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文艺工作者引领风尚的价值追求与行动指南

作者:丁晓平   2019年03月18日 10:57  文艺报    4403    收藏

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文学家、艺术家不仅有这样的雄心,而且有这样的能力,一定能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国家、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优秀作品。

3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面向未来,他对进一步做好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了“四个坚持”的要求——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在这“四个坚持”中,他又第一次提出了“明德”这个文化范畴,回答的是“我是谁、为了谁”的问题。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的。

何谓明德?明德出自《大学》首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即光明之德。《左传》中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这“三不朽”中,立德居首位。也就是说,致力于人类精神世界完善的人,不仅需要用自己的思考滋养人们的心灵,也需要实践这样一种精神的修炼,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也正因此,文以载道、士以弘道,是中华民族古往今来无数文学家、艺术家的价值追求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工作者理应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作出表率;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艺术家和学问家;要坚守高尚职业道德,多下苦功、多练真功,做到勤业精业;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尊自重、自珍自爱,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这为新时代的文化文艺工作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对广大文艺工作者如何用明德引领风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用明德引领风尚,文艺工作者要有强大的创作心力


伟大的文艺展现伟大的灵魂,伟大的文艺来自伟大的灵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而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2014年10月,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就曾指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优秀的文艺作品还来自于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态度,来自于创作者内心的气力。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虽然创作不能没有艺术素养和技巧,但最终决定作品分量的是创作者的态度。具体来说,就是创作者以什么样的态度去把握创作对象、提炼创作主题,同时又以什么样的态度把作品展现给社会、呈现给人民”,而“一切艺术创作都是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互动,都是以艺术的形式反映生活的本质、提炼生活蕴含的真善美,从而给人以审美的享受、思想的启迪、心灵的震撼。只有用博大的胸怀去拥抱时代、深邃的目光去观察现实、真诚的感情去体验生活、艺术的灵感去捕捉人间之美,才能够创作出伟大的作品”。

古人云:“夫以茫昧之胸,而妄意鸿巨之裁,自非行乞左马之侧,募缘残溺,盗窃遗矢,安能写满卷帙乎?”如果文艺创作、文艺作品缺钙质、缺筋骨,成为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就不可能“美教化、厚人伦、移风俗”,就不可能引导人们向上向善向好。从事作用于灵魂的工作,作家、艺术家需要站得更高、看得更广。文艺创作不是“一个人的风花雪月”,凡是伟大的作品,必然是陶冶情操、浸润人心的。个人的艺术追求、学术理想,只有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结合在一起,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而文艺创作有理想、有担当、有家国天下的胸怀,也才能有一种刚健的气质,接地气、强底气、增生气。

新时代的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是文艺创作的富矿,也是文艺发展的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文艺不仅要有体量的增长,更要创造质量的标杆。创新贵在独辟蹊径、不拘一格,但一味标新立异、追求怪诞,不可能成为上品,而很可能流于下品。要克服浮躁这个顽疾,抵制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用专注的态度、敬业的精神、踏实的努力创作出更多高质量、高品位的作品。”他还一再指出,文艺工作者要像一滴水融入大海一样,既要深入生活又提炼生活,这是方法论上的顶层设计。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逻辑严密,环环相扣,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有机指针,指向的是文艺工作者的天职,提醒的是文艺工作者要不忘初心,要进行世界观与人生观的改造和创造,最终形成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基础上的价值自信,让中国价值观惠及全世界、全人类。

巴金老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有一个多么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作家留下来的杰作,它们支持我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使自己变得更善良,更纯洁,对别人更有用。”如今,这句话镌刻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大门前的一块重50吨的巨石上,值得我们后来人认真学习和思考。“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而美好的时代,文艺工作者更应该珍惜历史机遇,增强崇高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为历史抒写、为人民抒情、为梦想抒怀,不辜负时代和人民的期望,创作出经得起时代检验和人民评判的优秀作品。


用明德引领风尚,文艺工作者要有强劲的创作毅力


文化和文艺工作不仅仅是文艺,归根结底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也是一种文化观和价值观。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就是坚守艺术理想的过程,也是不断辛勤劳动、付出汗水、血水甚至生命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来不得半点虚假。那些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都是远离浮躁、不求功利得来的,都是呕心沥血铸就的。”毫无疑问,每一部伟大的作品都不是轻松获得的,都需要有创造者具备强劲的创作毅力。

新闻界有一句行话叫“脚板底下出新闻”,其意不言自明,就是说新闻记者既要有抢新闻的速度,又要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实践,要有敢于吃苦能够吃苦甘于吃苦的精神。文艺工作者同样如此,也应该要有一股风风火火的精神,要有一股不畏风风雨雨的气质,只有“沉得下去、站得起来”,顶天立地接地气,深入并贴近现实生活、深入并贴近人民群众、深入并贴近基层底层,迈开双腿,拿起笔杆,用“脚板”加“笔杆”的速度,才能快速高效地创作出反映社会正能量,呼唤社会良知的好作品。文艺工作者只有走进群众、深入生活,一心不乱、聚精会神,才能用生花妙笔展现生活的多彩和时代的伟大,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王国维的“三境界”说,阐述为学为文之理。对于艺术家、学问家,高尚的职业道德,同样体现在多下苦功、多练真功的勤业精业上,体现在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的执著担当上。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柳青为创作《创业史》扎根皇甫村14年,这是作品的打磨,更是人格的修炼。坚守“望尽天涯路”的追求,耐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冷清,保持“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努力,才能抵达“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领悟。

