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创作中的情景描写
作者:陈泽亮 2019年01月09日 09:48
479 收藏
诗歌创作中的情景描写
——《又遇秋天》赏读
陈泽亮(安徽)
在诗歌创作中,关于情景描写,诗人大都存在着两个通病:
一是没有历史厚度。
二是缺乏现实宽度。
如何在诗歌创作中把情景描写得有历史厚度、现实宽度呢?
美籍华人知名诗人海伦所创作的《又遇秋天》一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示范。
《又遇秋天》在情景描写上有两大特点:
一是场景叠加增历史厚度。
《又遇秋天》的情景可分为两个层面:
其一是场内秋天。
场内秋天的情景是:秋风、芦苇、飞雁、云霞、红叶
风铃。
其二是场外秋天。
场外秋天的情景是:女孩、芦笛、秋天。
诗人通过场外秋天与场内秋天的场景叠加,拉长了秋天的长度,延伸了秋天的深度。
在情景描写中,我们怎么对情景进行叠加呢?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通过“记忆、想像、传说”等方法完成叠加。
此诗运用的是“记忆”嵌入方法。
二是主体叠加增现实宽度。
情景描写如何在保持历史厚度上,增加现实宽度呢?
诗人运用的方法就是:景中有人。
比如,“记忆中一个女孩/吹着自制的芦笛/向秋天/倾诉衷肠”。
在这个秋景中,加入这个女孩可谓一举三得:
一是让秋景旺了人气。
二是让秋景接了地气。
三是让秋景有了生气。
附文:
又遇秋天
文/ 海伦(美国)
打开风的日历
翻过夏日的匆忙
一簇芦苇迎着
南飞的雁行
风推云霞
红叶翩翩起舞
铜色的风铃
低吟浅唱
记忆中
一个女孩
吹着自制的芦笛
向秋天
倾诉衷肠
作者简介:海伦,美籍华人,知名诗人。
陈泽亮,中共党员,安徽淮南人,安徽师范大学本科学历。淮南五中高级教师,中国先秦史研究会与国语双语研究会理事,安徽省家庭教育研究会会员,安徽省省级家庭教育名师,《大西北诗人》杂志签约作家,中诗网特邀编辑,中国诗歌报吉林编辑部诗评部主任,《西北凤凰诗社》社长,现代诗歌文媒美国总社社长,曾在《中国诗歌网》《中国华文教育》《同步悦读》《大西北诗人》《四川人文》《山东诗歌》《长江诗歌》《泰山青未了诗社》《诗歌联盟》等网站、杂志、报纸、平台等发表诗歌近三百首。 2017年,本人撰写的《把家庭教育过程伦理化》《把家庭教育力度课程化》《建立高效家长学校课堂的两大途径》《四个举措抓实家庭教育工作》等五篇文章分别被人民网、中国青年网、中国新浪网、财经腾讯网和凤凰网所转载。 诗观: 诗是奔向远方孤独的激情, 诗人用激情把一杯水酿成了一杯酒!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