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主页 作品 粉丝 关注

粉丝

作品

诗人作品不错,挺TA 赞赏
笔名/姓名:而己
加入时间:2019-03-26
诗人简介

作者简介: 而己,本名杨林,1997年生于贵州兴仁,现供职于某中学。诗歌发表于《星星诗刊》《诗潮》《扬子江诗刊》《飞天》《诗歌月刊》《散文诗》等刊物。

粉丝
关注

评论:灯火熄灭之时 ——对杨林诗歌的偏向解读

灯火熄灭之时
——对杨林诗歌的偏向解读


(前言)

早在去年,便认识杨林,也读他的诗,认识到他的与众不同。他与庞德的语言并不在一个频率上,却同样具备“语言的运动单元”,在诗的力度上,都有着各自的感觉。按常规我把胡乱解释儒、道的庞德(《比萨诗章》)与贵州山区一名不见经传的无名诗人杨林叠在一起讨论,太冒险,索性评论只是一个坐标轴,诗人的写作与评无多甚关联。索性杨林的写作不让我失望,富有创造性、主题性、思想性,这让一个系统研究他的评论者不会太多吃力。细细品读其常规性书写及他日常的分享总能理清他诗的意义,也包括部分价值所在。杨林诗歌里的纵向深度,受荷尔德林、布罗茨基、特朗斯特罗姆、沃尔科特等影响较小,当然也不足以让评者揣测他的诗观。杨林的诗歌朴素、真诚、无一不给我带来巨大的喜悦,曾看过有人对他的评论:“抒情”,是有点这么些感情倾向,可实质上,我并不认同。杨林会成为不一样的诗人,这种不一样带有突发性、以及我的判断、也基于他知识体系的复杂性、悲剧性、思想的颠覆性,融合以上观点,我大致上认为杨林属于一种强力、艺术效果夹杂的定向诗人。

一、一群“牛”的乐园

“你气得凝固/直起身子/站在肮脏的镜子面前/看着自己/不禁笑出声来/这世界/我们都欠一个/可以笑脸相迎的人”(《星期一的下午你得到一个笑脸》)具体、简练、表现成了此诗的一重要特征。对于诗人本身来说,到底怎样的写作,才是最后的答案。年轻的杨林给了他第一个答案,笑脸相迎,具有天真且稚嫩的光彩。我将此诗视为他写作的一种独立性思维表达,也很容易树立起他早期的诗观,尽管他还未对诗学框架进行整理,构成格局,好在一切在字里行间有了起色,有气息,冗长自信,非常难得。
“死后/故乡平整的土地上/又多隆起一个小土堆/你躲进漆黑的棺木里/四平八稳/仍旧怕光”(《自传》)此诗是我刊在《黑白》丛刊封底的作品,第一感觉就是惊艳,不炫技不模糊,完整有知识力度。作为一个受过大学教育的知识分子,杨林奋笔选择写诗自毁,于人间开始颠倒,本身就具备能量。写自己需要勇气,大约一个诗人很少写自己,也很少去谈自己死亡的过程,仅仅是不愿意面对吗?他勇敢,他自信,他活出自己。他冷静,他忧虑,他无法逃避沉默。在这知识分子或可不值一提的时代里,杨林的选择与困惑也在巨大裂变中慢慢呈现。他亲近土地,站在弱者一方,在观念上,我和他完全等同,情感偏向也非常一致。死亡,尤其是在自己预料迟早到来的死亡,当然是沉重的。别人看杨林的作品如此简单的时候,我却看到他的苦恼与痛苦。比起狂热分子去阅读一首作品,我偏向于诗人与高级读者去阅读杨林的作品。
“我的爷爷奶奶/生前被拉到天南地北/死后/还被拉来拉去/看来/我们都是牛啊/一直都被拉着/只是不知道绳子的那头/是个什么东西……”(《“拉不出牛圈门”》)他的诗下还有多少种痛苦,多少头无奈的“牛”,这些“牛”足可以是“牛群”,杨林是其中一个,他恰是诗人,记录、见证,含着眼泪讲述,如此丰富且带“悲剧”的生活构成了他诗歌的早期特色。而在此域度上,我仅站在批评角度上,杨林不是参与者,不是具体的主人翁本身,因而他的观念立场过于单一,没有一种完整的秩序。在这一方面,杨林需要对创作进行一些审视,这首诗偏于“负面性”。但我还是认同他,在如此环境中起步,他会越来越向宏大类书写靠近。


