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有三美
作者:二手志摩 2019年01月14日 14:33
2975 收藏
著名诗人、学者闻一多先生在诗的美学理论上进行了大胆探索,提出了诗的三美理论:音乐的美,建筑的美,图画的美。这三美,成为中国新诗著名流派新月派的新诗主张,也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
闻一多先生的这个理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对中国新白话文运动过度追求浅显明白通俗易懂极端倾向的一个修正。任何一个国家,特别是转型期国家,都面临渊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与社会新思潮新理论新主张的内在文化冲突,日本亦不例外,而中国更是一个传统文化极其深厚影响极其深远的文化大国。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以来,对中国传统文言文虽言简意赅,却又晦涩难懂容易出现意思表达含混不清一句话的意思有多重解读可能歧义丛生的批判不绝于耳,有部分激进者甚至主张彻底抛弃中文汉字中国人改用字母类语言。主张中文的写作与口语白话文化,将浅显明白通俗易懂不产生歧义视为语言的第一追求成为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中国社会主流思想,而胡适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新文化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新思想的普及与社会进步,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中国的白话新诗过度口语化,结构形式过于松散,表达过于随意化。这世上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都有一个度。说句大实话,胡适所作的白话文新诗,少数几首达到了传世的标准,多数诗歌称为诗都有点勉强。而在日本,当代日文过于繁琐过于追求浅显明白简单易懂失去语言独特的美感也是大家公认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产生的这个矛盾与语言的金字塔结构有关。首先一门语言,口语与书面语的差别是永远存在不可能消除的。在语言的金字塔结构中,底端是大量的日常语言情景对话与文字说明意思解释,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浅显明白通俗易懂中规中矩不生歧义,反对过于高深晦涩故弄玄虚意思含混,工业化社会里产品的文字说明功能解释更是要求意思明确中规中矩不带有强烈的个人情绪与感情。中国传统的文言文是与这些要求有抵触需要改进的,这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白话文产生的基础。从这个底端再往上走,金字塔的中端就是剧本小说之类的文学作品,浅显明白通俗易懂仍是其主要追求之一,但此类作品已经有文笔优美意境深远方面的追求了,过于繁琐过于口语化或是过于喋喋不休碎碎念,就会影响其美感引起读者反感了,不是每个人都有成为作家所需的天赋的。再往上走其上端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谓的文章---散文、记叙文、议论文、杂文之类,对于文笔的要求越来越高,其文字要极具美感、精炼,往往暗含韵律呼应与节奏感,文字的排列组合带有作者独特的美感给读者以愉悦的通体舒服的享受,也有空灵悠远意境之美的追求。这时的语言就已经基本是一种高度组织化接近诗化的语言了。字里行间渗有作者的感情, 这样的文字是有灵魂极易打动人心的。而这个金字塔的顶端是语言王冠上的明珠----诗歌或诗词。而此时的语言恰如闻一多先生所言,已经有非常明确的三美的追求了---音乐的美,建筑的美,图画的美。高度精炼极具美感,精妙优美,极强的韵律感节奏感琅琅上口有诵读之美,富有澄澈的意象之美与空灵悠远的意境之美,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能在瞬间打动人心。
而闻一多先生的这个三美理论中,我认为最值得商榷最有争议的就是第二美---建筑的美。闻一多先生是强调格律的,“建筑的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作为新诗格律化的倡导者,诗人也竭力身体力行。纵观死水全诗,共五节,每节四句,每句九字,隔行压韵格律异常整齐。但我认为,诗歌建筑的美过于表面化了。理解为节的匀称与句的均齐,如同建筑一样雄壮整齐甚至完全将新诗格律化是错误的。汉字作为一种象形文字,确实是有一种独特的象形美的。好的中文汉字通过诗人巧妙的排列组合,就能产生或巍峨高耸或欢快灵动或繁花似锦花团锦簇的独特美感,不诵读不去体会其中的韵律之美,光是看着,就能愉悦你的身心让你产生一种通体舒服的感觉。我对闻一多先生的三美理论的个人体会是音乐的美,象形的美,与图画的美。具备这三美后,基本你的诗就是可以传世的佳作了。过度的口语化松散化随意化,这样的作品只能称为口水诗打油诗,基本是没有传世可能的。当然象狗肉将军张宗昌“听说项羽力拔山,吓得刘邦就要窜。不是俺家小张良,奶奶早已回沛县。”“好个蓬莱阁,他妈真不错。神仙能到的,俺也坐一坐。靠床摆下酒,对海唱高歌。来来猜几拳,老子怕喝多。”“远看泰山黑糊糊,上头细来下头粗。如把泰山倒过来,下头细来上头粗。”此类的诗,也不是不能传世,只不过人们读来哈哈一笑,感觉也有几分童真童趣。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