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散文诗是一种介乎散文与诗之间的文体,一方面有着散文的形式,另一方面又有着诗的韵律。因此,有人称它为诗化的散文,有人称它为散文式的诗歌,还有人干脆就说它是一种新的文体。
其实,就散文诗的文学表现形态与传递的文学意境来看,它还是属于诗歌的范畴,是诗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的存在。
南昌晚报的熊亮先生,是散文诗这种文本模式的一位写作者和探索者。之前的他,写过约定俗成的现代诗,过后因为热爱散文诗这一文学表现形式,便转向了这种文本的写作与专攻,而且是一进行这样的写作之后就有点不能收手,大有奋勇前往而不回头的猛烈架势。因为他在这方面的勤奋拼搏,因为他于此种文体写作中的执着探索,目前,他在散文诗领域的创作,已有了业内人士共同认可的骄人成就。
就我这几年对熊亮先生的一些接触,知道他是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诗作家协会会员,《江西散文诗》主编,资深媒体人,江西省新四军研究会会员,南昌航空大学文法学院客座教授。此外,他还是南昌市的美协会员,还时常弄弄书法、古琴、古筝和一些收藏。2017年7月,他被中国古琴文化研究会聘为中国古琴文体传播使者。可以说,他除了倾注散文诗的写作外,兴趣十分地广泛,有时候会在兴致起时而手舞足蹈,给人一种古人的那种风雅飘洒的雅士之感。
熊亮自入散文诗的写作行道后,越写越多,越写越喜爱,越写范围越广。每当他进行这方面的写作时,就会把自己给忘了,就会把岁月给忘了,大有“不知今夕是何年”的忘我情怀,而且是一写就写出了好多的散文诗篇章。他的作品,散见于《星星》、《散文诗世界》、《天津诗人》、《名作欣赏》、《休斯敦诗苑》、《江西日报》等报刊,一些散文诗选本如《中国先锋作家诗人》以及诸多国内的大型文学网站、微信平台等都有他大量的散文诗篇章出现。先后结集出版了《破茧》、《清明》、《梅》、《秦俑》、《马头琴.短歌行》等多个散文诗集子,另外还出版了诗歌集《东望》,散文诗集《等谁一壁画书》等。其中《梅》是2016年江西省“文学创作重点扶持项目”书,该书出版后入围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秦俑》在2017年被江西省文联推荐申报“中国文艺原创精品出版工程项目”,2018年初作者因此书而受邀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签售该书,使之成为江西省第一个于该院签名售书的作家;2017年5月,他在南昌市成立了“亮书堂文传中心”,注册了“亮书堂”商标。
除了进行个人的一系列创作之外,能亮为了给众多散文诗作者一个展示作品的平台,他还创办了《江西散文诗》杂志,吸引了全国诸多散文诗作者走进这个阵地。此外,他还经常外出参加一些笔会、采风活动,还在南昌市开展一些散文诗的讲座活动,并把课程弄到了大学的讲堂上。
熊亮在散文诗领域的勤奋写作及其不遗余力地对散文诗的广泛传播,让亮书堂、江西散文诗杂志一起,在江西省及周边省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诸如安徽、湖北、湖南、陕西、内蒙古、贵州等省区都有广泛的文友联系与互动。在这里,对于他于这一领域的活动与写作,我可用两个成语来形容:热火朝天,风生水起。
熊亮在散文诗领域的这些作为,使他和他有着各方面联系的一批喜爱散文诗写作的文友们一起,在江西省文苑这块阵地上,形成了一道光芒亮丽的风景线。
二
熊亮的几个散文诗集子,我大多陆陆续续地看过,有些是从集子中看到的,有些是从刊物上看到的,也有些是从网站与微信平台上看到的。他写的散文诗,多以内容宏大为基点,给人的感觉,似乎要用散文诗这种有限的形式,于写作中不把天地万象之景吞纳笔下,不足以展现自己的胸襟意蕴。
因此,熊亮在构架长篇散文诗的写作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写作风格与套路。这种风格与套路,是他长期坚持写作散文诗摸索与总结出来的,与其他诸多写散文诗的作者有着很大的不同点,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质。