二、不要鲜花的锋芒

“如果你爱我/请用淡淡的盐水浸泡/否则尝我的人/我的故事/会让你感到心酸”(《菠萝录》)笔者猜测这是他在吃菠萝时,或看到菠萝时,进行了日常性书写。杨林生在贵州,在语言的“土壤分析”下,倒偏向于江北里下河平原附近,但这不重要,说明了他的视野之大。“生来倔强/你可以/削开我伤人的外壳/请别挑去我肉中的刺……”他的精神是倔强的,无与伦比的,这种独立性就是一根面向一切困难的刺,带有锋芒,这一点好,面向一切蔑视、冷漠、黑色的高傲的“制造者”们。
“十年前爷爷带我去登高/后山之高/可以看得很远/父亲肩膀上那座山更加高大/我曾骑在上面/看的是脚下的稻谷/我错了/父亲严厉呵责/人往高处看”(《仰望录》)我曾固执认为人这一辈子得去一趟大昭寺或者冈仁波齐,可能我说得不算太对。杨林的父亲说得很对,人得要往高处看,诗歌就得往最高的方向写,沿途中,人间、天空、天堂、宇宙,这是杨林作为诗人都会遇到的不同精神与现实的介质。杨林则在此诗中,一:随爷爷去登高;二:随父亲去登高,视野与方向的不同,决定了父亲、爷爷这两位亲人两种不同的世界观,他也深受影响。
“我说山脚的寡妇上吊了/它说好/我说黄狗叼来了婴儿的骨头/它说好/我说学校发生强暴事件女生跳了楼/它说好/我说煤洞里瓦斯爆炸埋了很多人/它说好/我说许多事情被压了下去无人报道/它说好”(《鹦鹉录》)越来越多的诗人写作进入了一种无意义写作,空白的写作,无病呻吟,杨林却敢于直言,大胆讽刺,这是他的不足,也是他写作中呈现的锐气。没必要对他泼冷水:“思想不成熟”。他的眼光尊重了历史,尊重了民族,尊重了对万物的认知,这跟他的出身有关,也跟他经历的残酷生活有关。他是高等学府里的文科生,白白嫩嫩,英气逼人,完全可以靠脸,靠满腹才华去写那些花花草草。他没有心情去写那些,他上过工地,干过农活,自知改变不了出身,索性就认真生活。他的诗歌作品无一不是对人间的热爱与心痛,诗人是这个时代的良心,杨林又何尝不是?在人与人、这里与这里、那时与那时之间,杨林不需要没有必要的鲜花。


