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有诗人,想到王晓波。
王晓波诗集《雨殇:王晓波诗歌选集》,能够同时得到洛夫、非马、叶延滨、吴思敬、商震、刘荒田、霍俊明和杨庆祥等海内外“老、中、青”诗歌名家的共同阅读推荐,绝非偶然,《雨殇》的“绽放”会是怎样的美丽?
晓波诗歌选集《雨殇》出版了,我对晓波说:读一个人的诗集,我首先做一件事:从头到尾先浏览一遍,把对我印象最深的作品先记下来。然后,我要确立再读一遍的理由。比如,这些诗歌能为我正在思考的问题有什么样的联系。接着我会再读一遍,把对我有启迪的诗篇记下来,如果有电子文本的话,我会复制粘贴,另制一本诗选。接下来我就可以细品了,这个阅读过程好处有二:一是能确保一个人的阅读自尊;二是能解决我正在思考的问题。这样的阅读容易有收获。读王晓波的诗,我就是这样做的。
《雨殇》的电子版发给我时,我正在思考朱光潜在1942年3月写的《诗论》抗战版序中的一段话,“当前,有两大问题须特别研究,一是固有的传统究竟有几分可以沿袭,一是外来的影响究竟有几分可以接受,这都是诗学者所应虚心探讨的。”这个问题好像没有过时,我同时在做“现代小品诗”的写作研究(我在学校里是做教学实验的),想努力拿出一点自己的回答。印象中王晓波的诗颇具南方人阴柔的一面,他的语言始终是清新“常绿”的,似乎很少受西方现代诗技巧的“污染”;即使写城市生活的,那些语言也是质朴无华,没有任何一点晦涩;那首重点推出的现代长诗《雨殇》,语言也是透明的,一点不复杂。由于地域的原因,读他的诗我会联想到岭南园林的方池、高碉和自然融合的青灰砖墙。在晦涩文字不可避免(一些情况下还是必要的)的今天,一个人如何守住自己心性中明亮的部分,即使在雾霾的天气里,也能保持诗歌气息的清新,这是值得学习的。
有了这两点,我就特别期许王晓波这本自选诗集能对我提供什么。先看一首《江南》。这首诗值得一品。理由是:一,它很容易使我们联想到传统,谁都会联想起“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美好。二,它能引起我们进一步讨论,新诗如何能达到古诗那样的精粹的地步,我们还有多少距离。这首诗语言很清新,抓住了江南“多荷”“多莲”“多蜻蜓”“多蝴蝶”“多燕子”的特征,巧妙地归到“风筝”,全诗以“伊”为线索,写出了一曲“江南恋”。不错,我很喜欢这首诗,没有个“伊”字贯串,恐怕是失散了的珠子。但目前总体上还有些纷乱,就像一根琴弦发出的音符与琴弦长度存在比例关系一样,一首小诗意象的多少也应该有合适的比例。我和晓波是朋友,我这样去品评晓波的诗,确是有点苛刻,甚至不仁道,但我是用最高标准来要求晓波的。在新诗中能够写出与白居易《忆江南》媲美的诗,还没见到过。不过今人总要有点追慕先人心情,才好。我愿晓波能走在这条道上。
以此要求,我们再看一首《我叫你梅或者荷》,这首诗就没有意象纷乱的感觉,但这首诗很使我想起郭沫若《瓶》里的一些诗。(有时我们要超过前辈诗人真的很难。)我想起我的老师说过,好诗有两种:一种是天籁,一种是顺乎自然又独出心裁加工的作品。有时候我想,要是好不了,干脆写得“坏”一点也是一个办法,至少有自己的特点,只要经验是真切的。像“我叫你梅或者荷”这样的经验别人也是有的。要写别人没有的。《一条咳嗽的鱼》就可能是别人没有的。在这首诗里,大部分诗句平朴,但 “一条咳嗽的鱼”“出门佩戴口罩”这样的句子起了非常“坏”的作用,这就是独出心裁的表现。在别人都写得很好的时候,你就要写得坏一些。作者写鱼,其实不是写鱼,作者是写人,那真是一条可怜的美人鱼,作者把它安置在《我叫你梅或者荷》的后面,读者要是把它读成一首爱情诗,那真是一首“坏”到极点的爱情诗了。当然,你也可以把它读成一首写雾霾的环保诗,那就少了一点意趣。继承传统是一个双重概念,它可以悬在空中。也可以真正落地实践、讨论,求进步。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就王晓波的具体诗作展开讨论的原因。也是我借着本文提出现代小品诗歌创作这一设想的原因。空喊继承,如何继承,看不见,摸不着,有什么用?我的意见必须具体诗歌具体分析,讲继承,创作者就应该从一首一首诗开始。
