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又在行腔的过程中加强了音乐性,有了旋律,比较适于记诵,因此在古代,传统吟诵主要是以读书方法的形式存在。如《周礼》记载:“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可见,吟诵的历史十分悠久。
吟诵有音乐性,但又与一般的歌唱不同,主要是自我兴怀,抒发对作品的理解,或是由于人生经历而产生共鸣,感情比较内敛,旋律也比较简单,而歌唱主要是一门表演艺术。歌唱长于悦耳,吟诵重在动心。
资料图片
从事了一辈子的歌唱与吟诵实践,戴学忱说:“吟诵是用最简单的音乐表达最深厚的情感。”吟诵者要先自我感动,然后才能感动他人,真情实意是吟诵打动人心的关键因素,而歌唱技巧反而是次要的。但是,由于吟诵本身的生存环境缺失,过去很少出现在大众面前,如何再为人所熟知和接受是吟诵传播与教学中面临的巨大困难。
“吟诵是很好的学习方法,过去文人读书都是先从吟诵开始。现在的孩子在学习古典诗词的时候往往找不到方法,学得很累,所以我想把孩子们从繁重的背诵任务中解放出来。传统吟诵者年龄都比较大,吟诵起来不太好听,而现代人受西方音乐文化影响,已经很少有人能欣赏它了,因此必须有一个过渡,让大家能够慢慢理解和接受吟诵。”戴学忱讲述了创作“歌诗”的初衷,“所以这些年,在和许多幼儿园打过交道之后,我觉得可以创作一些‘歌诗’,作为学习者与吟诵之间的‘桥梁’。现在看来,这种方法的效果是好的。”
戴学忱所说的“歌诗”,并不是指汉乐府中的“歌诗”,而是由她创作、符合一般吟诵规则、旋律简单的古诗词歌曲。“歌诗必须和吟诵结合起来,才能起到引领入门的作用。所以,我在写作歌诗的时候,较少用歌唱的因素,而多用吟诵的方法,比如依字行腔、缘情而发、不记谱、重视平仄等。吟诵重视平仄,所以歌诗也要注意平仄,这样才能给孩子带来诗词的自然的韵律美。”
不记谱是戴学忱这些年研习吟诵最大的心得。“吟诵也好,歌诗也好,都是缘情而发的,随着感情的需要可以在任意地方拉长或者缩短,并没有固定的旋律和节奏,一记谱就失去了自由度,这就和古琴曲很类似。同一工尺谱的《流水》,曲调也会随着弹奏者的习惯、心情、境界而有所不同。”
传统的吟诵和方言也密不可分,一地的吟诵往往与当地的戏曲等文化有关联,因此,戴学忱在创作歌诗时也注意将一些地方的音乐特色融入其中。比如北朝民歌《敕勒歌》,她就将蒙古长调简化运用到曲调中;南宋林升《题临安邸》,则加入了越剧的元素。所以,她常常说“普通话吟诵必须推广,但是方言吟诵也不可丢”,就是因为在方言吟诵中,包含有一些地方文化的元素,更易于表现诗歌和吟诵者的情感。
戴学忱希望,通过歌诗能让孩子们懂得爱国、懂得生活、懂得孝悌、懂得友情。在歌诗篇目的选择上,她也有自己的考虑,多以表达爱国思想、描写祖国美好河山与表现美善亲情的诗词为主。“歌诗的好处是朗朗上口。让孩子在快乐当中学习诗词,学习传统文化,学习传统美德,快乐学习、快乐成长、快乐成人,这就是我对教育的想法。我们应该传播正能量,引导孩子分辨是非,让他们以后能判断好坏,少走弯路,这就是我创作歌诗的另一目的。”
“让学前班、幼儿园和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学习歌诗,使他们对中国的古典审美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然后适当对小学高年级和初高中学生引入比较好听的吟诵,使他们对吟诵有一定的接触和欣赏能力;在大学阶段可以继续普及和传播吟诵,让吟诵成为高校的公共课,而文学专业的人才则可以在吟诵的传承与研究方面多作贡献;成人如有闲暇也可以来学习吟诵,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戴学忱说。
有了2015年出版《中华吟诵读本·少儿歌诗30首》的成功经验,戴学忱想把她的下一本书命名为“歌诗与吟诵”。她说:“歌诗始终是为吟诵铺路的,推广吟诵才是我创作歌诗的最终目的。所以,第二本书这样命名也是为了让有第一本书基础的读者,能够了解歌诗与吟诵的关系,能够对吟诵有一定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但中华书局还是考虑要做成一个系列,所以最终为其定名为《中华吟诵读本:少儿歌诗30首②》。
有生之年,戴学忱还希望能够下功夫在词乐的创作方面做一番钻研。“中国的词原来是能吟诵的,但现在很可惜,多数已经不能吟诵了,这和词在我国的存量和地位是不相称的。诗的吟诵和词的吟诵不太一样。每一地每一人,诗的吟诵都有一定的范式,五七言诗、古体诗等等虽然体裁内容有所不同,但基本框架是可以共用的,但词不行。我们经常以唐诗和宋词并称,但词的吟诵很明显还没有受到重视。”她满怀期待地说,“等第二本书出版后,如果我还有时间和精力,就把词的吟诵作为下一个创作的目标。”
“我们从事吟诵的创作、研究与传播,是为学习者服务的。我们谈吟诵,不能脱离传统的根,只有了解传统,才能学好吟诵。今天很多普及吟诵的人谈创新,与时俱进无疑是对的,但创新应当有它的基础,要学习、研究传统,才能出新。”戴学忱总结道,“吟诵出新也不能离谱,还是应当符合吟诵的规律,能通过实践的检验。歌诗出版已经三年了,再版了两三次,总体来说是经历住了市场和学校老师学生的检验,而学习者再接触吟诵也不像原先那么抵触,相反,可以接受和欣赏吟诵了。这正说明,从歌诗到吟诵的路子是可以行得通的。”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