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妙到极致的唐诗七绝,反复诵读之后,有心之人就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个中高手,早已发现了其中的规律或套路:一实一虚,一放一收,形成强烈对比。说得再精妙一点,前两句繁花似锦,后两句人去楼空。前两句极尽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乱花渐欲迷人眼之能事,后两句悄然收束,勾勒出人去楼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空灵悠远之意境。你看看唐代大诗人李白、崔护、韦应物的这三首诗,便能明白一件事,对于这个规律与套路唐诗高手们早已深谙此道了然于心。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清朝诗人与诗评人误人子弟就在这里,说不到点子上去。清人毛稚黄论李白诗,巴拉巴拉说了一大堆,句句看似很有道理精妙绝伦,句句都没说到本质:“七言绝,起忌矜势。太白多直抒旨畅,两言后只用溢思作波棹,唱叹有余响。”意思是说,七绝的起头两句,切忌拗曲,要象李白那样,写得明白畅朗,给后两句留下充分余地。这样三四句就会自然掀起波澜,抒写出悠远的情致。
一千多年后的清朝诗人与诗评家居然看不出这一点,眼力之差令人汗颜。毛的这番评论,唯一可取的,就是看出了太白绝句中前两句蓄势后两句腾空这个简单的写作技巧,如同跳远的助跑与起跳一样要平滑过度一气呵成。前面两句蓄势时一定要平滑顺畅切忌过于晦涩拗曲,也不能将话说太尽调子起太高,最好平铺直叙。这首诗真正的精妙之处和其中隐藏的最显而易见的技巧则完全没有看到。
这样的诗评居然被奉为经典:说得太对了,李白的七绝诗头两句就是起得平易自然,一点也看不出什么匠心。你看这两句多么平淡,带着一点叙事性,似乎就是作一些必要的交待。无非是讲故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季节是在烟花三月。我估计太白听到这样的诗评,得气得掀开棺材板子跳出来教训这些不懂诗却大放厥词的后人了:这样的诗,是平铺直叙毫无匠心?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读到这两句,当烟花三月与扬州相遇,你是否感觉到了阳春三月杨柳轻飏飞花乱舞渐欲迷人眼的万种风情与扬州歌姬轻舞飞扬莺莺燕燕的曼妙身姿?故人西辞黄鹤楼,故人与黄鹤楼的搭配,是不是有盎然古意感受到了楚文化厚重拙朴的内涵?轻轻的两句,既交待了相送的前因后果,又极尽飞扬激荡之能事,将阳春三月的繁花似锦杨柳春风与故人相送依依不舍的厚重朴实写得淋漓尽致。这哪里仅仅是蓄势,这直接就已经是翩翩起舞意气飞扬了。前两句的文字强度与意境之美妙,丝毫不亚于后面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只不过前两句是写实,在空灵悠远的意境上似乎没有后两句那么回味无穷。若论诗意,前两句犹在后两句之上。
先实后虚先繁花似锦后人去楼空形成强烈对比的写作技巧,在太白的诗中比比皆是: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当然先虚后实,先千载空悠悠后晴川历历汉阳树的反写手法也在唐诗绝句写作中屡见不鲜,唐朝诗人,已经将这个规律与套路发挥到了淋漓尽致天衣无缝的地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已经到了虚虚实实,实实虚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难辨的地步。但要论这种写作技巧用得最好的,还得数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清人仅能看出所谓前两句蓄势要平淡自然平铺直叙完全说不到点子上,这样的眼光,又哪里能写出真正的好诗?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