我们开始学习五部大论,五部大论是指《释量论》、《现观庄严论》、《中观论》、《俱舍论》、《律宗论》。这些论点包括了藏传佛教显宗基础原理。 宁玛派或者格鲁派等所有宗派都会学习五部大论。而且非穷尽一生之功而不能精通,所以他们愿意花一辈子的时间去研究这些。 正因为是这样,在西藏历史上奇迹般地涌现出了宗喀巴大师和萨迦班智达,还有龙钦巴这样璀璨耀眼的智者,我们暂时不讲他们修行的功德,我也不会讲,仅仅是他们的学习和著作方面对于我这般平凡的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释量论》ཚད་མ་རྣམ་འགྲེལ། 是古代印度的因明学名著,这里的“因”指推理的依据,“明”为通常之学。所以因明学就是关于推理的学说。 也是开启佛学文化宝藏的金钥匙。在古印度,许多时候,辩论的成败,直接影响宗教的存亡。败者往往自弃信仰,拜胜者为师。千年来,佛教就是在与外道的辩论中渐为更多的人所理解,进而信仰。后来佛教传入西藏,先后翻译成藏文的因明类论著很多,再加上西藏高僧们自己作的注琉,西藏的因明研习十分盛行。
法称论师是《释量论》的作者,是公元七世纪时的印度人,他的著作有《七部量理论》,ཚད་མ་སྡེ་བདུན། 分别就是(一)释量论,(二),定量论,(三),正理滴论,(四),因滴论,(五),观相属论,(六),成他相续论,(七),诤正理论。

有这么一种说法,七部量论的前三部为体,后四部侧重解释。   意思就是说前三个每一部都能完整地解释陈那菩萨的《集量论》,ཚད་མ་ཀུན་བཏུས། 后四部讲的是部分之义。 总之法称的七部量理论都是用来解释陈那的《集量论》,陈那论师是世亲菩萨的弟子,是印度婆罗门种姓,他开拓了佛教因明大车之道轨,也就是说因明的开端在陈那论师肇始。用现在的话来讲,他是佛教因明学的创始人。

藏传因明学随着藏文的创制翻译大量佛学经典,派人往印度迎请大德,并学习很多经典。在前宏期,关于因明学著作,由智军、ཞང་ཡེ་ཤེས་སྡེ།  吉祥积སྐ་བ་དཔལ་བརྩེགས། 等译出法称的《因滴论》,《观相属论》及《自释》;调伏天著《正理滴论大疏》,莲花戒著疏,胜友著略疏等,宏扬情形无从稽考。
在后宏期中,初由宝贤之徒玛善慧译师译出法称的《释量论》第一品自释,由天王慧译出《释量论》后三品释,又译出《诤正理论》及释迦著的疏钞等,广宏于阿里等地,称旧因明。
 次由俄大译师洛登喜饶རྔོག་ལོ་ཙཱ་བ། 译出法称的《定量论》,《正理滴论》,慧生密著《释量论后三品疏》,《释量论庄严疏钞》,法胜著《定量论疏》,对玛善慧译的《释量论》,及前期所译之因明诸论,均依善本详加校正。与俄译师同时,复有狮子幢译出陈那的《集量论》及《自释》。印度因明学主要论典,译至此竣事。
至吐蕃最后一代赞普朗达玛灭佛,大约从公元十世纪末至十一世纪初,佛教经过几十年的厄运,又复兴起来,即从十一世纪初宝贤译师ལོ་ཆེན་རིན་ཆེན་བཟང་པོ། 958—1055)以后,译出的显密经典,属于藏传佛教后宏期。

关于桑耶寺བསམ་ཡས་དགོན། 翻译,讲说因明学的记载,可参阅有关史籍。藏传佛教后宏期有仁钦桑波之高足玛善慧译出《释量论》及诸注释,宏传因明,当时所宏之因明称为旧因明,俄·洛登喜饶所宏传之因明,称为新因明,是藏传因明之滥觞也。
 
桑普寺གསང་ཕུ་ཆོས་གྲྭ། 创建以后,著名学者辈出,其中尤为著名的学者鄂·勒巴协绕与他的侄子,留下了众多译作的大翻译家俄·洛登喜饶 (1059一1109)和涉足于西藏中观学及论理学(因明学)历史的洽巴却吉生格(1109一1169)这两位著名学者,奠定了后世桑普寺的基础。


