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绝不能轻视当下,更不该回避现实,真正有力量的创作,一定是脚踏实地方才掷地有声的。去年适逢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在纪念这位伟大的思想家,重读其诸多经典篇章时,不难发现马克思实际上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在自己所处的国度和时代,异常清醒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资本和剥削带来的罪恶,以及劳苦大众的挣扎和心声,所以,他才能用自己超凡的胆略和令人震惊的想象力,为当时的世界虚构了一种全新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世人皆知的《共产党宣言》“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读来依旧具有石破天惊的味道。而我这里所强调的“虚构”,其实就是对现实主义的深刻理解与大胆创造,我认为一个作家只有站在一个时代的制高点上,对我们的历史有充分的认知,对当下生活有足够的洞悉,对百姓生活感同身受,并善于对未来的社会走向和世态人心做出自我的审视和判断,惟独这样写出的作品才更具现实意义,才更具干预现实生活的可能,所谓的现实主义文学也才更有生命力。
当“现实主义”经常被人们挂在嘴边的时候,我觉得作为作家首先要解决什么是文学的现实问题,何为文学的现实主义?即怎样的现实才可以进入作家的视野和作品,这个问题对于一个小说家来说意义重大。人们通常会认为现实就是眼下,就是琐碎的生活全部,就是吃喝拉撒和生老病死,但这可能只说对了一半。现实在文学中又并非只是眼下,它很大程度上来自更久远的历史和未来。在某种意义上,现实更是来自人们内心世界的风暴,来自一个个不愿意被所谓的现实轻易打败的灵魂。在我看来,现实主义文学是用来诠释生活记录历史的,现实主义文学更是用来褒奖良善惩处丑恶的。文学就是人学,灵魂依旧是文学的核心,一个人魂不守舍,便形同于行尸走肉,一部文学作品,设若没有厚度没有温度没有血液甚至没有灵魂,那么,它只能沦为写手的游戏和一堆文字垃圾。
改革开放40年来,文学实际上也在不断变革,曾一度乐此不疲的文学实验都已落下帷幕,审视来时路时不难发现,文学创作也需要一些必要的拨乱反正,某些观念似乎偏离了我们的文学传统,某些技术过于让人眼花缭乱,也许强调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本质上就是在为当代文学溯源和正声。那些至今依旧散发魅力并仍具有穿越未来能量的作品,如《芙蓉镇》《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等等,无不秉持着现实主义文学理念,把塑造人物视为首要,正如恩格斯所阐述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意义。我们的作家或许写出了具有现实意味的好故事,但距离真正的现实主义文学还有一定距离,这个距离就是,时间再过40年50年乃至更久远,到那时我们的文字依然葆有其生命力,我们写下的人物形象和生活细节,能够成为研究我们所处时代的证据,就像读者依旧能从《基督山伯爵》中感受到拿破仑遭遇的滑铁卢之败,从《悲惨世界》中感受到法国大革命的血雨腥风,从《红楼梦》中一睹200多年以前的社会风貌和风土人情。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