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希望大家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作为诗人,我们深深感到一份光荣和责任。众所周知,诗歌从来是时代最敏感的探测器,今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100周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第一场风暴就是新诗革命,因为诗歌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基础的地位,又发挥着核心的重要的作用,因此文化思想的变革必定从诗歌开始,新诗发出了新的历史时期的第一声呐喊,新诗革命开启了新文学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先声。随后,在每一个历史转折的敏感时刻,诗人总是成为感知时代的先锋,诗歌总是成为时代的号角和第一声春雷:新中国成立之初,诗人胡风欢呼“时间开始了”;人心思变的前期,诗人食指就坚定地喊出“相信未来”。诗人也应该成为新时代的吹号者。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在每一个历史时期,无论是在思想解放运动的思潮激荡之中,还是在探索奋斗的艰难征程之中,乃至在日常生活的细微变化与审美变革之中,诗歌界都有所反映,有所描述,有所指向,有所创造。新时代也应该如此,并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新时代,诗人应该成为新观念新价值的先行探索者确立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的作用可谓一语中的。三国曹丕就称“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在西方,诗人雪莱也说法:诗人是世界的立法者。确实,在古代,诗人出身祭师,被认为可以为神代言,与神有联系,是终极价值的确立者。在中国古代,由于文史哲一家,诗歌中包含大量的哲学思想观念,这也是为什么古典诗歌至今影响深远的原因。林语堂、钱穆都认为诗歌在中国传统中有着宗教一样的作用,教导人们如何看待世界看待他人与生活,深层次地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新时代诗歌也应该发挥这样的作用,应该成为新时代的定海神针,传递真善美,为人民确立坚定的信仰和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的核心,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意识价值取向。新时期文学是从确立主体性开始的,多以个人为中心。在启蒙主义思潮影响下,自我发现、自我寻找、自我实现的价值观风靡一时,曾对人性的解放、人道的弘扬起到过积极作用,但过于强调自我,导致后来解构主义思潮的泛滥,否定传统、贬低英雄、反对崇高,直至解构一切宏大叙事,最终走向了历史虚无主义。新时代诗歌应该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里面本身就包含了个体性和民族性,是建立于个体和民族基础上又超越具体的个人和民族的。
新时代应该是一个建构主义的时代。诗歌的变革首先是价值观的变革。唐初陈子昂的诗歌革命,首先就是提倡“风雅兴寄”“汉魏风骨”,被认为“一扫六代之纤弱”,“以风雅革浮侈”。在唐代,陈子昂的诗歌成就不是最高的,但韩愈认为“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对之推崇备至。新时代也需要这样的“黄钟大吕”。如果一味强调解构,自我否定、自我贬低乃至自我丑化,越走越远,最终走向彻底的虚无主义和解构主义。新时代就应该从个人主体性逐步走向国家主体性、民族主体性,走向自我肯定、自我发现和自我创造,走向逐步建构的新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性。
不断抛弃文化自卑,走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一历史性的巨大转折,正是时代最具诗意之处,是诗人们最能发挥自由创造的无限空间。兼具思想能力和感受能力的优秀诗人,最终就会将人民的主体性、民族的主体性、国家的主体性和个人的主体性融为一体,加以不断肯定不断强化和不断超越,提炼出新时代的核心价值,建构出强大的具有普世性的主体性精神力量,打动人心,感染世界,改变风气,影响社会。
在新时代,诗歌还应该创造新的美学原则,建构新的美学方式。习近平总书记说: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打动人心,就是如何赢得人心,文学艺术皆以形象赢得人心。文艺的基本规律是形象思维,文艺以形象感人,只有典型形象才能深入人心永久流传。诗歌以文字塑造形象,营造意境,激发情感。我们这个时代恰恰是一个新意象新形象层出不穷的时代,但要使之永久,必须靠文艺来创造,文字可以比肩造化神功,甚至“巧夺天工”。在新时代,新的经验、新的感受与全新的视野,都和以往大不相同,以一种加速度的形式在迅速产生着。山河之美与自然之魅,日常生活之美与人文网络、社会和谐,都将给诗人带来新的灵感和冲击力,激起诗性的书写愿望;而复兴征程、模范英雄、高速高铁、智能机器、青山绿水、绿色发展、平等正义、民生保障、精准扶贫、安居乐业、一带一路、海洋世纪、共享经济、航天探索……都可以成为抒写对象,成为诗歌典型,都可以既有时代典范性,又具有艺术价值。
共识,其实就是强调公共性。诗歌绝对不是自我封闭的,要走出“小圈子”“小团体”,要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王夫之在《诗广传》中称:“君子之心,有与天地同情者,有与禽鱼鸟木同情者,有与女子小人同情者……悉得其情,而皆有以裁用之,大以体天地之化,微以备禽鱼草木之几。”特别强调了人与他人及万物的心灵感应,强调了人之共通感。以心传心,心同此理,所有的人是可以相互感通共鸣的,是可以互相理解互相安慰的;心通万物,天人感应,整个世界被认为是一个感应系统,感情共通系统;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样一种观点,可以说是最朴素的人民观,是人民性的基础。以这样的观点看来,个人性与人民性一点也不冲突。诗歌应该从“小众”走向“大众”,走向更广阔的生活与世界。事实上,全球化网络化加快促进了中西大融合,各种价值观念碰撞融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正在成为现实……这些都扩大了人们的视野,放大了人们的想象力,进而催生出新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价值,带来新的美学观念和美学形式,这将是一个新的美学开疆拓土的时代,可以既葆有中国特色本土根底,又具有全球开阔视野和胸怀,这是一个将创造出全新美学方式与生活意义的新时代。
伟大的诗歌和伟大的文学都来自伟大的社会实践。只有投身伟大的实践,才会激发诗人的激情与灵感,才会让诗人们深刻体验,并激发诗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代社会正在进行伟大的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砥砺奋进,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大家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表现好展示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此前,习近平总书记还说过:“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我理解,这里说的雄心既是一种文化自信,也是一种思想准备。
新时代已经到来,“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新诗既然名为“新”,创新就是新诗的天命,新时代诗歌应该担负起思想革新、诗歌变革的重任,诗人们应该充当思想解放、观念革命和艺术革命的先锋,开拓新的感受方式和美学追求,创造新的价值,站到时代的前列,吹响时代的号角。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