我们在佛学院学的是萨迦班智达所造的《量理宝藏论》ཚད་མ་རིགས་གཏེར།། 因为宝藏论已收集因明七论与集量论所有的正理,而且简单易懂。 当然这是本论的作者和我的老师们的话,对我来说学习这些著作的困难程度是不言而喻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担忧自己的学习跟不上班里的其他同学,但是又不能耽误玩耍的时间,上课时半醒半睡的状态,下课时间经常要看一些电影,还要跟社交软件上结识的网友聊天,就这样开始了我的学习生涯。
那年我们的老师《堪布》叫德萨尔,他是一位很有智慧的人,每天早上9:00 至11:00 给我们上课, 因为是第一次听到因明学很多专业词汇无法了解,比如对镜、所量、伺察意等等,
上午听老师给我们讲,中午吃饭之后自己宿舍里听一遍其他堪布讲的音频,下午班里的讲师《སྐྱོར་དཔོན》又给我们讲解一遍,《讲师》就是重复讲述老师每日所教过的内容者,也就是班里的小老师。到了晚上与很多同学一起研读各教派的智者们造的关于当日所学的论典,一天下来至少反复看四五遍才能略懂皮毛,而这是学习比较好的几位师兄的日常。 当然还有一些在油灯下、月光下苦读的人,他们每天只睡3-4小时,甚至有的人半个多月不解腰带而学习。他们是学霸中的学霸。 

以前在西藏历史上有很多类似的故事,为了避免干扰,干脆背起书箧,带点糌粑到近处山间岩穴,专心背书看书,用凉水揉糌粑度日,而且是很长很长的时间,几年或几十年。

我属于那种想好好学习但始终行动不起来的人,属于那种爱书但是又不爱看书的人。 
我常常觉得一个不太爱学习的人,到了一处爱学习的环境,要么他会变成一位智者然后帮助很多人,要么会变成一个心理扭曲的人然后连累很多人。 我也觉得自己属于后者。
但是居然到了寺庙,选择了这条路就要进行到底,所以还是用了一年的时间学习了量理宝藏论。 常常觉得自己很幸运遇到如此殊胜的论典,但又很不幸,因为再怎么努力也无法了解其中真理。无知的我只能去了解一些字面上的意义,然后来安慰这比较卑微的心态。
话不多说我们言归正传,量理宝藏论的主要内容就是推理,正如佛陀在《十地经》中宣讲,比如以水鸟推理水的存在,比如以山那边的烟推理火的存在等等。 所以尽管佛经没有专门对其进行论述,但是因明学中的推理和现量在佛经都有阐述的。 西藏一些高僧认为,因明学包括在内明学当中,这里指的《内明》就是佛学。而另一些高僧认为因明不是内明,他们的讨论《辩论》比较复杂,还有很多上师把因明和内明的关系分为四种来讲,就是既是因明也是内明的和既不是内明也不是因明的,还有是内明不是因明的和是因明不是内明的四种。从《释量论》 来看,它的推理方式来看是因明学,它的内容有很多内明知识,所以是一种二者结合的论典,总之学因明学既能推翻外道的各种歪理邪说,也能了解内教中的复杂点。 甚至非修行人也能以因明学的推理逻辑来了知自己的人生价值。 
不管是以前, 还是速食年代的我们,在漫长人生中虽然有输有赢,只要想要把自己的人生充满价值,首先一定要依靠一些探索我们生存的世界和自己与其它生命间的关联,或者《我》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的。但是了解一点事物和生命的本质是不行的,还要去观察它们源自于哪里?归向何处?。而这需要拥有先人的智慧,他们的智慧不是一朝一夕而成的,这是个漫长的进程,尽管我们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各种情绪,在这些论典的角度来看,从佛陀到他的弟子们,再后来那烂陀的论师们和西藏的学者们到现在我们的上师一直传承下来的智慧,而且是具有加持力的智慧,这种智慧孕育着他们的心愿和发心的加持。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我们是佛陀思想的代表者,奉献者以及敦促者。   或许我们终生觉得,我们向来都是凭自己的想象或者自以为的方式了解周遭的一切,并且不可能发现超越我们思想的智慧。 但是只要我们心存善念,祈祷并忠诚地学习和修行,一定会在某个瞬间令得开悟,因为我们与佛陀之间存在着种种因素,它们首先使我们得到人身,然后遇见上师并且能够翻阅佛陀的经典。我们的信念越忠诚,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就越大。         


                                                                                                                                    2023.3.10



作品 全部
相关资讯

赞赏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