为什么在这里要提出一个现代小品诗的概念?这是一个艺术概念,它强调的是作品的艺术性,一首诗如何这才能进入艺术?中国古诗为什么那么讲究形式规范,就是为了确保艺术性。新诗不同,它首先确保自由,一首诗一个形式,形式的意味全靠自己来保证。我现在提出小品的概念,一是要“小”,二要经得起“品”,“小”者取“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小”的含义,要小而全,不同于现在到处流行的“微诗”(有些微诗只是像针刺麻醉的针刺一样,只是一刺而已)。
在我读过的新诗中,小品诗有三类,一类是物事型具有雕塑感的,一类是事物中不寻常关系发现型的,还有一类是空灵飞动精灵型的,形制都须小。具有雕塑感的诗,必具鲜明立体的形象,闭上眼挥之不去的,如臧克家的《老马》,徐志摩的《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还有张烨的《求乞的女孩,阳光跪在你面前》,非马的《醉汉》。这类诗颇多,很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在《雨殇》这本诗集里也有这样的诗,如前所举的《一条咳嗽的鱼》就是,一看题目就不会忘。还有一首诗《夜读鲁迅》。作者用情感在雕塑,这首诗如果在篇幅上处理成十四行,注意诗体的外型,以及内在文脉的起承转合,就非常好了。
第二类小品诗是发现型的,就是朱光潜说的“突然见到事物中不寻常的关系,而加以惊赞”,诗人洛夫的《金龙禅寺》即是。王晓波的短诗《菩萨》也是一例:最早在微信圈里读到这首诗时,我就感觉到这首诗的特别处,母亲、念珠、菩萨,这三者之间突然被发现的关系,作者由此而惊赞,不同于其他诗篇的单纯的想象,这是建立于写实基础上的个别性的经验,没有过多的联想和抒情,在写母亲和菩萨这类题材的诗歌中,这一首是发现型的。
当然,诗就是诗,不必要有所指。这就是小品中的第三类:空灵。灵视,灵动,灵视,小品诗可以做到。如《南方》:
一群鱼啄着月光施施然游过
大海数次沉下去,又跃了
起来。一些话语被潮水卷起
一海面的悲伤和喜悦
这一首诗也许是未被人过多关注的一个诗歌小品。和《江南》一诗比较,这首《南方》的意象十分单纯,而且四句诗的起承转合,很完整。写南方可以写树,写蝴蝶,写燕子……这首诗写鱼,写海,写“一些话语被潮水卷起(转得出奇)一海面的悲伤和喜悦”(合得出乎人意料),意味深永。这四行诗让人想起中国古诗中的绝句。中国的传统诗有二大特点:一是短小精巧,二是融入大自然。新诗中的绝句,空灵类的小品,现代山水诗人孔孚当首屈一指。他的山水灵音不该为人忘记。前辈在前,如何继承超越,是个问题。再看王晓波的一首《东篱》:
将南山归来满口袋的蝉鸣
挂在东篱。游离万物之外
朝阳晚霞满窗,风雨一生短
有谁的幸福值得采摘
这首诗写得别有意趣,我有个朋友读了连声叫绝:“亏他写得出!”只是它使我太多地想到陶渊明了,怎么我们一直在总是成为先人的影子下面呢。再看一首《荡漾》:也算得是一首写生小品,荡漾的是爱意,比起《东篱》来,有所异想,奇思不够,“将南山归来满口袋的蝉鸣/挂在东篱。”这是十足的奇思,少有人想得出。这里我故意将王晓波自己的诗与自己的诗作比较:我想,这就是品读。若要和孔孚的《蛾眉的风》比:“吹三千灵窍/善写狂草//摸一下佛头/就跑”,区别在哪里呢?有的诗是具有灵视和灵动的品格,有一首《天空里拥挤的游鱼》可以和前面列举的《一条咳嗽的鱼》比较阅读,这两首都跳出了山水,却是灵视灵动的,要是放置在孔孚诗的后面,可以说是一个发展,只是篇幅都长了一点,用简、用无不够。
朱光潜说过:“我以为中国文学只有诗可以同西方抗衡,它的范围固然狭窄,它的精炼深永却往往非西方诗所可及。”他说的是旧体诗;怎样把新诗也写得像古诗那样“精炼深永”呢?且借王晓波的诗做例子,新诗要是也能做到“精炼深永”,那也一定是非西方诗所可及了,晓波和我们该做如何的努力呢!