就我个人的一点不成熟看法,熊亮的诸多长篇散文诗写作,综合起来可概括为:激情饱满的诗意人生、思路开阔的宏大叙事、想象丰富的瑰丽景象、古今穿梭的历史沉思。这些特质,充满在作家的每部长篇作品中,就是一些短篇有时也会有着这样的特点,从而在他的诸多散文诗篇章中,形成了一种浓浓的、气象万千的峥嵘景象。
熊亮是一位诗人。诗人的特质之一是激情,激情是诗人的必备要素,也是能够写出好诗的必须之料。在熊亮的身上,有着诗人的气韵,有着诗人的特质,也有着丰富的、瑰丽的想象头脑。所以他在构架每部每篇诗作的时候,首先调动的是激情,产生的是想象。也因之,他的散文诗,多会自然而然地让你体会到,他在诗中呈现出来的,是诗人的激情迸发一面,是丰富想象的一面,而且都是饱又饱的激情与想象。
熊亮是一位记者。记者的最大特质就是社会的担当,因为他的职责就是要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国家,服务于当下。记者没有这样的一些社会担当职责,何能成为记者的特殊身份?因此,当记者的熊亮,在写作中也有了历史的深思感,就有了古今的穿越感,就有了时代的、昂扬向上的一面。
当然,熊亮在每部作品中,因为要表达的思意不同,在呈现上述特质的时候是有所侧重的,有的偏向于诗意,有的侧重于叙事,有的注重于想象,有的舒展于历史,有的展示于瑰丽,等等等等。
但有一点则是相同的,那就是结构宏大这一点是一致的。我几乎发现,他在构架每部长篇散文诗的时候,多是站在历史的高度,站在时代的高度,站在多维空间的高度,进行着自己的精思妙想,进行着自己的无边寻探。他写作的散文诗,不仅仅是在进行文字的堆砌,不仅仅是在抒写个人的一己之感。他要唱出的是历史的沉重感,他要抒发的是时代的使命感,他要展现的是一个多彩的缤纷世界。
一句话,熊亮是站在时代的大视野上,进行的一种民族性质的抒情,是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中进行的一种探寻,从而让人们去思考时代的大事,去开拓民族的美好未来。可以这样说,在作家的每一部作品中,都有着这样的意蕴在其间,相信我们的读者,在细细品味他的散文诗作品时,多会有着别异的俏丽惊喜。
熊亮的散文诗集子太多,内容太宏范,仅用一个小篇章来谈这样的内容是不现实的。下面,只说下熊亮今年完成的长篇散文诗新作《黄河》。
三
与上面提到的多部集子相比,《黄河》算不得长篇巨著,也不能成之为一部书,只能算是他众多长篇中的一个“小弟弟”。然而,就是这篇“小弟弟”似的篇章,给人的感觉却有着构架博大、诗意蓬勃、历史思索、多维世界、激情澎湃、赞美时代等特征。
通观《黄河》一诗,处处充满着诗意的特征,展现的是激情的突出流露,体现的是哲理性的历史思考,自然也是对黄河母亲的一种深情礼赞。作品里的“黄河”,不仅仅是字里行间的字句叠加,也不仅仅是对黄河历史的一种简单描述。
作家笔下的“黄河”,是一个多维的空间书写,有着往来纵横的旋转多样性:虔诚性,赤情性,意象性,亘古性,原始性,绵延性、历史性,变迁性,哲理性,思想性,精神性,导向性,峥嵘性,闲云性,澎湃性,激越性,发展性,未来性......
《黄河》一诗,已经不是我们寻常想象的那个“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特有的高亢激越情思,也不那个“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那种飞霞长空一跃万里的八荒牵带。它给我们带来的,是意韵绵延的广博,是远古未开的溯源,是纵横八万里、高天显雷动的不尽思索。
《黄河》是一曲声音悲壮、涤荡心胸的雄浑之歌。
《黄河》是一幅巨龙绕万壑、千帆趣竞风的峥嵘之图。
我们可以看看这首诗中展现的宏大结构与阔远的场面:
圣水焚香,顶礼膜拜,笔墨溯流,面壁而思。
青藏高原,黄沙大漠,巴颜喀拉,洪荒巨制。
盘石女娲,神龙高昂,山川沟壑,南海北国。
蓝天雄鹰,深山丛翳,风马旗舞,史书秋色。
激流险滩,惊世骇俗,汹涌肆虐,桀骜不驯。
泛滥成灾,花园溃堤,万般符咒,颠沛流离。
排山倒海,战鼓铠甲,金旗梦游,光芒遮蔽。
牧游三星,绵延峡谷,壶口飞瀑,感天动地。
高峡平湖,碧水朝阳,百舸竞帆,青山白云。
九曲回肠,激情拥抱,辽阔无疆,城市跨桥。
乾坤旋转,大地清澈,壮情千丈,海疆空濛。
......
