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中的美感创造
作者:陈泽亮 2019年01月15日 11:54
663 收藏
现代诗歌中的美感创造
——《当秋风吹入了我的眼眸》赏读
陈泽亮(安徽)
一首内涵丰厚的优秀现代诗供诗学研究者探索的方向是多维度的。
其中,美感创造就是一个常被研究而又常被出新的一隅。
何谓美感呢?
美感就是我们在发现事物、欣赏事物、研究事物时,事物带给我们的感官惬意。
德国文艺理论家、美学家,接受美学的主要创始人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1921—1997)认为,读诗应该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美感的感知性阅读。
二是反思的说明性阅读。
三是历史性的阅读。
现代诗歌中的美感又可分为语言的美感、意境的美感、思想的美感。
斯洛伐克籍华人、知名诗人李迅所创作的《当秋风吹入了我的眼眸》就是一首意境之美的好诗。
在这首诗中,诗人围绕“哀”这个意,创造出了四个层次的境,即四个层面的美感:
其一是哀愁的美。
“当秋风吹入了我的眼眸,/心中泛起了淡淡的哀愁。/那是我最爱恋的季节,/
那是我心中斑斓的秋。/我沉浸入那渐冷的秋意中,/不等霜花泛起我已经白了头。”是诗人创造的哀愁的美。
这种哀愁是由以下四个反差所造成:
首先是时间上的反差。
在那个秋,“那是我最爱恋的季节”;在这个秋,“心中泛起了淡淡的哀愁。”
其次是情感上的反差。
在那个秋,“那是我心中斑斓的秋”;在这个秋,我心中斑斓在哪里呢?
再次是心理上的反差。
在那个秋,我阳光明媚;在这个秋,“我沉浸入那渐冷的秋意中”。
最后是生理上的反差。
在那个秋,我青春年少;在这个秋,“不等霜花泛起我已经白了头”。
其二是哀思的美。
“当秋雨浸润了我的华发,/心中也有了些衰老的念头,/不管多么无奈与不舍,/
不得不告别那曾经的娇羞。/雏凤终有腾飞日,/再想看到她已经在枝头。”是诗人创造的哀思的美。
这种哀思的美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不管多么无奈与不舍,/
不得不告别那曾经的娇羞。”是哀思中的不舍之情。
“雏凤终有腾飞日”是哀思中的净化之心。
“再想看到她已经在枝头。”是哀思中的无耐之念。
其三是哀伤的美。
“清凉的秋日烫一壶酒,/
不妨再约起三五老友,/没有对未来的展望,/只有对过往的神游。/笑看满山红叶夺目,/回顾曾经几多风流。”是诗人创造的哀伤的美。
这种哀伤的美,让人不能清醒。所以,诗人用“清凉的秋日烫一壶酒,/不妨再约起三五老友”这种方式来麻醉自己。
这种哀伤的美,让人不能振作。所以,诗人用“没有对未来的展望,/只有对过往的神游。”这种态度来怜悯自己。
这种哀伤的美,让人不能正视。所以,诗人用“笑看满山红叶夺目,/回顾曾经几多风流”这种心理来反讽自己。
其四是哀叹的美。
“当秋风吹入了我的眼眸,/吹散了过往也吹散了哀愁。/抖落满身的秋叶,/放开岸边的小舟。/不用为前途担忧,/青山依旧,白云悠悠。”是诗人创造的哀叹的美。
“当秋风吹入了我的眼眸,/吹散了过往也吹散了哀愁。”是诗人发出的在哀叹中要走出阴影的生活颤音。
“抖落满身的秋叶,/放开岸边的小舟。”是诗人做出的在哀叹中要成长自己的生存姿态。
“不用为前途担忧,/青山依旧,白云悠悠。”是诗人给出的在哀叹中要感悟人生的生命体验。
附文:
当秋风吹入了我的眼眸
文/李迅(斯洛伐克)
当秋风吹入了我的眼眸,
心中泛起了淡淡的哀愁。
那是我最爱恋的季节,
那是我心中斑斓的秋。
我沉浸入那渐冷的秋意中,
不等霜花泛起我已经白了头。
当秋雨浸润了我的华发,
心中也有了些衰老的念头,
不管多么无奈与不舍,
不得不告别那曾经的娇羞。
雏凤终有腾飞日,
再想看到她已经在枝头。
清凉的秋日烫一壶酒,
不妨再约起三五老友,
没有对未来的展望,
只有对过往的神游。
笑看满山红叶夺目,
回顾曾经几多风流。
当秋风吹入了我的眼眸,
吹散了过往也吹散了哀愁。
抖落满身的秋叶,
放开岸边的小舟。
不用为前途担忧,
青山依旧,白云悠悠。
作者简介:李迅,斯洛伐克籍华人,知名诗人。
陈泽亮,中共党员,安徽淮南人,安徽师范大学本科学历。淮南五中高级教师,中国先秦史研究会与国语双语研究会理事,安徽省家庭教育研究会会员,安徽省省级家庭教育名师,《大西北诗人》杂志签约作家,中诗网特邀编辑,中国诗歌报吉林编辑部诗评部主任,《西北凤凰诗社》社长,现代诗歌文媒美国总社社长,曾在《中国诗歌网》《中国华文教育》《同步悦读》《大西北诗人》《四川人文》《山东诗歌》《长江诗歌》《泰山青未了诗社》《诗歌联盟》等网站、杂志、报纸、平台等发表诗歌近三百首。 2017年,本人撰写的《把家庭教育过程伦理化》《把家庭教育力度课程化》《建立高效家长学校课堂的两大途径》《四个举措抓实家庭教育工作》等五篇文章分别被人民网、中国青年网、中国新浪网、财经腾讯网和凤凰网所转载。 诗观: 诗是奔向远方孤独的激情, 诗人用激情把一杯水酿成了一杯酒!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