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的家风传承
作者:陈泽亮 2019年01月30日 10:25
785 收藏
诗歌中的家风传承
——《母亲很抠》赏读
陈泽亮(安徽)
家风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
从社会学视角,家风就是一个家庭所承续的处事之道。
从伦理学视角,家风就是一个家庭所形成的做人之和。
从文化学视角,家风就是一个家庭所表现的立世之理。
家风传承,就是把社会学视角的处事之道、伦理学视角的做人之和、文化学视角的立世之理传给家族后人。
家风传承的目的是什么呢?
在我看来,就是让家中后人做到“四个一”:
其一、做一个有人性的人。
其二、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其三、做一个有境界的人。
其四、做一个有修养的人。
诗人胡有琪所创作的《母亲很抠》就是一个很有教育意义的诗化家风传承教育案例。
诗中的母亲是怎样对诗人进行家风传承教育的呢?
规纳起来,就是三句话:
第一句话是从物质文化视角,对诗人进行家风传承教育。
“一辈子 她不是一般的抠/她把自己的满头青丝都抠成了一头白发/连脚印 也越抠越小/每天晚上 还要嘀嘀咕咕衣服上要补多少疤/有没有补疤的布”是母亲从物质文化视角,对诗人进行家风传承教育:做一个有境界的人一:从我做起,做到生活简朴,精神丰足。
“从我记事起 母亲就是一件蓝布衣裳/到她走时 她还是一件蓝布衣裳/后来才知道/她嫁给父亲时 穿的嫁衣也是一件蓝衫子”是母亲从物质文化视角,对诗人进行家风传承教育:做一个有境界的人二:引领全家,做到生活简朴,精神丰足。。
第二句话是从制度文化视角,对诗人进行家风传承教育。
“她唯一不抠的 就是她的笑/见人就送 好像她每天都拣到了钱/那么苦的日子 苦得滴水/她竟过得眉开眼笑 从不说生活的聊斋”是母亲从制度文化视角,对诗人进行家风传承教育:做一个有修养的人。
第三句话是从精神文化视角,对诗人进行家风传承教育。
“她还反复叮嘱众多的儿女/出门要挺直腰杆 补巴衣服也要穿出骨气/她的崽姓胡 但不是糊锅巴”是母亲从精神文化视角,对诗人进行家风传承教育:做一个有人性的人。
附文:
母亲很抠
文/胡有琪
一辈子 她不是一般的抠
她把自己的满头青丝都抠成了一头白发
连脚印 也越抠越小
每天晚上 还要嘀嘀咕咕
衣服上要补多少疤
有没有补疤的布
从我记事起 母亲就是一件蓝布衣裳
到她走时 她还是一件蓝布衣裳
后来才知道
她嫁给父亲时 穿的嫁衣也是一件蓝衫子
她唯一不抠的 就是她的笑
见人就送 好像她每天都拣到了钱
那么苦的日子 苦得滴水
她竟过得眉开眼笑 从不说生活的聊斋
她还反复叮嘱众多的儿女
出门要挺直腰杆 补巴衣服也要穿出骨气
她的崽姓胡 但不是糊锅巴
很抠的母亲
一生就教我们一件事
过日子 要抠
作者简介:胡有琪(奇),男,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达州市诗词协会副主席。出版有个人诗集《野百合花》、《雪在燃烧》、《青山牧马》、《托钵在西藏行走》、《胡有琪诗选》。主编有《开江作家散文诗歌作品选》。作品刊发《四川文学》、《山东文学》、《星星》、《绿风》、《诗潮》、《诗歌月刊》、《诗选刊》、《散文诗》、《散文诗世界》、《中国诗人》、《上海诗人》、《中国现代诗人》、《天津诗人》、《四川诗人》、《诗人》、台湾《海星诗刊》、菲律宾《世界日报》等官刊民刊。
陈泽亮,中共党员,安徽淮南人,安徽师范大学本科学历。淮南五中高级教师,中国先秦史研究会与国语双语研究会理事,安徽省家庭教育研究会会员,安徽省省级家庭教育名师,《大西北诗人》杂志签约作家,中诗网特邀编辑,中国诗歌报吉林编辑部诗评部主任,《西北凤凰诗社》社长,现代诗歌文媒美国总社社长,曾在《中国诗歌网》《中国华文教育》《同步悦读》《大西北诗人》《四川人文》《山东诗歌》《长江诗歌》《泰山青未了诗社》《诗歌联盟》等网站、杂志、报纸、平台表诗歌近三百首。 2017年,本人撰写的《把家庭教育过程伦理化》《把家庭教育力度课,程化》《建立高效家长学校课堂的两大途径》《四个举措抓实家庭教育工作》等五篇文章分别被人民网、中国青年网、中国新浪网、财经腾讯网和凤凰网所转载。 诗观: 诗是奔向远方孤独的激情, 诗人用激情把一杯水酿成了一杯酒!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