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第一期目录

作者: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19年01月21日 17:31  中国诗歌网    275    收藏


微信图片_20190121171414


              目录



微信图片_20190121172055

微信图片_20190121172101

内容提要


1


论习近平关于文艺的系列论述及其历史意义

张  炯

内容提要:本文从中外文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渊源和当今时代发展的角度论述了习近平关于文艺的论述产生的思想和理论背景,阐明它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丰富和发展,并分五个方面详细阐释习近平关于文艺的论述的深刻内涵及其在辩证唯物史观的科学基础上如何更深入更全面地揭示了文艺的本质规律和社会主义文艺的态势与对策,从而成为指引我国文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走向高峰的光辉指南,其历史影响和意义十分深远,不仅产生普遍的指导作用,还促进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中国化、现代化、大众化。

2

习近平文艺讲话的历史性理论贡献

马建辉

内容提要:习近平总书记的两篇文艺讲话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代表性文献。这两篇讲话直面我国当代文艺思潮,深刻剖析并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文艺发展面临的典型性问题——回答了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如何以文艺来构建独立的民族精神大厦的问题,回答了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问题,回答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如何发挥文艺作用的问题,为新时代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作出了历史性理论贡献。

3

文学观念与话语的解放

——略论改革开放40年的文学理论与批评

陈晓明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40年,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与批评始终站在思想解放的前列,不断地拓展“新时期”现实主义理论的边界。从对“文革”的批判性反思开始,举起“大写的人”的旗号,张扬启蒙与人性的解放,为“新时期”文学反映历史、反映现实、表现人的尊严和精神价值提供理论支撑,并给予富有时代感的阐发。随着与西方现代思潮的碰撞,在“现代主义”的激烈讨论中,开始建构新的理论批评话语体系。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不同的阶段,当代理论批评都有对时代的热点问题的回应,都有自身的理论建构。1990年代,新的理论批评话语逐步建立,新一代的理论批评家崭露头角并形成气势。在21世纪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丰硕的成果,也促进了当代理论向着多元化和多样化的格局展开新的历史建构。

4

中国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蒋寅先生的对话

 蒋  寅  孟繁华

中国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与意义,一直是当代文学批评家和研究者普遍关心和焦虑的问题之一。特别是在西方构建的文学理论之塔倒塌之后,文学批评和研究的理论支撑和依据从哪里获得,也是近些年来当代文学的迷惑所在。这时,很多朋友希望回过头来,从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中寻找本土资源,通过对本土资源的整理和提炼,进行“现代转换”,然后应用于当代文学批评和研究。这一想法的提出有多年,但从效果看并不显著。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情况?从本土寻找新的资源的可能性是否存在?这是困惑我们多年的问题。我们当然希望能够实现理论突围,在吸纳世界优秀的文学理论的同时,更关注本土的文学理论传统。通过文学各学科的努力,寻找出一条符合中国文学经验的批评话语,在解决我们文学理论困扰的同时,也能够同西方文学批评构成真正的对话关系。蒋寅先生和我在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共事多年,也是好朋友。他在古代文学、特别是古代诗学研究方面成就卓著。他对学问的态度和治学的严谨,多为学界赞佩。我们也曾多有交流,我受益良多。现在,我提出几个当代文学批评和研究共同遇到的几个问题,与蒋寅先生作一个对谈。

5

《讲话》传统、人民伦理与现实主义

——论路遥的文学观

 杨  辉

内容提要:在历史总体性意义上全景式地书写现实,且于大历史变革的整全视域中深度观照普通劳动者的精神困境和现实遭际,为路遥文学的基本特征。路遥对文学传统、理想读者、1980年代的总体文学状况及现实主义的可能的系统思考,无疑表明其文学观念扎根于《讲话》所开启的思想视域之中,与人民伦理及其价值关切密切相关。而以路遥为个案对“人民文艺”与“人的文学”、1942年以降之社会主义文学传统和五四新文学传统以及与之相应之文学评价标准等问题论域的再思,涉及当下写作中若干迫切问题,有着值得深入论析的重要现实意义。

6

重读《哦,香雪》

王志华

内容提要:对铁凝小说《哦,香雪》的认知,一直以来基本上停留在由孙犁先生所奠定的坚实基础之上,即这是一篇以风格见长的独特作品。然而,这个共识却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对小说其他方面的认知,尤其是阻碍了对该小说与当时其他作为主流而存在的文学作品间共性的考察。小说中存在的现代化的追求、潜隐的性别政治现象、知识启蒙等内容都强有力地证明,事实上该小说更是一篇与时代、社会文化相呼应的主流作品。这种发现不仅丰富了对该小说的认知,同时,也再次向我们彰显出这样的事实:即便是再独特的作品,它与时代、与文化、与文学主潮都会有某种或深或浅的联系,否则不仅不会被接受,而且注定在与传统、时代的完全割裂中被时代所忽略或放弃。