不难想象,在这样一篇不是很长的篇幅内,要展现如此众多的内容与场面,需要的是文笔的灵巧,着笔的精思,语句的凝练,构思的精到。一句话,这样的写作,体现的是作家的心胸、思维与文学才情。
我们看看这样的句子,大致就了解了该诗的叙事风格:
黄河,在太阳醒来的时候,你也将醒来。
五谷。雄鹰。
水草。渡口。
静默的白云,湛蓝的苍天。
史书,在秋色里老去。
黄河,在晨曦里启程。
这样的句式,很明显,是诗的韵律,是诗的节减。它所展现的内容,若以散文的的阅读来看待,常常会让阅读者有些“莫名其妙”。因此,这样的句子,只能用诗的意境看读,只能用想象的文学意象来品。
有了这样的思路,你再来细细地读,你再来细细的品,那会是另一番风味在心头、在口中:黄河也有沉睡的时候,而这种沉睡还会是经常的。但黄河的沉睡不是一直地沉睡,它会在适当(太阳醒来)的时候醒来。
这是文内没有明言的内容,是潜在的内涵。这样的引申,是一种意象,也是一种象征,是留给读者的想象品味的空间。
有了这样的想象,就有了后面的铺垫,就有了作者实际展现出来的景象:当黄河“醒来”的时候,我们会看到什么呢?
比如黄河的冰开,比如黄河的涨水,比如黄河的泛滥,等等。
但作者在这里没有写黄河的这些场面(后面自然要写这方面的经历),虽然这些场面对于“黄河”来说也并不新鲜,还有点历史性的“老生常谈”、“累教不改”的一面。可作者在这里展现的意象是黄河的另一面:温驯,馈赠,可爱,闲适,恬静,等等等等。
因此,当黄河“醒来”后,我们就看到了浓浓秋意里的五谷,就看到了肥美的草地、牛羊,就看到了大地的丰收景象(当然也不泛春天的气象、夏天的繁茂、冬日的萧杀等等)。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湛蓝的天空、悠闲的白云、展翅的雄鹰,还看到了滚滚黄河古渡口处的码头、船只、流水、行人、车辆、房舍,以及诸多的热闹与繁忙景象。
至于下面的两句,其诗人哲理性的转折,意象已经很明白,这里就勿需再赘言。
由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这样的一件事,那就是作者在这里只用了短短的几句话,就把与太阳一起“醒来”的黄河,以及与黄河关联的大地、五谷、草地、渡口、白云、蓝天、雄鹰等等的景象给意象性地展现与传递到了读者面前,为读者展示了一幅风景绝佳的旅游景区。
这种意象性地展现黄河场面,在后面的诗篇中还有好多处。
由此一点,我们已经知道了作者为何能在一个不太长的篇幅内,能够构架那么多那么宏大的历史场景与时空内容。
这是作家的功夫之所在。
四
《黄河》一诗,虽然篇幅并不长,若论字数,只有4500多字,不过是一篇普通散文的书写篇章。然而它的表现内容,却不是一篇此种篇幅的散文所能承载与容纳的,是有着沉甸甸的历史承载之感。
我们知道,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儿女心中的圣河。千百年来,无数的文人墨客,无不对其进行过诸多的歌咏,对其进行过最为倾心的礼赞。在我们的印象中,诗仙李白写黄河是最具豪迈之情的,而且有诸多写黄河的豪迈诗篇,也有许多流传千古的雄浑黄河诗句。像“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等等,都写得非常的豪气,非常的有品位。其他如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张蠙的“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等,都是大气势的写黄河,把黄河的连天接地、吞纳万物气势写了出来,给人无限的震憾之力。
熊亮的《黄河》不是这样的笔调。他在诗中,虽然也不泛这方面的诗句:“百万年时光过去”,“卷起万重浊浪”,“在天地间行走的黄河”、“跌宕三千里,回旋三千里”等描写黄河的惊天动地的一面,但它的笔调不是以此为主旋律的,而是写的另一层面的黄河,另外的一种笔调。这种笔调,是刘禹锡的“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是张养浩的“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是柳中庸的“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是佚名的“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等等。
熊亮之所以用这样的笔调写黄河,目的就是写出黄河的历史承载。从古到今,黄河于历史上有过诸多大诗人的吟咏歌唱,但她也有另外的不羁一面:洋洋洪流,涛涛河水,几经改道,人为造灾,如此而使其泛滥成性,经久不绝。作者想用自己的这支笔,在对母亲黄河进行欢唱吟颂中,道出她桀骜不驯的一面,道出她造成的多灾多难的一面,道出她给人们留下的深思一面。
如此我们会问,黄河因何为会有这样一种的局面?是她自身的原因吗?是自然不可抗拒的力量吗?是人们自行作为的结果吗?
