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思暮想滇皂荚,
辞去夕阳迎朝霞。
隔三差五复环顾,
神树指引通天路。
一树繁花一片天,
硕果累累梦成真。
前人栽树惠后人,
世间知晓几人曾?
附注:
在老家祥云,曾经有一种树在我的记忆中特别难忘,这种树就是滇皂荚树,又叫云南皂角树,印象中,滇皂荚树只在童年时代见过,后来一直在外读书、一直在外工作,偶尔回家,这种树竟然见不到了,成了心中一个遗憾,这种遗憾久存于心,挥之不去。
滇皂荚树型高大,分枝多,在夏天,大树犹如一把绿色的巨伞,为人们遮荫驱热,童年时代,在皂荚树下听白胡子老爷爷讲各种稀奇古怪的故事,好似发生在昨天一样,历历在目;在皂荚树旁做游戏留下的那些欢声笑语,至今犹响耳傍。在冬季,树叶落光后,其硬朗多姿的树干及细枝又给人无限的遐想,为冬季农村的荒凉增添了一份生机盎然的映衬。
在大理白族聚居的地方,人们都喜欢栽种滇皂荚,困难时期,孩子们当时能够吃到嘴里边的零食少之又少,爬到滇皂荚树上摘下一些皂果,用手剥开,小心翼翼取出白色的、晶莹剔透的皂角米,急不可待地往嘴里塞,然后慢慢咀嚼,那种香香的、甜甜的、糯糯的、柔柔的感觉,成为我们那一代人最美好的回忆。皂角米吃完后,果皮也舍不得扔掉,带回家里边,当时国家经济极度困难,大部分人家连洗衣粉都舍不得买,用什么来洗衣服呢?滇皂角果皮就成为一种最好的选择,洗衣服之前,将滇皂荚果皮用热水浸泡,然后取其汁液来搓洗衣服,衣服还洗得特别干净;更为可喜的是,滇皂荚果皮不仅可以洗衣服,更成为农村里男女老少们洗头洗发必不可少的常用品,当时人们的意识里压根儿就没有洗发水、洗发剂之类的概念,似乎滇皂荚果皮就是洗发剂、就是洗发水。
前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洗衣粉、洗发水之类的东西随处可见,价格低昂,易于购买,人们都追求快捷方便的生活,都用洗衣粉来洗衣服,用洗发水来洗头、洗发,用滇皂荚果皮洗衣服、洗头、洗发逐渐成为一种历史的回忆,孩子们吃的零食也日益增多,花样百出,孩子们也不再去剥吃皂角米。再后来,在建盖房屋的过程中,人们把原有的空地围成院子,或建盖新屋,滇皂荚树就成为一种绑手绑脚的障碍,因为滇皂荚树体实在是高大无比,一棵树就把一个院子占了,影响了整个院落的景观,人们不再喜欢这种带刺的东西;这种树在田边也是肆意生长,树冠极其庞大,常常遮挡其他农作物的生长,也不再受人们的欢迎,随后被挖的挖、移的移、砍的砍,滇皂荚树越来越少,在人们的视野里逐渐消失,到今天,这种树几乎就看不到了。
大理诗人潘正伟是一个特念旧的人,童年时代采食皂角米充饥的那种生活至今难忘,被皂角刺刺伤的感觉至今还隐隐作痛,特记之。
己亥年正月二十 于大理古城
辞去夕阳迎朝霞。
隔三差五复环顾,
神树指引通天路。
一树繁花一片天,
硕果累累梦成真。
前人栽树惠后人,
世间知晓几人曾?
附注:
在老家祥云,曾经有一种树在我的记忆中特别难忘,这种树就是滇皂荚树,又叫云南皂角树,印象中,滇皂荚树只在童年时代见过,后来一直在外读书、一直在外工作,偶尔回家,这种树竟然见不到了,成了心中一个遗憾,这种遗憾久存于心,挥之不去。
滇皂荚树型高大,分枝多,在夏天,大树犹如一把绿色的巨伞,为人们遮荫驱热,童年时代,在皂荚树下听白胡子老爷爷讲各种稀奇古怪的故事,好似发生在昨天一样,历历在目;在皂荚树旁做游戏留下的那些欢声笑语,至今犹响耳傍。在冬季,树叶落光后,其硬朗多姿的树干及细枝又给人无限的遐想,为冬季农村的荒凉增添了一份生机盎然的映衬。
在大理白族聚居的地方,人们都喜欢栽种滇皂荚,困难时期,孩子们当时能够吃到嘴里边的零食少之又少,爬到滇皂荚树上摘下一些皂果,用手剥开,小心翼翼取出白色的、晶莹剔透的皂角米,急不可待地往嘴里塞,然后慢慢咀嚼,那种香香的、甜甜的、糯糯的、柔柔的感觉,成为我们那一代人最美好的回忆。皂角米吃完后,果皮也舍不得扔掉,带回家里边,当时国家经济极度困难,大部分人家连洗衣粉都舍不得买,用什么来洗衣服呢?滇皂角果皮就成为一种最好的选择,洗衣服之前,将滇皂荚果皮用热水浸泡,然后取其汁液来搓洗衣服,衣服还洗得特别干净;更为可喜的是,滇皂荚果皮不仅可以洗衣服,更成为农村里男女老少们洗头洗发必不可少的常用品,当时人们的意识里压根儿就没有洗发水、洗发剂之类的概念,似乎滇皂荚果皮就是洗发剂、就是洗发水。
前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洗衣粉、洗发水之类的东西随处可见,价格低昂,易于购买,人们都追求快捷方便的生活,都用洗衣粉来洗衣服,用洗发水来洗头、洗发,用滇皂荚果皮洗衣服、洗头、洗发逐渐成为一种历史的回忆,孩子们吃的零食也日益增多,花样百出,孩子们也不再去剥吃皂角米。再后来,在建盖房屋的过程中,人们把原有的空地围成院子,或建盖新屋,滇皂荚树就成为一种绑手绑脚的障碍,因为滇皂荚树体实在是高大无比,一棵树就把一个院子占了,影响了整个院落的景观,人们不再喜欢这种带刺的东西;这种树在田边也是肆意生长,树冠极其庞大,常常遮挡其他农作物的生长,也不再受人们的欢迎,随后被挖的挖、移的移、砍的砍,滇皂荚树越来越少,在人们的视野里逐渐消失,到今天,这种树几乎就看不到了。
大理诗人潘正伟是一个特念旧的人,童年时代采食皂角米充饥的那种生活至今难忘,被皂角刺刺伤的感觉至今还隐隐作痛,特记之。
己亥年正月二十 于大理古城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