7

关于新诗诗体问题的思考

叶  橹

内容提要:本文主张用“现代诗”概念取代“新诗”概念,认为“诗体建设”是一个“伪话题”,现代诗的诗体应该经常处于流变状态之中,“诗体流变”不在于为它寻找一种类似于古诗词格律的外在形式,而应该是诗性范畴内的语言功能的控制和发挥。现代诗是没有固定形式可循的,它的形式是在每一首诗的写作意图和写作过程中得以实现的。诗体是不断流变的,而诗性则是永恒的。

8

经验的幻象

——王学芯诗集《空镜子》读析

傅元峰

内容提要:王学芯的诗适合作为以下诸种诗学分析的标本:在新诗中,伴随判断的所有“知识”会因抒情者的睿智而成其美吗?当诗人描述“是”的世界的时候,判断怎样主观化从而呈现为“非”?这个问题朝向新诗修辞的进一步延伸,则可能继续带来如下问题:由“像”构成的比拟系统是否是一种虚假创造?如果新诗向象征主义学习空间诗学,那么围绕经验和幻象的空间道德该如何重构?王学芯诗歌的“似是而非”“反比喻”和对经验的“瞬间”汲取部分回答了如上问题。

9

布兰臣:一个内心充满焦虑感的诗人

席云舒

内容提要:布兰臣是一位个人风格非常鲜明的当代诗人,他诗中的那些奇崛的意象、时空的交织与切换、镜头的闪现与穿插、“非调性”的节奏变换,使他的诗表现出强烈的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色彩。本文通过对他的几首最新的代表性作品的分析,探讨他的现代诗艺的表现形式,以及这种表现形式背后的现代都市文明对传统农耕文明的侵蚀给他带来的焦虑感。在诗艺的探索上,布兰臣的诗比李金发、戴望舒、卞之琳等人所代表的20世纪象征主义诗歌走得更远,不仅为我们的诗歌阅读带来了一种新的体验,也为现代诗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10

好散文的境界

——以2018 年《人民文学》为中心

王兆胜

内容提要:散文的概念、文体特征、优劣成败一直备受争议。本文以2018 年《人民文学》发表的散文为研究对象,探讨好散文的境界问题。好的散文当有天地之宽的博大与仁慈,不断探求世界与人生的密码,进行心灵、灵魂上的对语。在这方面,2018年《人民文学》上的散文值得一观。

11

《白毛女》与新歌剧:从延安时期到新中国

王金胜

内容提要:新歌剧是中国共产党建构阶级主体认同的重要艺术介质,也是其建立民族国家文化领导权的重要美学形式,体现着革命现代性的历史性力量和追求。从延安时代到新中国,新歌剧的创制隐含着创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文艺实践中普及与提高的历史辩证法;其壮大、变异和衰微亦是特定历史情境下,中国历史和革命文化逻辑发展的必然。作为工农兵戏剧的典范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的代表作之一,《白毛女》以革命性、民族性和艺术性的高度融合,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主体性的形塑具有革命性意义。新歌剧的历史和美学意义不容低估,但局限与缺失亦不容回避。

12

理解莫言:仁者与智者

张福贵

内容提要:莫言的小说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其文学书写植根于生命体验,来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深切感受,满含对民族文化的思考与批判,与此同时,他小说中以“人”为中心的善恶书写又是超越民族、超越历史的。要理解莫言,便要理解其怪异奇谲叙述背后的大悲悯与大善。本文从莫言小说中的文学形象、善恶书写、历史意识等方面切入,作横的对比与纵的分析,试图读懂其写作意蕴中的残酷、冷漠与其潜藏的温热与悲悯,并由此进一步反思当下文学批评的价值标准与文学传播中存在的二元对立思维。