“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引用著名作家路遥的墓志铭,语重心长地叮嘱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艺术理想,就必须要有强劲的毅力,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著追求。因为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事业是一片肥沃的土地,土地不会欺骗勤劳之人,文艺事业也不会。有了强劲的创作毅力,再加上自己的才能和勇气,就能做到“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鼓舞人们在黑暗面前不气馁、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用理性之光、正义之光、善良之光照亮生活。对人民深恶痛绝的消极腐败现象和丑恶现象,应该坚持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真善美战胜假恶丑,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用明德引领风尚,文艺工作者要有强健的创作定力


歌德说:“如果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首先就要有雄伟的人格。”纵看古今,经典作品无一不展现出创作者崇高的灵魂,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这些年,我国文艺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文艺作品百花竞放,但也确实存在价值扭曲、浮躁粗俗、娱乐至上、唯市场化等问题。文艺作品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创作者“精神缺失”的问题。一些文艺工作者放弃了文艺的尊严和崇高,忘却了文艺的庄严与神圣,在市场的诱惑下,失去了艺术创作的定力。究其原因,除了浮躁之外,还是“功利”两个字在作怪。

明大德、立大德,才能成就伟大的作品和研究,也才能铸就伟大的艺术家和学问家。德艺双馨、德业双馨,说到底,德才是基础。正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养德和修艺是分不开的。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把为人、做事、从艺统一起来,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艺术训练,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努力追求真才学、好德行、高品位,做到德艺双馨。要自觉抵制不分是非、颠倒黑白的错误倾向,自觉摒弃低俗、庸俗、媚俗的低级趣味,自觉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腐朽思想。”人格魅力和作品魅力总是相统一的。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文艺工作者要德艺双馨。

古人云:“功名之士,决不能为泉石淡泊之音;轻浮之子,必不能为敦庞大雅之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遵循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牢记文化责任和社会担当,正确把握艺术个性和社会道德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严肃认真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要珍惜自己的社会形象,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不为一时之利而动摇、不为一时之誉而急躁,不当市场的奴隶,敢于向炫富竞奢的浮夸说‘不’,向低俗媚俗的炒作说‘不’,向见利忘义的陋行说‘不’。要以深厚的文化修养、高尚的人格魅力、文质兼美的作品赢得尊重,成为先进文化的践行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在当今文艺创作空间无比广阔、创作手段无比自由、创作题材无比丰富的大好局面下,文艺工作者更应该坚守艺术理想,保持强健的创作定力,更应该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自律精神,坚决杜绝“三俗”,要对生活素材进行辩证分析和判断,弘扬正能量,用文艺的力量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正人心,善风俗,引导人们提升思想认识、文化修养、审美水准、道德水平,激励人们永葆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和进取精神,从而创作出具有思想穿透力、审美洞察力、形式创造力的优秀作品。

“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以大写的人,为大写的文;以纯粹的人,做高尚的文。作者与作品、学者与学问相互激荡,方能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领社会与时代的风尚,汇聚起推动时代前行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大家深刻反映70年来党和人民的奋斗实践,深刻解读新中国70年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讲清楚历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更好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精神激励。

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我相信,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文学家、艺术家不仅有这样的雄心,而且有这样的能力,一定能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国家、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优秀作品。诚如巴金先生所言:“我们的新文学是表现我国人民心灵美的丰富矿藏,是塑造青年灵魂的工厂,是培养革命战士的学校。我们的新文学是散播火种的文学,我从它得到温暖,也把火传给别人。”我想,每一个文艺工作者都应该从巴金先生的教诲中,感受到文学的温暖,从而在大师深情的牵引下,也会变得目光远大。


责任编辑:牛莉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诗意天下 和而不同”,第九届上海国际诗歌节即将隆重开幕
  2. 每日好诗第451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3. 第448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4. 第一届“百年保定”诗歌文化节在雄安举行,雷平阳等7位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参加
  5. “诗颂长江·长江的港”主题诗会(镇江站)成功举办
  6. 每日好诗第451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8. 陆游邀请你来写诗!第三届桂冠诗歌奖启幕
  9. 吕进:关于《新诗的创作与鉴赏》的回忆碎片
  10. 遂宁国际诗歌周暨《诗刊》2018年度陈子昂诗歌奖颁奖活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
  1. 苗霞|诗性智慧:斗折蛇行在有限与无限间——李长瑜近期诗歌论
  2. “苏东坡在无锡有个家”同题诗创作大赛获奖名单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5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5. 炸药箱上写诗获赞“当代版《活着》”,陈年喜的“炸裂人生”
  6. 每日好诗第450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星星·诗歌原创》投稿攻略|2025年征订
  8. 第447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金奖八千〡首届“今世缘典藏杯”诗歌征集活动开启
  10. 我们时代的诗生活 | 诗刊·诗词世界双十一直播
  1.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2. 在秋的收获中聆听诗的声音丨《诗刊》2025年征订
  3.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4. 每日好诗第447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盛景
  6. 每日好诗第447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新时代新工业诗歌呈现出应有的精神和气象
  8. 每日好诗第446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第四届骆宾王国际儿童诗歌大赛颁奖
  10.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在伟大改革实践中激荡文学澎湃力量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6.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