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几个方面的原因都有。但更为主要的,是历史的因素,是人为的因素。
为什么?
我们可以看看今天的黄河,那不断变清的黄河,那不断温顺的黄河,那高峡出平湖的黄河等,我们就知道了上面的原因。
熊亮的《黄河》,就是要承载这样的历史,就是要给今天的我们一种启迪,这种启迪就是要认识自然,认识黄河,调整思维,长远谋划,顺理而为。
这样的历史承载之情,无需我在这里多言,请看看下面的几段诗句,我们就不难理解和想象了:
你总在思索天地如何才能清澈,你总在把河道倔强为一条铁鞭。
你的桀骜你的痛苦你的反思,那些无意的让人间涂炭的无心,千万年在你奔流的象形中,谁在风中叹息?
——第十二节
走近黄河岸边,借一只飞鸟的翅尖,那些百里千里的苦难的黄泛区,是遮蔽你光芒的阴影,是大地的伤疤。
一千五百多次的决口泛滥,夺淮入海,你奔腾万里闪展腾挪而来究竟为何?
灾难,不是你有心为之啊!我的母亲河!
——第十七节
黄河流域沙地保持扎实,大量光洁度投入使用,从呼和浩特河口镇到郑州桃花峪,1200多公里的黄河中游,泥水量锐减,碧水照朝阳。
人民有亲生,清澈飞瀑现壶口。
恍如隔世,恍如隔世,黄河,伟大的中华民族母亲河,你重又披上青春的靓装,河道转弯处,白鸟竞争翔,那是你依依的回首?
——第十八节
五
诗人是需要激情的,而且是时时刻刻。诗人缺少了激情,剩下的可能就只是理智的一面,那诗也就难成其为诗了。熊亮作为一名诗人,他在自己的的作品里,与他的诸多作品一样,字里行间无一不流露出饱满的诗人情怀。
他在《黄河》这部长诗里,虽然激情也是满怀的,处处都能看到诗人的那种发自内心的激情,但这里的激情是低沉,是沉吟的。这里的激情,不像其他诗中展现出来的那种高亢的一面,给人以激越的感受。这里的激情,是一种悲悯的激情,是一种地火运行的激情。这样的笔调,旨在颂咏黄河母亲的同时,还有着面对历史、现在和未来的不尽思索。
作家的这种悲悯情怀,展现的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大情怀,体现的是对黄河母亲的一种企望大思索。
作家在写黄河的时候,是极其慎重的,是用最真诚最虔诚的心来书写的:“让我焚香,我要用圣洁的春水,洗濯我的衣襟,清洗我的尘垢,荡涤我的躁动的心/然后,我要面壁三天三夜/让壮烈的西风在天际劲吹,牵引我的一叶羊皮筏,在黄河的浪尖颠簸。”
作家为什么要这样的呢:“我的沉香,从南海到祥云、海韵为伴,起于深山丛翳,大鱼为鲲鹏。我呢?南来的赤子,乘着长江的碧波,高举香烛,黄河的水浸润我的羊毫、狼毫,我的笔墨在溯流而上。”
很显然,作家面对黄河,是在溯源,是在探古,是在畅思,他想寻找到黄河最原始的时刻,是想把千万年来黄河的游走路线给记载下来,然后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黄河,一个历史的黄河,一个现实的黄河。然而这样的任务是极其艰难的,也是带着神圣的、神秘的一面,因此作家不能不虔诚,不能不细心,不能不面壁。
那么,黄河在哪里呢?作家在虔诚的面壁之后,看到了什么?黄河是我们想象的黄河、是我们知道和了解的黄河吗?
在这里,作家看到的是一个高天雷动的黄河:
你的源头在青藏高原,你的源头在三皇五帝的为民深陷的眼窝里,苍苍茫茫。
暴烈。迅疾。桀骜。
洪荒大泽是你的,壮阔的绝望的万物的拯救者和毁灭者。
鲲鹏与你为朋,日月共你为伍。
山崩地裂是你初生的背景,西北有昆山,黄河出其间。
巴颜喀拉。你这云间的修行者,你这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
扭转乾坤是你,开天辟地是你,醉酒一样的巴颜喀拉,你酿制了亿万斯年的华厦醇香,这一泄千万里的中国醇!