三、拾铁时代

“我怯生生的拉扯着一根铁丝/父亲则用钢钎试图撬动一个重石/我发现一根两米多长的铁轨/它曾经承受着几十吨的重量/而现在它将担负起一家人过年的重望”(《拾铁时代》)情不自禁想起了诗人袁杰的《黑铁时代》,这首诗与袁杰的不同,袁杰的广度偏大,而杨林的偏小,并不是不好,只是在各自不同生活场域的文字分工。他们的写作都具有个性,具备对人世的观察。笔者着重谈杨林的,杨林的“铁”富有生命力,倒不如说是他的父亲。杨林绝对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孝子,前日,朋友圈得知他父亲上工受伤了,杨林本人打球受伤了,这是不幸的事,但我得知他们都平安,心里松了,我知道他们彼此对对方都很重要。我极少主动愿意去评论一个诗人,杨林是少数几个之一。
“你枕着我的头骨/不必救活我/给我糟糠给我粗布/给我战争给我杀戮/也不要深埋我/清晨有雾/白日有雨/下到唐朝的黑夜/会有一个进京赶考的诗人/告诉我他生活的无奈/不像你这般逍遥/告诉我他壮志的难酬/不像你这般洒脱/他还会告诉我他的爱情/与你的哲学相比/温润了许多”(《庄子与骨》)从题目上看,我无以为杨林会写古典的诗歌,回归到古典的语言探索,但不是,他只是跟我们所有人讲了一个故事,这首诗很浅,明显带有一种文字的不成熟成分,但没关系,这是他写诗的起步。
“贵州人来到城市/野蛮/野性/野马不适/商户计量着酒的高度/背地的语言不通/横眉/误字/站立的方向似低杯一等”(《杀死那个贵州人》)这首诗一如他所说不需要理解,我未去理解这首诗以及这首诗背后的故事,这是他的秘密,我得要为他守住这个秘密。诗歌的语言,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秘密。杨林的苦和痛也会随着他的成长,他诗歌的不断改变会产生质的蜕变。


(结语)

     杨林应该是我经常关注的两三个同龄诗人之一,为他的诗歌评论一次是何等幸运,我真心期待着杨林写他的贵州,他脚下的祖国,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而我也会不断关注着杨林的诗歌创作,不断为他点赞,这种点赞基于我对他的认可与神交式欣赏。需要说的是,本文的写作无意于效任何批评家之颦,作为一篇评论,它只是一个源自于自我判断封闭的系统,带着我所必然拥有的那种向度。


作者简介:宗昊,1996年生,江苏盐城人。2006年开始写作,主要从事诗歌、评论等。出版诗集《地上的乐园》《龛鼓窟吉》《北洋葬礼》等10余种。另有评论随笔150余篇,中篇小说《淮雨》《黄与绿》9种,长篇散文《北洋札记》。曾获第四届淬剑诗歌奖、首届昭明文学奖、第六届野草文学奖、第五届艾青青年诗歌奖,编辑诗歌资料《黑白》等多种。

杨林简介:而己,本名杨林,90后黔人,在校大学生,爱诗,写诗。

评论:灯火熄灭之时 ——对杨林诗歌的偏向解读

灯火熄灭之时
——对杨林诗歌的偏向解读


(前言)

早在去年,便认识杨林,也读他的诗,认识到他的与众不同。他与庞德的语言并不在一个频率上,却同样具备“语言的运动单元”,在诗的力度上,都有着各自的感觉。按常规我把胡乱解释儒、道的庞德(《比萨诗章》)与贵州山区一名不见经传的无名诗人杨林叠在一起讨论,太冒险,索性评论只是一个坐标轴,诗人的写作与评无多甚关联。索性杨林的写作不让我失望,富有创造性、主题性、思想性,这让一个系统研究他的评论者不会太多吃力。细细品读其常规性书写及他日常的分享总能理清他诗的意义,也包括部分价值所在。杨林诗歌里的纵向深度,受荷尔德林、布罗茨基、特朗斯特罗姆、沃尔科特等影响较小,当然也不足以让评者揣测他的诗观。杨林的诗歌朴素、真诚、无一不给我带来巨大的喜悦,曾看过有人对他的评论:“抒情”,是有点这么些感情倾向,可实质上,我并不认同。杨林会成为不一样的诗人,这种不一样带有突发性、以及我的判断、也基于他知识体系的复杂性、悲剧性、思想的颠覆性,融合以上观点,我大致上认为杨林属于一种强力、艺术效果夹杂的定向诗人。