《雨殇》是一本个人的诗歌选集,它不是专为我提出小品诗做出证明的。遍览王晓波近年写的诗,我看到了他的努力,他不是一个天马行空的才气型诗人,却是一个扎扎实实下功夫写诗的人,他的诗犹如南拳,架子小,阴柔中有巧劲,大多适合报刊所用,利于普及,我看几乎每一首都注明了发表年月,这份坚持,这份用心,不加上一点诗外经营,一般人难以做到的,王晓波是个精灵。
我从小品诗角度推介晓波的诗,是因为我觉得凭他的那份忍耐,他是可以在现代小品诗上做足功夫的。小品诗,是一个文体概念,我之所以特别强调这一点,因为我看到王晓波近年来不断在诗体上做突破,除了我列举的小品诗之外,另外他还尝试了“小说诗”这个文体,这个文体是值得尝试的。在文体理论上我们也需要深入研究,我们知道有过诗体小说,长篇叙事诗,“小说诗”的概念是否和“散文诗”的概念,理解起来是否差不多呢?它的落脚点是“诗”,而不是小说,它具有小说的元素,它又为什么需要借助小说的元素呢?“诗体小说”,它的落脚点是“小说”,它借助诗的形式。文体的创造是最高的创造,所以我才在这儿饶舌。还有不得不谈的《雨殇》这一首现代长诗,诚如人们所说的“是一首忧患之诗、叩心之诗和担当之诗,写来洋洋洒洒,直抒胸臆而又不乏沉思,继承了《诗经》以降‘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黍离传统和问道精神。”(王夫刚);她可能是王晓波十年创作过程中的一块里程碑,别人已评价得很高了,我就不多加赞了。我还注意到,整整有一辑是以城市为背景写乡愁的城市诗。在生态环境变化下的诗意表现以及诗体的变化,证明他不断地在探索。这是十分可喜的。当我们思考整一本《雨殇》诗集中现代性的时候,自然会想到朱光潜之另一问:“外来的影响究竟有几分可以接受”。当年朱光潜指出中国诗歌的路有三条:一条是西方诗的路;一条是中国旧诗的路。还有一条,是流行民间诗歌的路。朱光潜说,其中第一条路的可能性最大。它可以教会我们一种新鲜的感触人情物态的方法,可以指示我们变化多端的技巧,可以教会我们尽量发挥语言的潜能。城市生活很可能使得各种理想中美轮美奂的诗体胀破,因为生活是“坏”的,诗不可能不“坏”。这样说来,我说的小品诗,就是一条窄路了。对照一下,王晓波走在哪一条路上,走得怎么样?这是一个悬念:“煞有其事,不放不弃/用竹篮打水。人生/如那盛水的缸,何时饱满/或者是一列渐行渐远的火车(《悬念》)”不是吗?也许我们只能做出王晓波《艺术品》一诗里所感叹的:“时光如染 如雕刻,……我们都是岁月的艺术品”。
(本文原载《诗探索》2018年第4辑,作者为上海诗人、诗评家)
《雨殇:王晓波诗歌选集》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7年8月第1版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