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
毛 泽 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脚下千秋史马上一首诗
朱 向 前
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由于及时而真切地描绘了红军长征这一伟大事件,其诗史地位是无可替代的。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极其典型地体现了诗人的豪迈大气,把“远征难”和“只等闲”这一组悖论平实而又神奇地组合在一起,给全诗定下了鲜明轻松的基调,然后渐次展开阐释“等闲”的涵义。
颔联“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显示了诗人纳天入怀、视宇如芥的气度与胸襟。不管多少崇山峻岭,都被其“等闲”藐之。以小喻大,化巨为渺,成为本诗的重要修辞。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虽浪高水急,却给诗人以“ 暖”的感觉,化凶险为温暖也是等闲视之吧。红军“飞夺泸定桥”是中国革命史乃至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但诗人只用一“寒”字以蔽之:是手触铁索之寒? 还是令观者心寒? 抑或让敌军胆寒? 甚至是让后人吁寒气、冒冷汗?兼而有之吧。这两联首先都是将庞然大物宏观藐之“(腾细浪”、“走泥丸”),意象出奇;然后再将万水千山的代表性地名( 五岭、乌蒙) 与向死而生的绝险之战( 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 自然串连,成就妙联佳对。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面对可能成为压垮红军最后一根稻草的雪山大翻越,诗人胸中喷薄而出的只是苦尽甘来的豪迈与乐观。
脚下千秋史,马上一首诗。《七律·长征》是长征精神的高度概括和艺术表达,是长征文化的标志与象征,更是纪录长征的伟大史诗。
忆秦娥·娄山关
毛 泽 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雄浑大气之作
陈 晋
在军事上,毛泽东说他在红军长征途中指挥的“四渡赤水”,是“平生得意之笔”;凑巧的是,正是在二渡赤水、袭取遵义娄山关后,他写下了自称“颇为得意”的词作《忆秦娥·娄山关》。
战斗是在特别紧张压抑的心理情绪中开始的。没有光昌流丽的色彩,若明若暗的晨月仿佛已被浓霜给封冻起来,在罕见的凝重气氛中,给人一种引而不发的情绪积累。灰蒙蒙的长空中偶尔传来一声雁叫,似乎带来一种殊死搏斗前的威慑和震撼。
没有嘹亮宏大的声音,只有“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马不是在狂奔,而是走着又急又细的步子;军号也不敢吹得太响,只能压得像哽咽的喉咙发出的哑声,仿佛是某种巨大的即将炸裂的东西被使劲地捂住了: 依然是殊死搏斗前的压抑和沉闷。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战斗结束了,长风掠去烽烟,夕阳立马高山。晚霞抹红了无尽的天空、绵延的群山,也斜照在诗人身上,灰色军装透出罕见的桔黄。《忆秦娥·娄山关》下阕的描绘,视野放得开阔起来,但依然是在雄浑中透出急闷和悲壮。没有战斗胜利后的喜悦,全词甚至没有一字写胜利本身。
伫立娄山关的毛泽东,体会的是“ 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沉重,这是只有悲壮苦战后的统帅才有的特殊感觉,更是这首雄浑大气之作充满金属质感的内在旋律。
(来源:《诗刊》2017年7月上半月刊“读诗”栏目、2017年8月上半月刊“读诗”栏目)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