一、一群“牛”的乐园

“你气得凝固/直起身子/站在肮脏的镜子面前/看着自己/不禁笑出声来/这世界/我们都欠一个/可以笑脸相迎的人”(《星期一的下午你得到一个笑脸》)具体、简练、表现成了此诗的一重要特征。对于诗人本身来说,到底怎样的写作,才是最后的答案。年轻的杨林给了他第一个答案,笑脸相迎,具有天真且稚嫩的光彩。我将此诗视为他写作的一种独立性思维表达,也很容易树立起他早期的诗观,尽管他还未对诗学框架进行整理,构成格局,好在一切在字里行间有了起色,有气息,冗长自信,非常难得。
“死后/故乡平整的土地上/又多隆起一个小土堆/你躲进漆黑的棺木里/四平八稳/仍旧怕光”(《自传》)此诗是我刊在《黑白》丛刊封底的作品,第一感觉就是惊艳,不炫技不模糊,完整有知识力度。作为一个受过大学教育的知识分子,杨林奋笔选择写诗自毁,于人间开始颠倒,本身就具备能量。写自己需要勇气,大约一个诗人很少写自己,也很少去谈自己死亡的过程,仅仅是不愿意面对吗?他勇敢,他自信,他活出自己。他冷静,他忧虑,他无法逃避沉默。在这知识分子或可不值一提的时代里,杨林的选择与困惑也在巨大裂变中慢慢呈现。他亲近土地,站在弱者一方,在观念上,我和他完全等同,情感偏向也非常一致。死亡,尤其是在自己预料迟早到来的死亡,当然是沉重的。别人看杨林的作品如此简单的时候,我却看到他的苦恼与痛苦。比起狂热分子去阅读一首作品,我偏向于诗人与高级读者去阅读杨林的作品。
“我的爷爷奶奶/生前被拉到天南地北/死后/还被拉来拉去/看来/我们都是牛啊/一直都被拉着/只是不知道绳子的那头/是个什么东西……”(《“拉不出牛圈门”》)他的诗下还有多少种痛苦,多少头无奈的“牛”,这些“牛”足可以是“牛群”,杨林是其中一个,他恰是诗人,记录、见证,含着眼泪讲述,如此丰富且带“悲剧”的生活构成了他诗歌的早期特色。而在此域度上,我仅站在批评角度上,杨林不是参与者,不是具体的主人翁本身,因而他的观念立场过于单一,没有一种完整的秩序。在这一方面,杨林需要对创作进行一些审视,这首诗偏于“负面性”。但我还是认同他,在如此环境中起步,他会越来越向宏大类书写靠近。


二、不要鲜花的锋芒

“如果你爱我/请用淡淡的盐水浸泡/否则尝我的人/我的故事/会让你感到心酸”(《菠萝录》)笔者猜测这是他在吃菠萝时,或看到菠萝时,进行了日常性书写。杨林生在贵州,在语言的“土壤分析”下,倒偏向于江北里下河平原附近,但这不重要,说明了他的视野之大。“生来倔强/你可以/削开我伤人的外壳/请别挑去我肉中的刺……”他的精神是倔强的,无与伦比的,这种独立性就是一根面向一切困难的刺,带有锋芒,这一点好,面向一切蔑视、冷漠、黑色的高傲的“制造者”们。
“十年前爷爷带我去登高/后山之高/可以看得很远/父亲肩膀上那座山更加高大/我曾骑在上面/看的是脚下的稻谷/我错了/父亲严厉呵责/人往高处看”(《仰望录》)我曾固执认为人这一辈子得去一趟大昭寺或者冈仁波齐,可能我说得不算太对。杨林的父亲说得很对,人得要往高处看,诗歌就得往最高的方向写,沿途中,人间、天空、天堂、宇宙,这是杨林作为诗人都会遇到的不同精神与现实的介质。杨林则在此诗中,一:随爷爷去登高;二:随父亲去登高,视野与方向的不同,决定了父亲、爷爷这两位亲人两种不同的世界观,他也深受影响。
“我说山脚的寡妇上吊了/它说好/我说黄狗叼来了婴儿的骨头/它说好/我说学校发生强暴事件女生跳了楼/它说好/我说煤洞里瓦斯爆炸埋了很多人/它说好/我说许多事情被压了下去无人报道/它说好”(《鹦鹉录》)越来越多的诗人写作进入了一种无意义写作,空白的写作,无病呻吟,杨林却敢于直言,大胆讽刺,这是他的不足,也是他写作中呈现的锐气。没必要对他泼冷水:“思想不成熟”。他的眼光尊重了历史,尊重了民族,尊重了对万物的认知,这跟他的出身有关,也跟他经历的残酷生活有关。他是高等学府里的文科生,白白嫩嫩,英气逼人,完全可以靠脸,靠满腹才华去写那些花花草草。他没有心情去写那些,他上过工地,干过农活,自知改变不了出身,索性就认真生活。他的诗歌作品无一不是对人间的热爱与心痛,诗人是这个时代的良心,杨林又何尝不是?在人与人、这里与这里、那时与那时之间,杨林不需要没有必要的鲜花。