13

镜像·乡土·传统

——“二贾”新时期小说比较论

李继凯 张  瑶

内容提要:贾大山和贾平凹曾于改革开放初期共同荣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并因自己的文学实绩在新时期文学的开端备受瞩目,被时人并称为“文坛二贾”。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关注并评点过“二贾”及“二贾研究”。我们从“二贾”亲近乡土、接续传统的追求以及受到的不同待遇中,似乎也可窥见新时期文学所映照出的某些独特镜像。诚然,“二贾”在创作上也确实存在着不少异同之处。他们都立足于乡土却用简约灵动或厚重古拙的不同笔致向读者描绘了清新明丽或神秘诡异的民间图景。同时,他们二人又都基于当代人文立场而热衷于向中国古代文学传统借鉴话语资源,并分别沿着“人”与“志怪”的方向用文章传达着古意与今情。

14

文化沉疴、国民性新批判与社会主义新文化建构

——评张平长篇小说《重新生活》

张丽军  范伊宁

内容提要:继《国家干部》发表14年之后,张平新作《重新生活》是在延续作家近距离观察社会现实、坚持为人民写作的传统之后的新突破。作家将眼光放置在腐败官员家属身上,通过对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医疗、住房等问题中的贪腐现象的揭露,拓展了小说的叙事空间。同时, 小说揭露了问题背后深层的思想文化原因,批判了日常生活中人们对“特权意识”的默认与追求,在接续梁启超、鲁迅等人的国民性批判之后开启了一个“国民性新批判”,即批判国民官本位思想与特权意识,重新思考与建构社会主义新文化。

15

在现实的河流中流淌

——评李凤群长篇小说《大野》

周景雷

内容提要:长篇小说《大野》表达了对40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认识和思考,回答了在40年来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家、国发展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回答了在不同的层面之间,一位有责任感的作家如何来理顺和判断正在飞速发展变化的世界,如何在现实的流动中寻找到个人的位置,并通过这种寻找来确认某种合理性和正当性。其整个创作不仅在审美技术层面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也为现实主义创作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思考,是近期现实主义创作的重大收获。

16

方丽娜小说的审美特征

颜向红

内容提要:欧华作家方丽娜的作品在美学上属于优美的范畴,借助大幅度多层次时空跳跃的叙述方式,以中篇小说的篇幅写出了长篇小说的命运感。她站在东西方文化的交叉点上,出走与返乡构成其作品的两个维度:乡土性和海外性。其作品张弛有度,跌宕起伏的节奏、忧伤中蕴含着温情的气氛、写实与象征浑然天成的意象、立体复杂的人物性格、由描写文化冲突到对人性和深层潜意识的探寻等等,这一切造就其作品独有的美学特征。

17

时间与河流的秘密

——评徐则臣长篇小说《北上》

徐  刚

内容提要:在长篇小说《北上》中,徐则臣重写了“到世界去”的小说主题,并以叙事的方式精心演绎作为历史遗存的运河文化。小说延续了《耶路撒冷》对叙事形式的探索,以“藕断丝连”的“整体感”呈现不同时空的“运河与人”,从而有效沟通了古与今、中与外。小说通过讲述时间与河流的秘密,呈现“运河上的中国”,进而也呈现“一条河流与一个民族的秘史”。

18

虚构的历史与历史的虚构

——评徐则臣长篇小说《北上》

江  飞

内容提要:《北上》是一部“创世纪”的“好的历史小说”。作者徐则臣化身“历史文学家”,凭借历史学家的考证与文学家的想象虚构了一种历史,也创造了一种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历史”比曾经存在过的历史更真实,也更富有文学性和哲学意味,经得起历史的和美学的评价。这“历史”是“虚构的历史”,既是个人的生命史,也是五大家族(谢、邵、周、孙、马)的命运史,既是百年的京杭运河史,更是百年的中国近现代史;这“虚构”是“历史的虚构”,徐则臣通过知行合一,重返历史现场,重建历史情境,重塑历史人物,使整部小说呈现出鲜明的实证精神、细节真实、情感真实和精神真实。

19

新的范式与新的发现

——评徐则臣长篇小说《北上》

赵  依

内容提要:本文结合近年来徐则臣长篇小说创作特质,以细致的文本分析为切入点,从文体范式、叙事体式和文本接受等角度阐释《北上》为当下长篇小说创作提供的诸多可借鉴之新质。运河题材的书写对中华民族有着精神文明史的探源意义,徐则臣透视传统、现代和后现代等多种文明相互冲突、缠绕、交融的复杂背景,通过“运河历史”和新“运河经验”整合中国社会现代转型时期的阵痛和挑战,质地充盈的文本艺术形态形成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生态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兼容并蓄,同时对中国当代小说创作题材的陌生领域进行了有效补白和拓宽。这些经由《北上》彰显的文学新质,也显露出中国长篇小说在未来发展的新动向。