从这段文字里,我们已经看到了作家面壁后沉吟的澎湃激情,已经看到了作家要展示的黄河是多层面的不朽场面。这样的书写,为黄河已经注入了广阔的背景,注入新的激动人心的元素。
看到这些,我的心似乎跟着作者一起澎湃,我似乎要跟着作者一起朗读,一起颂唱我们的伟大母亲河——黄河。
虽然这样的吟唱并不显得高亢响亮,激越长空,没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铿锵气势,但是我们的情绪却得到了少有的迸发,我们的心灵却受到了巨大的撞击,我们眼光已经被刷亮了!
然而,熊亮不愧是写过多部散文诗的作家,能够在诸多激越情调的书写中,会随着波浪的起伏而制造着一波又一波的高潮,会旋转出一浪高过一流的峰流浪尖。因此,作家写到了这里,并不满足已经取得的纵横交错的黄河描述,他还要进行进一步地展示这种意境,进一步地拓宽已有的描述场景:
盘石。巨人醒来。
女娲。悲悯醒来。
混沌初开。混沌已经打开,太阳的光在海底升起,向上,从南海、东海、北海,从长江,从我无法抵达的江河湖泊的水平面升起。
光芒。希望的火种,上古,是英雄的舞台。
......
于是,青藏高原、河套,于是,黄土高坡、渤海,都在这圣洁的光芒里——醒来了啊!摒弃昨日的征尘,于是,一部史诗开篇。
这就是熊亮的写作,能够把自己的思绪拓得广广的,宽宽的,然后游刃有余地进行自己的铺垫,进行自己的推波助澜。
不难看出,熊亮书写的《黄河》,从虔诚的顶礼膜拜,到面壁而思,到黄河的纵横交错,再到黄河的苏醒引领,然后一路潇潇洒洒地、多层面地展示黄河,吟咏黄河,思索黄河,歌颂黄河,直至奔流入海:
让我掬一捧融合了天地的黄河的水,膜拜,痛饮!
雪山。冰川。
草地。沙漠。
......
当你已成为海的一部分,海更加辽阔。
还我壮心的黄河哦,荡涤我的灵魂。
在黄河入海口,与黄河一道走进海的空濛。
作者在最后这一节里,写了黄河入海的消息,写了诗人对黄河的一种心情:奔流万年而不息的黄河,在万里的征途中已经尽显风流,已经书写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壮观、最为瑰丽的宏伟篇章,而到了入海之地则风平流静,则辽远无际。
因为黄河到了这里,已经与大海连为了一体,已成为海中的一分子。这样的融合,自然是人类走向世界的一种融合,是人类走向更加美好明天的一种融合。
黄河入海,那么“我”呢?
这里的“我”是作者自己,但又不仅仅是他自己,而是另外的一个自己:“我”站在黄河的入海口,已经被黄河“荡涤”了“灵魂”,已经有了更高的精神与理性的升华,然后也就自然而然地与黄河相融合了。“我”与黄河一起,走进大海,眼前更加开阔,更加辽远,是一片海的“空濛”。
《黄河》的写作到了这里,作者最后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片茫茫的大海,是一个悠扬(无边的“空濛”)的休止符。
通读《黄河》,我的心与作者一样,是起伏的,也是澎湃的,是随着作品的文字意蕴的一种起伏与澎湃,最后又在“入海口”处的“空濛”中慢慢地平静下来。很显然,《黄河》对我也进行了一次“灵魂”的“荡涤”。这功劳是诗人熊亮的。
不难想象,一部作品的问世,自然倾注了作家的许多心血,也展示了作家的许多才情。长篇散文诗《黄河》有着多层面的收获,是值得我们庆贺的。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作品中的有些方面比如前后的过度、黄河的气韵、相关的诗句等,感觉还需进行些许的斟酌、润色。当然,这只是个人的一点看法,也是瑕不掩瑜的方面,不影响整部作品的写作成功。
整体说来,《黄河》一诗,是熊亮从六月到十月花费数月完成的一部力作,是具有震憾力度的一部作品,也是值得我们特别是进行散文诗创作的朋友们一读的。同时也相信,当你读了熊亮的《黄河》后,一定会收益多多,喜悦多多的。
二0一八年十二月中旬写于家乡枣阳 李军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