三、拾铁时代

“我怯生生的拉扯着一根铁丝/父亲则用钢钎试图撬动一个重石/我发现一根两米多长的铁轨/它曾经承受着几十吨的重量/而现在它将担负起一家人过年的重望”(《拾铁时代》)情不自禁想起了诗人袁杰的《黑铁时代》,这首诗与袁杰的不同,袁杰的广度偏大,而杨林的偏小,并不是不好,只是在各自不同生活场域的文字分工。他们的写作都具有个性,具备对人世的观察。笔者着重谈杨林的,杨林的“铁”富有生命力,倒不如说是他的父亲。杨林绝对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孝子,前日,朋友圈得知他父亲上工受伤了,杨林本人打球受伤了,这是不幸的事,但我得知他们都平安,心里松了,我知道他们彼此对对方都很重要。我极少主动愿意去评论一个诗人,杨林是少数几个之一。
“你枕着我的头骨/不必救活我/给我糟糠给我粗布/给我战争给我杀戮/也不要深埋我/清晨有雾/白日有雨/下到唐朝的黑夜/会有一个进京赶考的诗人/告诉我他生活的无奈/不像你这般逍遥/告诉我他壮志的难酬/不像你这般洒脱/他还会告诉我他的爱情/与你的哲学相比/温润了许多”(《庄子与骨》)从题目上看,我无以为杨林会写古典的诗歌,回归到古典的语言探索,但不是,他只是跟我们所有人讲了一个故事,这首诗很浅,明显带有一种文字的不成熟成分,但没关系,这是他写诗的起步。
“贵州人来到城市/野蛮/野性/野马不适/商户计量着酒的高度/背地的语言不通/横眉/误字/站立的方向似低杯一等”(《杀死那个贵州人》)这首诗一如他所说不需要理解,我未去理解这首诗以及这首诗背后的故事,这是他的秘密,我得要为他守住这个秘密。诗歌的语言,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秘密。杨林的苦和痛也会随着他的成长,他诗歌的不断改变会产生质的蜕变。


(结语)

     杨林应该是我经常关注的两三个同龄诗人之一,为他的诗歌评论一次是何等幸运,我真心期待着杨林写他的贵州,他脚下的祖国,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而我也会不断关注着杨林的诗歌创作,不断为他点赞,这种点赞基于我对他的认可与神交式欣赏。需要说的是,本文的写作无意于效任何批评家之颦,作为一篇评论,它只是一个源自于自我判断封闭的系统,带着我所必然拥有的那种向度。


作者简介:宗昊,1996年生,江苏盐城人。2006年开始写作,主要从事诗歌、评论等。出版诗集《地上的乐园》《龛鼓窟吉》《北洋葬礼》等10余种。另有评论随笔150余篇,中篇小说《淮雨》《黄与绿》9种,长篇散文《北洋札记》。曾获第四届淬剑诗歌奖、首届昭明文学奖、第六届野草文学奖、第五届艾青青年诗歌奖,编辑诗歌资料《黑白》等多种。

杨林简介:而己,本名杨林,90后黔人,在校大学生,爱诗,写诗。
作品 全部
相关资讯

赞赏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