20

创作之旅与沿途的风景

——评韩少功长篇小说《修改过程》

张立群

内容提要:长篇小说《修改过程》是韩少功奉献给读者的又一力作。它集思想性、探索性于一身,触及了当代小说创作过程中需要面对的诸多命题。《修改过程》虚实相间、结构繁复,既延续了韩少功以往的美学风格,又由于题材的特殊性而融入了韩少功的情感与记忆。《修改过程》是一部敞开式的作品,相对于以往的创作,它的出现再度丰富了当代小说创作的可能。

21

词的黑暗

——评刘亮程长篇小说《捎话》

韩松刚

内容提要:刘亮程的《捎话》,以寓言的方式揭示了人类“沟通”的暗区和变奏,以“声音”的方式言说那不可言说的精神暗区和世界黑夜,并在“声音”中寻找“沟通”的可能。他的小说腔调,是语言的变形和重塑。他致力于在人与物、人与灵之间建立一种新的联系,以此来展现真实、梦幻和生机勃勃之间的关系。他所创造的“万物有灵”世界,是对于变异的世界的对抗和修补。在这个变异的世界里,语言是失效的,沟通是艰难的;在这个变异的世界里,你感受到的是无尽的幽暗、精神的盲区,但也只有进入黑暗,才能让自己在成为黑暗的一部分时获得一种挣脱的力量。

22

论叶弥《风流图卷》中的个体人格书写

刘永春

内容提要:叶弥的长篇小说《风流图卷》聚焦于1958和1968两个年份,在极端政治化的时代背景中塑造了许多独特的人物形象,通过各具特点的个体人格实践与悲剧命运、对命运的坚定反抗、身体与欲望的繁复形态等叙事路径揭示了时代的荒诞与残酷,形成了对人性的全新书写和对历史的全新解构。小说兼具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美学意味,小说在人物塑造、叙事结构、思想深度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功,是叶弥小说创作的又一个重要收获。

23

从《考工记》看王安忆的文学贡献

李  莉

内容提要:王安忆是当代文坛勤奋与智慧兼备的作家,其创作高产优质。40 余年的文学道路铸就了她沉郁、简约的风格。《考工记》是王安忆艺术创新的又一力作,突破了既成的小说模式,塑造了当代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颓废单身汉形象;吟唱了一曲城乡民间文化交融的挽歌。作家以小说的形态拓展了民间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路径,希冀通过祖宅及其主人的命运唤起人们对城乡民间传统文化的关注与关怀。


欢迎投稿

主管单位 中国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作家出版集团

编辑出版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编辑部

地  址  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1507 室

邮  编  100125

电话/传真 010-65925260

电子信箱 zgddwxyj@163.com


欢迎订阅

国内发行 北京市报刊发行局

邮发代号 80-831

国外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

国外代号 C9425

订  阅 全国各地邮局

国内刊号 CN10-1598/I2

国际刊号 ISSN2096-630X


来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ID:zgddwxyj),推介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优秀研究文章,推动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和当代文学创作的繁荣。


小图片

本栏目邮箱只接收“期刊目录”来稿,“诗词作品”请点本网页顶部注册发表!


责任编辑:祝滢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直播预告 | “《诗刊》编辑面对面”对谈
  2. 《我们劳作在大地上:叶小平的诗》 | 新书上架
  3. 每日好诗第448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每日好诗第449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4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6. 每日好诗第448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新时代新工业诗歌中的工业美学
  8. 第445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10. 陆游邀请你来写诗!第三届桂冠诗歌奖启幕
  1. 新时代新工业诗歌呈现出应有的精神和气象
  2. 古都秋菊芳菲时 诗人兴会更无前
  3. 青春诚不悔,诗意耀中原——“青春回眸·青春诗会四十届庆典”系列活动侧记
  4. 每日好诗第448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48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6. 我与“青春诗会”的故事征集启事
  7. 陆游邀请你来写诗!第三届桂冠诗歌奖启幕
  8.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锚定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 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9. 《诗刊》社青年理论学习小组赴河南开封开展调研实践活动
  10.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1.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2. 在秋的收获中聆听诗的声音丨《诗刊》2025年征订
  3.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4. 每日好诗第447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盛景
  6. 每日好诗第447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新时代新工业诗歌呈现出应有的精神和气象
  8. 每日好诗第446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第四届骆宾王国际儿童诗歌大赛颁奖
  10.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在伟大改革实践中激荡文学澎湃力量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6.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